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文化、是艺术、是旅行,也是知识。全世界最好的看电影的城市就是巴黎,这个以浪漫著称的都市。巴黎的浪漫不是一朵玫瑰花或一杯红酒,而是它的包容性、独创性以及在某些方面非商业性的追求态度,比如对待电影的态度。
一个爱电影的女人为研究电影来到巴黎。在这里,她走遍所有的艺术电影院,并邂逅了个性独特的影院老板、电影大导、影迷、诗人和艺术家。十余年的沦陷,不同的场景与际遇,构成了她的电影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女人在巴黎的电影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彭怡平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电影是文化、是艺术、是旅行,也是知识。全世界最好的看电影的城市就是巴黎,这个以浪漫著称的都市。巴黎的浪漫不是一朵玫瑰花或一杯红酒,而是它的包容性、独创性以及在某些方面非商业性的追求态度,比如对待电影的态度。 一个爱电影的女人为研究电影来到巴黎。在这里,她走遍所有的艺术电影院,并邂逅了个性独特的影院老板、电影大导、影迷、诗人和艺术家。十余年的沦陷,不同的场景与际遇,构成了她的电影人生…… 作者简介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专攻剧本、纪录片拍摄与电影艺术的研究,对日本文化与法国文化做过深入的探索,发表专书数本与专文数篇,探讨日法文化。应邀至日本京都现代艺术Gallery Sowaka以日文举办专题演讲。应邀至法国里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举办摄影个展,出席台湾电影专题圆桌会议。与Epson及ttoopp合作,于2009年11月底将作品以线上摄影艺廊方式永久展出。应Nikon School之邀,成为旗下第一位女性专任讲师,自2010年4月起,开办女性摄影系列课程。巴黎国际专业摄影艺廊Hautefeuille旗下长驻艺术家。结合电影与美食的《Marianne的橱柜》在300多名候选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法国Esec电影学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剧本奖。《名厨的画像》荣获1998年12月诚品选书。《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荣获法国2002年度艺术家奖金。《她的故事》被法国《Marie Claire》评为2006-2007年度最佳报导,书中摄影作品荣获2008年第四届TIVAC365传统摄影奖入围。 目录 作者序——人文·艺术·电影院 人文艺术篇 Culture & Art 反射咖啡馆 宝塔的爱情故事 《贝壳与僧侣》首映会 香坡的放映间 西蒙·西蒙西的爱 拉丁区戏院的影迷 巴黎首座电影院 电影图书馆与安德烈·马勒侯 电视概论影展 巴黎电影节 60元的电影节 电影杂志 影片信息手册 世界的电影书店 东西古今并陈的电影广告牌 从无声到有声 电影院招牌 乞食电影艺廊 电影海报历史博物馆 向文德斯致敬的时光电影书店 成功的电影广告 开拍的Logo 电影院篇 Cinéma 拉丁区的艺术实验电影院 佳龙得的洛基恐怖秀 哈辛的周五午夜场 特吕弗的电影院 香坡 雅克·塔蒂的百岁生日 戈达尔的电影院 拉丁区 沙特的英雄馆 五月影院 3卢森堡 浴火重生的圣米榭空间 电影梦想家的圣安德雷艺术 抢救圣杰曼都雷电影院 古老的电影院 乌苏林 菜市场里的电影院 木剑 拉丁区外的艺术实验电影院 艺术实验中心 夜祷 重返人间的幽灵电影院 布拉迪 电影院的故事 巴黎电影群岛 实验短片电影院 交替 第二人生的起点 仓库 导演的电影院 异国风情电影院 东方电影院 宝塔 充满拉丁风味的拉丁娜 黑色文化电影院 他方影像 香榭丽舍的艺术实验电影院 怀旧电影院 马克马翁 巴尔扎克的感官飨宴 爱丽舍林肯的美好年代 巴黎美的电影院 蒙马特的二十八号摄影棚 意大利喜剧丑角的克劳德-尚·菲利普影迷俱乐部 马克思·林德的梦想 西班牙皇宫的幽灵 多厅影城 艺术电影的教父 MK2 UGC Ciné-Cité多厅院影城的影响 非营利的影像中心 影迷的圣地 法国电影资料馆 小城市公园里的露天电影节 美术馆里的电影院 蓬皮杜影院 巴黎电影中心 影像论坛 附录 艺术实验电影的旗手 CNC 奖助新锐导演的机构 AFCAE 艺术实验电影的观众 巴黎电影地图 关于彭怡平 序言 人文·艺术·电影院 电影是文化、是艺术、是旅行,也是知识。