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在《地中海海战三部曲》中讲述了三个关于终结的故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衰老的文明被年轻、正在崛起的文明击垮的故事。一夜之间,欧亚大陆中间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易主,开启了时代变革的序曲。 《罗得岛攻防记》记录的是走向消亡的欧洲骑士阶级最后的荣光,骑士们用生命捍卫了名誉和尊严,虽败犹荣。 《勒班陀海战》讲述西欧各国组成神圣同盟同仇敌忾,终于换来一场久违的大胜,但战争结果对敌人的伤害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神圣同盟也随即宣告瓦解。 令人惋惜的是,这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乏非凡的意志力、天才的想法和英雄气概,但他们面临的命运仍然是终结。这正是盐野七生想告诉我们的,隐藏在刀与剑、大炮与城墙、血与火中历史之轮转动的秘密。 作者简介 盐野七生,1937年生于日本,16岁时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从此被一个与日本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学时主修哲学,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至今。 盐野七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自1992年起,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于2006年完成这部时空纵深长达1000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图书出版后,相继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各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畅销佳作。 曾获奖项: 1993年获第6届“新潮文艺奖” 1999年获第2届“司马辽太郎奖” 2001年获土木学会“出版文化奖” 2006年获第41届“书店新风奖” 2000年获颁意大利“国家勋章” 2001年被日本文部省评为“文化功勋人物” 2005年获日本“紫绶褒章” 2007年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文化功劳者” 主要作品: 《希腊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 《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 《十字军的故事》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文艺复兴的故事》 《男人们的故事》 《思想的轨迹》 目录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第一章 两个主人公 第二章 现场证人 第三章 人人都去君士坦丁堡 第四章 攻防战开始 第五章 海上大捷 第六章 金角湾失守 第七章 最后一搏 第八章 逐渐崩溃的人们 第九章 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天 第十章 尾声 罗得岛攻防记 第一章 玫瑰花开的古老岛屿 第二章 圣约翰骑士团历史 第三章 基督之蛇的巢穴 第四章 开战前夜 第五章 1522年夏 第六章 1522年冬 尾声 勒班陀海战 1569年·秋:威尼斯 1569年·秋:君士坦丁堡 1569年·冬:威尼斯 1570年·春:威尼斯 1570年·春:爱琴海 1570年·春:罗马 1570年·夏:爱琴海 1571年·春:威尼斯 1571年·春:科孚岛 1571年·春:君士坦丁堡 1571年·春:罗马 1571年·7月:墨西拿 1571年·8月:墨西拿 1571年·9月:墨西拿 1571年·9月:伊奥尼亚海 1571年·10月:希腊海 1571年·10月:勒班陀 1571年10月7日·晨:勒班陀 1571年10月7日·午:勒班陀 1571年10月7日·黄昏:勒班陀 1571年10月7日·夜:勒班陀 1571年·秋:科孚岛 1571年·秋:威尼斯 1571年·冬:希腊海 1571年·冬:君士坦丁堡 1572年·春:罗马 1572年·夏:墨西拿 1572年·冬:君士坦丁堡 1573年·春:威尼斯 勒班陀的战士们的战后时光 1571年·冬:威尼斯 致读者(代后记) 序言 百科全书对意大利语的“ 卡带特”(cadetto)一词解 释如下: 这是一个诞生于法国加 斯科涅地区,中世纪以后传 遍整个欧洲的词汇,意思是 封建贵族家庭次子及次子以 下的男孩。