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山横水--黄镇将军的成长历程(1909-1932)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文林//孙长江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幼年黄镇”“少年黄镇”“青年黄镇”等五部分,重点展示了黄镇将军从小就聪颖好学、善良友爱、乐于助人且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再现了黄镇将军如何历经艰难困苦,最终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成长历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缅怀黄镇,更重要的是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支柱,弘扬幸福源自奋斗、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目录 幼年黄镇 黄镇出生 取名趣事 堂嫂哺乳 奇迹康复 为婶尝药 家庭熏陶 聪明倔强 代人受过 独特家教 老成持重 为人着想 人见人爱 童年黄镇 私塾拜师 诚实守信 聪颖好学 团结同学 百考不倒 敬师一二 帮助姐姐 怜悯乞丐 入读小学 初学绘画 风雨无阻 节俭自立 爱国教育 帮助同学 帮扶穷人 志趣广泛 少年黄镇 为友解难 百里徒步 贵人相助 喜录桐中 锋芒初露 惜时如金 沙龙侠士 精力旺盛 修建公园 艺术才华 邂逅曼丽 以诚交友 关注国事 处变不惊 守时守纪 青年黄镇(一) 考入美专 宿亭子间 吃阳春面 “自由布”衫 九华写生 相知兰静 画肖像画 集云画会 广泛吸纳 参加运动 声援母校 胆大心细 慷慨解囊 抵制庸俗 热情郊游 集体抗议 愤然转学 成果展示 军旅朋友 突发巨变 青年黄镇(二) 初涉教育 回乡办学 任教浮中 支持学生 投笔从戎 获得重用 奉命剿匪 大难不死 等待时机 走向光明 附 录 黄镇生平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能集将军、外交家和艺术家等 于一身的人并不多见,而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东乡(今属安 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横埠镇)的黄镇将军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 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 的政治工作者和文化领导者,黄镇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 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百年之后,无论是党和国家最高领 导人,还是熟悉他的战友、部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他都 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亲人、爱师 长、爱同学、爱艺术、爱真理。他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 党人一起,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毕生精力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和建设奋斗一生。他是故乡枞阳的骄傲,是安徽 和中国的骄傲。 黄镇同志的一生经历丰富,充满英雄色彩。他出生在 风雨如晦的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前夜。清政府的软弱无 能,西方帝国列强的欺辱,使中华大地千疮百孔、生灵涂 炭、民不聊生。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难以为继。黄镇父亲黄树青因为家贫,年近四十才娶妻生 子。黄镇兄弟姐妹中,黄镇排行第二。黄树青、黄竹青兄 弟妯娌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小的黄镇以良好的影 响,亲情友爱给了黄镇以潜移默化的熏陶,让黄镇从小逐 渐养成了善良、友爱、礼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尤其 是黄镇父亲黄树青的勇于担当、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富 有同情心,还有叔父黄竹青的勤劳、朴实,这些都深深铭 刻在黄镇幼小的心灵之中。 黄镇童年聪颖好学,入学不久就学会背诵《三字经》 《百家姓》,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桐城中学(简称“桐中” )。 黄镇少年时期,其特长得到进一步发挥。他人小志大 ,十二岁的他从未出过远门,居然和同学结伴走百里崎岖 山路,远赴桐城求学。