若非电影 的出现,我无法身在台湾而神游世界,无法在最短的时间 内接触古今最伟大的文学与戏剧作品,更无法了解不同国 家的历史文化与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故事。电影陪伴着我 成长,培育了我的思想与人格,建构了我对不同国家的认 识基础。几十年下来,电影已经与我的生命不可分割,成 了我这一生最亲密的友人与伴侣。 童年影事 我与电影相遇于五岁。在母亲与小舅的陪伴下,我第 一次来到位于木栅菜市场内的光明戏院,看了平生第一部 电影,片名我早已忘记,但是,透明的玻璃建筑与惊悚的 灯光气氛却在我脑海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自此以后, 无论何时何地,看电影成为我最大的快乐。上了中学以后 ,生硬的教学方式与僵化的教育思想,使我对求学失去热 情。当时,唯一可以让我感到自由自在、并激起幻想的地 方就是电影院;它成为我的庇护所,引领我追逐自由梦想 的殿堂;在那里,我首次接触到弗里茨·朗、费里尼、帕 索里尼、戈达尔、特吕弗与夏布洛;也是在那里,我看到 林黛、乐蒂、嘉宝、林凤娇、秦汉与克拉克·盖博,听到 白光、周璇的歌声。如今回想起年少这段甜蜜的观影经验 ,至今仍旧回味无穷…… 为了看遍当时国内最重要且唯一的影展——金马国际 影展,公开售票的前晚,我彻夜排队买预售票,心想:“ 就算是逃学也要看到所有的电影!”那晚,我身上披着单 薄的中山女高制服外套,腋下夹带一本电影资料馆出版的 《如何欣赏电影》,两手捧着写满密密麻麻批注、当时被 我奉为影评之最、也是“必修”的电影评论教科书——陈 国富的《片面之言》,在十一月清冷微寒的冬夜中,在门 外苦候整晚,直到隔日早上10点电影资料馆开门售票为止 。 电影资料馆与影评培育电影种子 当时台湾出版界中电影类的出版物可说少之又少,印 刷也多半粗糙。好的影评书籍或者电影理论书籍更是凤毛 麟角。若想寻访坊间绝版的电影著作,唯一的方式就是来 到位于青岛东路七号四楼的电影资料馆(台湾)。虽然电 影资料馆空间、经费与人力有限,一直以来,无法真正做 出与法意英电影图书馆一般的格局,但是,直到今天,对 于想从事电影研究的莘莘学子、学者,还是非得通过此地 寻找数据不可。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影评界,真可谓意气风发的年代 。焦雄屏、黄建业、陈国富、刘森尧、李幼新等人纷纷在 影评界崭露头角。多亏了这些影评界前辈的努力,引进了 不少电影理论经典著作,使我得以接触到国外的电影美学 思想。而当时的台湾影评界,真可谓“一字定生死”,影 迷跟着影评走,相较于今日各大报刊影评版面愈来愈缩减 、甚至消失,影评人愈来愈人微言轻的光景,真是不可同 日而语。 在这些前辈的培育之下,我把所有的经典名作看了一 遍又一遍。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台湾既有的影片再也无法 满足我的需求,便开始梦想来到卢米埃与梅里耶的“电影 国度”——巴黎。或许是因缘际会,或许是命中注定,我 竟然考上了巴黎索邦第一大学的电影电视系,自此展开了 我与电影一生的因缘。 艺术电影的捍卫者 巴黎的电影院自从卢米埃兄弟1895年12月28日于“大 咖啡馆”公开放映巴黎的第一场电影以来,百年间,其光 影一如巴黎的街灯,不但未曾熄灭,反而愈燃烧愈炽烈, 日复一日地将世界各地美不胜收的景致、独一无二的风土 人情、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神采展现在观众眼前,不但吸 引了世界各地的影迷,连导演对巴黎亦情有独钟。难怪伍 迪·艾伦会选择巴黎作为电影《大家都说我爱你》的背景 。当影迷看到他腋下夹着一根细细长长的法国面包,优哉 游哉地沿着塞纳一马恩省河漫步时,莫不发出会心一笑! 但是,巴黎影迷了解,若非巴黎艺术实验电影院老板 独排众议,持续且不间断地放映这些艺术作品,并且以导 演影展的方式呈现给巴黎影迷,使得影迷得以完整地了解 每位导演的思想与作品风格,进而成为这些导演的忠贞拥 护者,伟大一如伍迪·艾伦、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 阿巴斯与阿莫多瓦等导演的作品也许将永远被束之高阁, 根本没有问世的机会。所以,这些导演之所以能够拥有今 日影坛的地位,不能不归功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的 坚持与努力。 