在中世纪的封地 制度下,户主地位和财产均 由长子继承,由于这一习俗 ,次子及次子以下的男孩必 须在宗教界或军事领域独辟 蹊径,开创自己的未来。 但在现代,这一词汇的 原意已很少被使用,只留下 军事方面的释义——陆海军 士官学校的学生,即士官候 补生。 这一词汇在英语和法语 中都写作“cadet”。 下面要讲述的,是生活 在16世纪伊始的三名年轻“ 卡带特”的故事。 16世纪伊始,西欧试图 通过确立与土耳其相同的中 央集权制与其相抗衡,因为 在半个世纪前,西欧以君士 坦丁堡陷落为契机开始被迫 直面土耳其帝国。 当时,社会的变动也时 常与战争中战术的转变同轨 。大炮的威力在君士坦丁堡 攻防战中得到了证实,这使 之后的战争状况发生了巨大 变化,其后在罗得岛攻防战 中大炮首次被全面部署。 此外,在这一战役中, 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土耳 其军队决一死战的,是被视 为中世纪典型产物的圣约翰 骑士团。归属这一骑士团的 骑士们被要求必须具有贵族 血统,同时也必须是将一生 奉献给耶稣的修道士。 但是,无论是拉起还是 降下历史帷幕,战争的特征 总是相似的——争斗双方均 为年轻人。罗得岛攻防战的 主角们,无论敌我,都是20 多岁的年轻人。 土耳其的苏丹,后来被 尊称为大帝的苏莱曼一世时 年28岁。 在与其相对的圣约翰骑 士团方面,让·帕里索·德· 拉·瓦莱特同是28岁,乔瓦 尼·巴蒂斯塔·奥尔西尼25岁 ,安东尼奥·德尔·卡莱特刚 刚20岁。 导语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是日本著名非虚构历史作家盐野七生的重要作品,讲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异质文明,以地中海为战争舞台,为了信仰、土地和贸易控制权相互对抗、最终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走向的三场大战——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罗得岛攻防战、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 这三场“划分天下之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奇点,在血与火中欧洲基督教文明与中亚伊斯兰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从此,基督教势力日渐衰落,伊斯兰教文明逐渐掌控地中海世界,在历史舞台上开启霸主的征程。 后记 致读者 初次阅读荷马史诗《伊 利亚特》是在我16岁那年的 夏天。 那是一种所见的事物一 下子变了的感觉。只是,还 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并 不清楚自己的内部,什么东 西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许, 迄今为止的写作,就是为了 弄清这一点,而这样的念头 ,也许今后直到死亡都会一 直存在着。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起点 ——《伊利亚特》,我被地 中海世界吸引,由此一直有 一种想描写战争的念头。那 是一类如《伊利亚特》所描 写的,有着异质的文明相互 对抗的意义的战争。 这种性质的战争,如果 假定其舞台是地中海世界, 时代则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只有 三场:1453年的君士坦丁 堡的陷落、1522年的罗得 岛攻防战、1571年的勒班 陀海战。 当然,对于生活在那个 时代的人来说,很不幸战争 远不止这三场。但就历史性 来说,历史的发展以此为契 机改变了方向,笔者感觉写 出这三场战争应是可以说明 问题的。 当然,并非从16岁的那 个夏天开始我就决定要写这 三场战争。就是过了10多年 ,笔者写作处女作《文艺复 兴的女人们》之时,也没有 这样的想法。脑海中开始萌 生这一想法,已是25年后, 在准备写作威尼斯共和国通 史《海都物语》时。 无论是《君士坦丁堡的 陷落》还是《勒班陀海战》 ,都直接与威尼斯共和国相 关。而《罗得岛攻防记》如 果没有威尼斯方面的史料也 是写不出来的。也就是说, 在研究、整理威尼斯保存至 今的详细、客观的史料的过 程中,这三场“划分天下之 战”的基本结构在笔者的脑 海中形成了。可以说,正因 为这样的良机,16岁的夏天 以来想写以地中海为舞台的 战争的念头,一直都保持着 温度。在完成了《海都物语 》之后,即着手写作《地中 海海战三部曲》的缘由就在 于此。 话虽如此,原本想着从 荷马的《伊利亚特》那里能 盗点什么来,好几次重新开 卷,但除了读出了“写人”是 这部经典的首要主题外,并 没有什么可以盗用的东西。 为何如此说呢?那是因 为,那部经典里所谓诸神后 援团那种令人愉快的情节占 据着重要的部分。