在校期间,他善于学习,惜时如金 ,成绩拔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接受 爱国进步思想,乐于助人,遇事有主见,同情弱势群体, 勇于为他人解决疑难,深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好评。 从桐中毕业后,在校长和美术老师的帮助下,黄镇如 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又转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 在上海求学期间,青年黄镇一边节衣缩食、刻苦求学,一 边积极融人那个时代。他支持北伐,同情革命,痛恨蒋介 石的倒行逆施和残酷屠杀共产党人的行径。 大学毕业后,黄镇回到家乡。他认为乡村贫穷的根本 原因是教育落后,当时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他抱着满腔 热情,试图通过办学来培养人才,造福乡梓,却受到当局 的阻挠,致使办学计划流产。之后,他去浮山公学(今浮山 中学)任教,担任美术教员。在任教期间,黄镇由于支持学 生的正当诉求,受到牵连,被迫离职。两次挫折,让黄镇 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当局的反动。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黄镇拜访了在冯玉祥部队的同 乡和校友何起巩,并由何起巩推荐,去冯玉祥部队担任师 部中尉参谋。在旧军队的所见所闻,让黄镇十分苦恼。特 别是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不抵抗政策和加大对红军围剿的做 法使他极为愤慨。最后,黄镇参加了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发 动的著名的“宁都暴动”(又称“宁都起义”),从此走上 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道路。 黄镇同志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更是辉煌灿烂 的一生。黄镇以自己的革命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 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缅怀黄镇 的丰功伟绩,更要继承学习他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不移的高 尚品格,继承学习他对伟大的祖国、对伟大的人民、对伟 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忠心耿耿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矢志不渝 的坚定信念,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 献自已应有的力量。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生活在黄镇同志的家乡枞阳,又就 读过黄镇曾任教的浮山中学。他们凭着一份敬仰与崇拜的 虔诚之心,精心创作,选取有关黄镇幼年至青少年时期的 史实和传说,写成了这部作品,生动再现了黄镇在中国传 统文化熏陶和桐城派文脉的丰厚营养滋养下,从一个穷苦 的学生逐渐走向光明的成长历程,把一个有文化、有理想 、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形象生动饱满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 前。这不仅对我们了解黄镇同志的英雄一生十分有益,还 对今天的读者,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读者修炼自我、提升 自身,涵养道德情操,增强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为此,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向两位作者祝贺,希望他 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 是为序。 季宇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季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联、 安徽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作家,安徽省人民政府参 事。著有《新安家族》《徽商》《共和,1911》《燃烧的 铁血旗》《猎头》等多部文学作品。 导语 黄镇(1909—1989),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倡导者。 