此外,这些巴黎艺术电影院的老板不时举办各种电影 展,例如“铃木清顺作品回顾展”“短片展”“实验电影 展”“非洲纪录电影展”“怀念张国荣影展”“西默农作 品电影展”“文学与电影展”“塔可夫斯基回顾展”“帕 索里尼回顾展”“韩国影展”等,帮助新一代与旧一代影 迷发掘或重温某导演或演员的代表作,或透过不同主题来 了解一个国家,或从短片中发掘新锐导演。所以,巴黎电 影院的存在对于世界艺术电影的催生与保存,实在不可或 缺。诚如世界最重要的艺术电影制片兼发行商——MK2老板 马林·卡米兹(Marin Karmitz)所言:“法国的强盛得 力于外国人的贡献,法国更是世界电影交流的中心与艺术 电影的捍卫者。” 巴黎艺术电影院的困境 然而,今日巴黎的艺术电影院也不得不面对大电影院 及多厅院影城的竞争——如Gaumont Grand Ecran Italie 以及REx之类的大电影院,标榜超大型银幕、最先进影音设 备及豪华装潢;一如UGC Cline-Cite之类的多厅院影城, 拥有近二十间大小放映厅,还首开月缴18欧元免费看电影 的会员卡制,并将影城设置在大型的购物中心内,使得看 电影不再是文化艺术活动,而是纯消费娱乐行为,吸引了 大批年轻人,带动了另一股全新的观影风气。这些商业影 城与会员卡的出现,导致艺术电影院的观影人数大量地流 失,影响所及,艺术电影院一家接一家地关闭,剩余的几 间艺术实验电影院,也在同业间激烈的竞争、社会大环境 的改变、多元化的视听娱乐活动的相互夹击之下,苟延残 喘。 所幸的是,剩下的这几间巴黎艺术电影院的经营者, 历经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的变迁,世界电影市场普遍的 不景气,却仍然愿意苦撑!而热情的巴黎影迷,也宁愿舍 弃较便宜的商业电影院,多花几元,到小影院看名不见经 传的新导演的作品,或日复一日地卧游于卓别林、基顿时 期的默片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电影世界里。法国文 化部也不惜耗费巨资举办各种电影节,以几欧元一场的超 低票价吸引年轻人,培养他们欣赏艺术电影的习惯。巴黎 市政府每周也为儿童举办电影欣赏活动,并且每月为儿童 开设电影制作培训营。“国家电影局”(CNC)更从艺术电 影的制作、创作、发行到艺术电影院硬设备的整修,一路 拨款赞助。若非法国上从政府下至百姓一致的努力,巴黎 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艺术电影之都与孕育世界艺术 电影的摇篮。 作者的期望 通过此书,我期望所有热爱电影与文化艺术的读者对 于艺术电影在巴黎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有多方面且深度的了 解。我更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够激发电影从业者、文 艺界与影迷重新思索,电影院除了作为看电影的空间以外 ,有无其他的可能性?法国政府如此重视电影的理由何在 ?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电影之都,其背后的诸多形成条件为 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韩国电影崛起的 诸多原因之一,便是参考并引进了法国的电影政策。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全新的电影文化与健全的电影制 度落实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得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全心 全意地投入电影工作,并因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在世界 影坛上大放异彩。最后,我还要感谢一直以来关心与爱护 这块土地的电影文化并为此奉献心力与岁月的电影工作者 与影迷,谨将此书献给他们。 彭怡平 于巴黎工作室 导语 法国重视艺术电影,巴黎艺术实验电影院不止是单纯的观影空间,更是多元化的艺术场所。一个爱电影的女人在巴黎十年,生活在电影之中。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了自己在巴黎的电影人生,她在巴黎与艺术影院、电影书店、电影图书馆、影展不期而遇,邂逅了电影大导、影院经理、影迷、艺术家和诗人,也通过和有故事有个性的影院经理的对话,了解并剖析了巴黎电影院的历史与经营的独特创意与策略。 精彩页 反射咖啡馆 巴黎电影观众看电影时,通常不带零食进场,所以场内很少听见吃爆米花、嗑瓜子、开汽水瓶的声音。