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50年代,在中原大地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发生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 工作队队长老田带领小梁和小蔡两个年轻队员来到史家湾,展开农业合作化工作,并与乡亲们结下深厚情谊。以乡贤史均安为代表的乡亲们积极配合老田的工作,逐渐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与此同时,村民邻里之间、家庭内部,各种感情矛盾不断变化,产生了一连串的矛盾与冲突。乡村的变化串联起十几户乡村人家,展现了几十个人物的生活轨迹。书中众多的人物中,说不定某个人就像您家隔壁的大哥大嫂、叔叔婶子……这些既普通又朴实的故事,疏密有致,绘就了一幅史家湾版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介 苗景有,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河南农村,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青少年时期热爱文学,并有稚嫩的作品发表。此后尽管攻读工科,并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但对文学的痴情从未改变。直至70岁高龄,依然精力充沛,笔耕不辍,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和诗歌。主要作品有《幸福在哪里》《心灵的召唤》《记忆的碎片》等。 目录 001 日照史家湾 002 小村有乡贤 003 榆钱如飞雪 004 石头心好烦 005 过继小银柱 006 情系两家人 007 堪比黄连苦 008 傻蛋娶娇妻 009 公爹戏儿媳 010 门前老鸹叫 011 婉容嫁豪门 012 形势比人强 013 奇特三联姻 014 共同富裕路 015 梁家开醋坊 016 醋香飘四方 017 饱暖思淫欲 018 丫鬟做偏房 019 乱世刀客狂 020 夜半枪声起 021 村民大开眼 022 秀萍辛酸泪 023 成立互助组 024 它在风中笑 025 送水惹是非 026 把爱藏心头 027 选个好村长 028 她心很孤独 029 新麦多喜人 030 消夏大鼓书 031 发展党组织 032 暗流冲根基 033 泪干烛光息 034 秋前再整合 035 金秋收获多 036 英魂归故里 037 情倾小炉匠 038 货郎走四方 039 汝愿终以偿 040 农业合作社 041 各尽所能乎 042 有情成眷属 043 山村沐春风 044 青年标新异 045 杏花心苦闷 046 挣脱黑羁绊 047 满山两手空 048 放飞笼中鸟 049 扫盲师生恋 050 两情醉如痴 051 幽梦忽还乡 052 真爱得重续 053 风吹漫天雪 054 天寒人情暖 055 后话 序言 我出生在河南农村,是家乡的甘泉把我浇灌,是家乡 的米粮把我滋养。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但那里的一草 一木我依然历历在目,那里的父老乡亲的形象依然清晰, 倍感亲切。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闭塞的农村里,农民们过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当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来 时,他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融入了这场变革的大潮中 。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逐渐消亡,人们之间的关系、伦理 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但依然延续着农耕文化。 在农村度过青少年时期,许多真实的故事在我心里留 下了很深的印记。时至今日,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活脱脱地 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演绎精彩故事的同时,自觉不自 觉地改变着周边环境,改变着这个世界,同时他们自己也 被改变着。有许多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浓浓的乡愁 促使我要把这些动人的故事写出来,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 “平平淡淡才是真”是我写本书秉持的理念和主导思 想。我多用农民的语言告诉读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农民 的喜怒哀乐、苦难经历和感情纠葛,以及不同人对社会变 化的不同态度。 故事发生在史家湾,移步换景,全书可以说没有确定 的“主人公”。我用一定的笔法,串联起十几户人家,展 现几十个人物的生命轨迹。我没有猎奇,只是根据人物故 事原型,把它们虚构引申,使故事情节合理地有意义地展 开。这些故事不过是社会形态的一个斑点,是历史长河中 的一滴水珠。故事再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河南农村的 真实面貌,说不定书中某个人物挺像您老家隔壁的大哥或 大嫂。您读后,如能对往日的河南农村多一点认知,我就 很高兴了。 我深知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和经验有限,是那种对文 学的执着以及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激励我写了这部小 说。有不当之处,望读者予以指正。 故事中虚构的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偶然,敬请谅解 。 