《云山横水--黄镇将军的成长历程(1909-1932)》是一部叙写黄镇将军走上革命道路之前岁月(1909—1932)的传记体小说。 精彩页 1 黄镇出生 公元一九零九年一月的黄山村,山清水秀,风和日丽,田间山场到处活动着劳作的人们。光从名字表面看,黄山村是个世外桃源,十分令人神往,可是,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山水之美之外,也存在着衰败与贫困的无奈。房屋破败,村落萧索,人们脸上很少笑容,大冬天里衣衫单薄,行动迟缓。离小村不远处的黄氏宗祠,如同一位垂垂老者,卑微地呆立在寒风里,延续着冬日里最后的苟延残喘。只有村边那对带有神秘的传奇色彩的双井一如既往地倾吐甘泉,忠诚地滋养着这一方生灵。 一月八日,风轻云淡,红日当空,让人感到格外清爽。突然,一阵激烈的鞭炮声打破了小村的宁静,震惊了所有劳作和行走的人们,因为黄山村很久没有听到这种喜庆的声音了,日子似乎在遗忘里默默潜行。鞭炮在继续,可以想象那是很长的爆竹。在这个肚子都难以填饱的地方,很少有人这样表达喜庆,估计是主人遇到了天大的喜庆事,这个喜庆比填饱肚子重要很多。 六爷爷:“谁家?” 年轻人:?听声音,好像是树青家。” 六爷爷:“不可能,树青不会不晓得轻重。” 年轻人:“爹,树青嫂子不是要生了吗?” 六爷爷:“哦,那肯定生儿子了。唉,四十多了,总算有后了!” 年轻人笑道:“爹,您说树青哥要是得子了,该不该放鞭炮啊?” 六爷爷:“是要放,也不能放这么长吧,太糟蹋了。” 村里有少年跑到村口大喊:“树青家添儿子啦!” 田野四处一片惊呼,很多人放下正在干的活赶往村子里。六爷爷放下锄头对儿子道:“走,给树青道个喜,他可是我们黄家主心骨。” 黄树青家在村里有正房连带两边厢房一共十七间,老母亲和弟弟、弟妹、侄儿都住在一起,是个和睦的大家庭。除了房子以外,还有一座一间屋子大的门楼,虽然破旧,但是在村里算是气派的。黄树青家在村里人缘特别好,因为自家能够生活温饱,又很体恤邻里。邻里遇到过不去的坎,时常给予接济,很多人家对黄树青家都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黄树青家在村里的威望也就很高啦! 黄家门前爆竹残屑落了一地,烘托出浓烈的喜庆味。贺喜的人们聚集在大门口,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黄树青、黄竹青两兄弟身着吉服,满脸喜气洋洋,对乡亲们拱手作礼,亲自迎接大家进入。 黄家已经在院子中间摆放了桌子,桌子上放着花生、大枣和山里红果子,旁边放着茶壶茶碗,供来人就座、品尝。大院里顿时喧闹起来。黄树青告辞,让弟弟黄竹青招待乡亲们,自己去房里看初生的儿子。 房里挤挤挨挨,几乎是些年龄不等的妇女。她们看着抱在竹青媳妇手里胖乎乎双眼晶亮的婴儿赞不绝口。从她们脸上看出夸赞全是出自真诚,发自内心,因为她们中大多数人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得到黄家救助,另外这个孩子确实招人喜爱,用一句熟语界定: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再加上双目有神,笑容融和,怎不让人发自真心喜爱?让黄树青全家异常高兴,不惜抖出家底招待乡邻的婴儿是黄树青兄弟俩第一个男孩,也是黄树青老来得子,岂能不把他当成最珍爱的宝贝对待?这个婴儿注定一出生就生活在全家人的关爱和希望里,他便是后来蜚声中外、智慧超群、功绩卓著的将军、外交家和艺术家黄镇。 黄镇母亲此刻额头上扎着布巾(当地有个习俗,认为刚生产后的女人身体极其虚弱,全身毛孔都是张开的,最容易让外邪和风寒入侵,不仅穿着严实,额头上必然要扎布巾),拥着被子喜不自禁地瞧着众人观看自己的儿子。众人除了看孩子,还赞赏孩子母亲有福气,将来孩子一定大有出息,一定替黄家光宗耀祖。 八十多岁,少年时候读过私塾的六奶奶,坐到黄镇母亲床边,放下拐杖拉着黄镇母亲刘氏的手乐呵呵地说:“树青大嫂子,你们好福气,生了一个龙子。将来这孩子一定大有出息,你就等着做‘诰命夫人’吧。” 刘氏从小跟随哥哥读过私塾,六奶奶说的“诰命夫人”她是懂的,听了六奶奶的夸奖后,她喜不自胜,尽量压抑内心喜悦,道:“六奶奶,他才出世呢,哪里能那样啊!再说了,以后是什么还不知道呢!” 怀里抱着小黄镇的二婶转过身子笑道:“大妈,你就别推了。六奶奶说得好,侄儿是有福的,我从来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娃儿。你瞧瞧,多精神,多喜庆,多招人喜欢!还有,刚出生就这样有精气神,这可不是一般的娃儿哦。你们看,面对这么多人一点也不惧生,不哭不闹,还这么精神地瞧着我们,真是少有。”婶娘说着,忍不住朝黄镇额头上亲了一口。 一个年轻媳妇将手伸向婶娘,笑道:“二奶奶,您可是抱够了,给我抱抱吧。”提要求的是黄镇邻居堂嫂黄于氏。黄于氏是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女人,刚生产了一个闺女,满月才三天。按理说她不应该来,但是他们家要是没有黄树青家的接济恐怕没有人活在世上了。听说黄树青添丁,卧病在床的婆婆催促媳妇过来贺喜,还嘱咐媳妇:“今天大爹爹家一定很忙,看着能做的事情伸把手,他们家可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啊,要是没有你大爹爹家接济我们家,恐怕早就绝门绝户了……”婆婆泪流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