早到的观众在入场前多半来-卡不咖啡提神,因此不少艺术实验电影院虽不附设饮食部,却都有小型的咖啡馆。但是,最具电影气氛的咖啡馆却不是电影院附设的咖啡馆,而是位于历史悠久的电影街——香坡街(rue Champollion)上的反射咖啡馆(Cafe Reflet)。 反射咖啡馆的气氛不是来自墙壁上张贴的电影海报与电影名导的照片,事实上,零零星星的电影海报与照片不但不能为咖啡馆增添气氛,反而让我想起台北的羊肉羹、炒米粉小吃店里的戏院广告栏,贴在那里,可有可无!然而,黑色的木桌椅、五颜六色的摄影灯光打造的氛围,已经使咖啡馆神奇地转化为拍片场地,加上咖啡馆外有反射梅帝奇(Reflet Mfidicis)、香坡(Champo)与拉丁区(Quartier Latin)三家艺术实验电影院环伺,使得咖啡馆变成电影人聚集的中心。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反射梅帝奇电影院观赏伍迪·艾伦的回顾展影片《曼哈顿》时,电影结束后,我到此咖啡馆小憩片刻,边喝咖啡边回味电影中的场景,却发现伍迪·艾伦竟然坐在角落!我兴高采烈地取出笔记本,想请他留下只言片语时,高达突然也出现在门口,而他身旁是鼎鼎大名的法国演员米歇尔·皮寇利(Michel Piccoli)。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坐到靠门边的位子上,差一点连气都喘不过来。周围一如平常般地谈笑风生,对这两位大导演的出现视若无睹。我正纳闷时,老板娘丹芙妮笑着端来一杯冰水给我。她在我耳朵边悄悄地说:“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发生。”我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如此无动于衷。 “我们随着电影的频率一起作息,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老板雷吉如是说。当附近的电影院有影片放映时,咖啡馆内空无一人,甚至连老板与老板娘都不见了,清场期间,雷吉与丹芙妮却又神色匆匆地出现,不到一会儿工夫,馆内已高朋满座。而在香坡街上工作时间最长,已有二十年以上、体形有如劳莱与哈台的放映师丹尼尔与法斯瓦,也会出现其问,抽空喝杯啤酒。 偶尔,拉丁区美术学院的学生也携带作品来此请求展出机会。反射咖啡馆也因此成为艺术家初试啼声的场所。展出结束后,这些艺术家总会留下一件作品,雷吉与丹芙妮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悬挂在吧台四周,象征友谊的纪念。这也是反射咖啡馆的气氛不同一般的原因。它从不是来自装潢,而是人与环境。 宝塔的爱情故事 刚来巴黎时,我居住在第七区的先生街(rue Monsieur)。这条街上住的多是老太太,平日足不出户,而我住的五楼公寓,无论白天夜晚,整间楼层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夜晚8点过后,中庭花园四周的几栋建筑更是一片漆黑,家家户户门窗紧闭,街景一片荒凉死寂。虽然如此的气氛颇适合休养生息、研究写作,但是一星期以后,有如孤岛隐士般的生活氛围渐渐使我难耐。我抛开人生地不熟的恐惧,夜晚7点过后,只身投入空无一人的街道。不同于平日,我决定试试全新的路线。我刻意挑往地铁站相反的方向走,从先生街一转弯随即抵达巴比伦街(rue de Babylone)。荒芜的街景让我夜游的心情也因此黯淡起来,就在一片漆黑之间,天空的一角出现亮光,我向着亮光的方向前进,来到一扇半开的小门前,门外的门牌号码上标示着57号,除此并无任何特别的标示。然而,西方建筑中稀有的木头门坎设计引起了我的注意,而半开的门里露出在黑夜中显得特别耀眼的灯光,像在召唤我一探究竟。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跨进此门。 门内融合了中国江南建筑之庭园、楼台、石林及日本佛教寺庙风格的建筑,令我眼前一亮,也让我一时难以置信在花都巴黎竟然有这么一栋美轮美奂的东方建筑。屋主沿着建筑轮廓添加照明,使得建筑充满灵性,并且有几分遗世孤立的味道。屋主给此地取了个很东方的名字:“宝塔”(La Pagode)。这让我联想起古老的中国。 我原本以为,宝塔是一家专门展览东方文物的博物馆,却意外地获知此地为电影院,这让我不能不羡慕巴黎影迷,并且佩服法国人的浪漫与想象力。宝塔独特的东方魅力,也受到法国影迷的垂青,不少影迷不远千里专程来此观赏电影。然而,宝塔的兴建却源于个人一时的兴起,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