![]()
内容推荐 网络社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给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随着虚拟社会关系和虚拟实践活动的改变而变化,主体的人在网络社会中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深入地探究人的存在方式变革,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考量变化因素,分析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建设路向,促进人的虚拟发展。 作者简介 陈联俊,男,1974年生,安徽桐城人,法学博士,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政治学研究》、《学习与探索》等权威、核心及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多次被转载或引用。曾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合作)、暨南大学“先进科研工作者”等多项奖励。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表现 第一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调查模型 第三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载体 第四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影响 第二章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机理 第一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语境 第二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因素 第三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心理 第四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机制 第三章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特质 第一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演变进路 第二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特点 第三节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发展旨向 第四章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建设维度 第一节 网络社会国家角色的定位分析 第二节 网络社会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 第三节 网络社会国家认同的分化建构 第五章 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建设路径 第一节 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范式 第二节 网络社会群体凝聚力变革引导 第三节 网络社会文化软实力强化保护 第四节 网络社会制度规范的治理路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从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表现、机理、特质、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于了解网络社会发展规律,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增长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