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比较文学跨界研究角度对文学与生态学、文学与影视艺术、文学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的跨文化影响、比较与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与跨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背景下,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清晰了,特别是人文学科,彼此的交融愈加深入而广泛,其中文学起到了承载文化传播与促进学科交融的重要媒介作用。因此对文学进行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扩大学科的研究范畴、增加研究容量、扩充研究路径,亦能丰富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得出更具创新性的结论。 作者简介 杨晓敏,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蒙古族作家汉语写作研究》1部。 目录 第一章 文学与生态 第一节 《江格尔》——蒙古族人民的“理想国” 一 宝木巴——幸福的人间天堂 二 江格尔——理想的英雄形象 三 阿盖——理想的女性美 第二节 乌热尔图小说集《七叉犄角的公鹿》的生态写作 一 儿童与自然性灵相通 二 逃离钢铁森林 三 敬畏生命 第三节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内蒙古儿童文学及其发展趋势 一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内蒙古儿童文学 二 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文学与影视 第一节 电影《绿草地》中草原儿童的生态预警与智慧 一 “复魅”的警示 二 家园的回归与守望 三 去成人化的生态教育诉求 第二节 电影《何以为家》儿童视角的创伤叙事与救赎 一 创伤症候:孤独;暴力;仇父心理与审父意识 二 创伤的启示:难民儿童如何得到教育救赎? 第三章 文学的跨文化比较 第一节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藏域文学“孤独”母题之比较 一 孤独:人类生存的重要命题 二 拉丁美洲的孤独 三 中国式孤独的表现 四 同归与殊途 第二节 萨福与朱淑真之比较 一 作家性情之比较——率真与压抑 二 爱情诗之比较——直抒胸臆与含蓄哀婉 第四章 异域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族文学 第一节 凤凌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一 正面形象 二 负面形象 第二节 萨空了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 一 艺术哲学的重要性 二 艺术的本质 三 对“艺术派”与“人生派”的辨析 四 依据社会性质建立艺术纲领 五 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局限性 六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创伤理论视角下萧乾短篇小说的儿童书写 一 创作之源:作家童年的创伤性经验 二 创伤症候:孤独漂泊、俄狄浦斯情结与异常认知 三 创伤的启示:“救救孩子” 第四节 蒙古族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一 启蒙 二 “人的文学” 第五节 从诗词看贡桑诺尔布的现代教育思想 一 “民智最为难,眼界尤未宽”——教育救国、启智的思想 二 “八方稚子,遐迩来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三 “古物兼新制,广列增智识”——兼收并蓄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世界文学个案研究 第一节 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女性主义思想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一间自己的房间》 二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三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库切及其作品的边缘性 一 作家文化身份的边缘性 二 作品人物的边缘性 第三节 从《寂静的春天》看雷切尔·卡森的生态 思想及其对美国文学影响 一 生态思想 二 卡森生态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跨”——跨界、跨文化。“跨”就是打通,就是交融。该书中有学科之间的打通,如生态伦理学与文学、影视艺术与文学;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打通,如蒙古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学现象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