本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引起了家乡一些老同学好朋友 的极大关注,并给予热情鼓励和很好的建议。借本书发表 之际,特向刘玉芬、石正介、金涛、雷新乾、李书标等表 达谢意。同时也感谢夫人李新爱提供素材和全力协助与支 持。 导语 本书是一部描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河南农村社会的作品,以河南西部小乡村史家湾的社会变迁为主线,刻画了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从而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群体风貌。本书更像是一部农村记录片,在这里,每个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或者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的影子。 精彩页 001 日照史家湾 太阳从山后慢慢露出笑脸。 鸡鸣狗叫划破了小山村的宁静,万安山麓的史家湾早早从睡梦中醒来。朝霞映在土坯墙上,呈现一片琥珀般柔润的淡黄色。 缕缕炊烟从老旧的灶房里冉冉升起,散发出柴草燃烧时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并不好闻,但这就是人间烟火,有烟有火,给人很深的记忆。人在烟火中生,在烟火中长,在烟火中延续生命,在烟火中传承文化。烟火是一种召唤,召唤人们回家享用美餐,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烟火是一种媒介,传递着人间情感。烟火是一种力量,蒸腾向上,让人对前景充满希望。 史家湾有一位长者,姓史名均安,德高望重,勤劳朴实。 天短夜长,加上人老瞌睡少,天蒙蒙亮均安就起床了,背起箩筐出门,在村里村外捡拾牲畜粪便。入冬以来,已经积了两车粪,堆在后院里。他依然要早起,为来年庄稼准备更多的农家肥。 今早回来,他放下箩筐,洗了把脸,坐在大门前的石墩上歇息。 嘴里的水烟袋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他深吸一口,稍事停留,让烟从鼻孔缓缓喷出,腾云驾雾似的,很是享受。 一条大黄狗卧在他的脚前,伸着长长的舌头,目不转睛地望着他鼻孔里冒出的青烟,和他分享这静谧的时光。 “爷,吃饭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大男孩,端着一大碗红薯饭、一小碟腌萝卜丝,来到均安面前。 “先放到石墩上,我抽完这袋烟就吃。” 男孩放下碗筷,转身边走边说:“早点吃,一会儿就凉了。” 均安把碗端起,几块水煮红薯盛满大碗,天上的白云和门前的树影都在碗中,与鲜艳的红薯皮交织在一起。红薯好像是山,汤水好像是海。一口红薯一口汤,再夹一筷头咸萝卜丝,均安吃饭很有节奏,免得被甜绵的红薯噎住。 对面一个中年男子也端着一碗红薯走出家门,看到均安,高声打着招呼:“安叔,好早啊,光吃红薯,婶子没给您烙个馍?” “净说傻话。你看,这红薯饭里一点面星都没有,都是清水,还会有馍吃?就这,有红薯吃就不赖了。” “恁(方言:1.那么。2.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家秋庄稼长得不错么,咋会现在就吃不上馍了?儿子媳妇都孝顺,一年到头都滋养着您,哪会缺您吃的?” “你不是不知道,去年冬天翻瓦那间房子,都用得差不多了。今年春天的日子,就紧紧巴巴过吧。” “恁家多殷实哩,别跟我哭穷了。我不会跟您借粮的,哈哈。” “你这鳖孙,净在那儿瞎说,有粮也不借给你。” 均安接着又说:“过来吧,就几根萝卜丝。” “您不借,我要没饭吃,就去恁家。” 男子边说边来到均安大叔跟前,夹一筷子萝卜丝放进嘴里,“呀,还怪香哩。放了不少油吧?” “热红薯都堵不住你那张大嘴,明儿不给你吃了。”爷儿俩边吃边说笑。 “安叔,去冬的几场雪下得怪好,麦子的墒情不赖,我看地里的麦子都要返青了。” “嗯,再有几场春雨就更好了。” 均安不时地撂下几块红薯皮,那只大黄狗还是眼巴巴地盯着主人。最后,均安索性把一大块红薯都给了黄狗。红薯烫嘴,黄狗哼唧几声,才把红薯咽下肚去。 小小山村,日出而作。女人们差不多都在这时候做好早饭,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端上饭碗走出家门,边吃边聊些家长里短:东家的闺女长得好看,准能找个好婆家;西家的男孩长得排场又勤谨,谁家的女子跟他准享福;昨晚到王庄看戏,那个小生唱得真好。如此等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说着,端着红薯饭的大人孩子都聚拢过来,像是如今的早餐会。 东头张二婶,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一边吃,一边朝这边看。她好像发现了什么,端着饭碗慢慢地走过来,望着人群喊了一声:“景盛他娘,你过来!” “啥事呀?他婶子。”景盛他娘忙迎了上去。 等景盛他娘走近,张二婶小声问道:“恁家景盛也不小了,寻下(媳妇)没有?” “前些日子,他大姨提过一个,见了一次面,不合适,就算了。咋了?你有合适的口?” “坡下后庄我有个远门亲戚,那天在会上碰见我,跟我提起他家女儿,也老大不小了,还没有找下婆家,托我说媒。后来我就想到咱家景盛。我觉着,恁两家倒挺合适的。你要是同意,我就去试试。” “咋能不同意?那就麻烦你了。事成之后,好好谢谢你。”张二婶平时听风是雨,实话不多,大话不少,景盛他娘也没把她的话太当真,就当闲话听听。 突然,那边有个女人大喊大叫:“啊呀,老少爷们都听着啊!不知道哪个不要脸的,把俺家的大公鸡逮住了不放!”接着,又漫无目标地骂起来:“你是死了爹还是死了娘?是去给你爹上坟哩,不要脸的骚婆娘听着,赶快给俺放出来,要不放,你试试!”正在吃饭的人们往那边一看,原来是狗剩媳妇。 对她这种撒泼,村民们也都习惯了,没人搭理她。张二婶却接过话茬:“哎哟,是狗剩家呀,狗剩还在家吗?恁家那母鸡丢没丢?”张二婶的话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俺家母鸡不往外跑,哪会丢?俺狗剩在家哩。”狗剩媳妇一本正经地说。 “恁家狗剩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