支持希腊 的是以雅典娜女神为首的神 明,支持特洛伊的是海神波 塞冬,这实在是很令人开心 的话题,但要以这样的形式 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战争太勉 强了,只能放弃。 第二个想模仿但做不到 的是持续10年的战争从第 10年写起的写作方法。这一 点,让笔者痛感荷马是一位 多么伟大的天才,也由此知 道了这样的方法是无法模仿 的。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中,围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 士坦丁堡的攻防战历时50多 天,罗得岛的攻防战持续了 6个月,而勒班陀海战不足5 小时就决出了胜负。虽然对 这些战争的描写颇有心得, 但我还是不能用荷马的写作 方法——持续了10年的战争 ,从第10年开始描写居然是 一个极佳的写作方法。 最后,这三场战争只能 用我所构想的适合各场战争 的手法来描述。50天的适合 50天的描写方法,6个月的 就以6个月的时间来展开, 而5个小时的战争的写作方 法,则是朝着这5个小时的“ 渐强”,及5个小时结束后的 “渐弱”来展开。 三部作品分开出版,或 三部作品合在一起出版,都 不刊载参考文献。主要的参 考文献已在《海都物语》下 册的卷末介绍完毕。这也反 映了《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必须在完成了威尼斯共和 国史之后才写得出来的情况 。读着威尼斯留下的史料, 笔者在想:或许留下正确、 客观的记录,是一个时代对 后世最为有效的宣传。 佛罗伦萨 1987年春 精彩页 第一章 玫瑰花开的古老岛屿 抵达 1522年4月,一艘大型帆船正沿着位于右舷、辉映在晚霞之中的罗得岛一路北上。 罗得岛南北狭长,宛若一颗漂在海上的果仁,也许是因为其西侧缺乏能够避开爱琴海上春季到秋季处于统治地位的西北风的良港,因此从海上看不到有人居住的迹象。只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粗犷险峻的岩石,以及延绵不断、空无一人的沙滩沐浴在日复一日西下的柔和阳光之中。 虽是逆风而行,但帆船在风帆操作娴熟的船员的操作下一路前行。这是一艘热那亚商船,受根据地设在罗得岛的圣约翰骑士团之托,将武器弹药和小麦运送至岛上。 装载完在米兰购买的武器弹药,帆船从热那亚启航,途经那不勒斯,中间为了购买小麦在墨西拿停靠了一阵。只要是热那亚水手驾驭的大型帆船,即便一个月不停靠任何港口,也可以完成航行。因此,由于货物特殊而无法在威尼斯共和国殖民地克里特岛停靠,在离开墨西拿之后不得不直接驶向罗得岛,也并没有成为多大的不利之处。 只是,由于克里特岛上主要城市都集中在北岸,从其前方的海上横穿而过的话,难免引起威尼斯共和国海上警备队的注意。如果想要避开不必要的麻烦,就只能选择向克里特岛南岸大幅迂回后,再一路北上驶往罗得岛的航路。两者对土耳其态度的不同造成了这种麻烦——与无视来自土耳其苏丹的劝降通牒并进入I临战状态的圣约翰骑士团不同,威尼斯共和国并未改变将恪守与土耳其签订的友好条约的决定,并表明将坚持中立立场。 这艘帆船上乘坐着一名带着侍从的年轻人,他就是领地在热那亚附近的菲纳莱的德尔·卡莱特侯爵的次子安东尼奥。他有一头近似黑色的鬈发,一双颜色相同的眼睛,使几近苍白的额头显得格外突出。考虑到年轻人的年龄,尽管其稳重的举止和寡淡的言谈给人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但作为船长餐桌上长达一个月之久的主宾,也不至于给同桌人造成尴尬。无论均为贸易商人的其他乘客,还是帆船的船员,大家都在不知不觉当中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位不是翻阅书籍就是静静地遥望远方海平面的年轻人。 安东尼奥·德尔·卡莱特无论什么时候都穿着圣约翰骑士团的制服,全黑色的制服上只有胸前缝着一个白色十字架。这不仅是骑士团所属骑士平时的制服,也是宗教场合的正式着装。不过,即便全身紧裹在全黑的制服里,年轻人包在黑色长袜里的柔美腿部曲线还是能流露出20岁的青春气息。 船帆发出了随风飘扬时特有的巨大声响,改变了方向,水手们也变得更加繁忙起来。要想依靠背后吹来的西北风接近港口,三角帆就必须换成小型的帆,四角帆也必须将下面的部分叠起,以减少风的阻力。 此时,在大幅右转舵的帆船左舷,出现了笼罩在一片紫色雾气当中的陆地。海岸线朝着东方延绵不断。这里位于小亚细亚的南岸,已是土耳其的领土。罗得岛与更东方的塞浦路斯岛并列,都处在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对峙的最前线。尽管罗得岛与对岸的小亚细亚南端隔着大海,但也不过相距18千米。 帆船绕过岛屿北端突出的海角不久之后,又一次右转舵,因为罗得岛首府罗得的港口位于岛屿的最北端。 在地中海,每到日暮时分,海风都会明显减弱。水手们对此了如指掌,会为了在微风吹起的早晨出港、海风减弱的日暮时分人港而计算航行时间。罗得岛的港口也会在这个时刻因船只争先入港而热闹非凡。降低速度的热那亚帆船望着从右边逼向眼前的要塞城堡继续缓缓前行,并在经过城堡时完全收起了所有风帆。由于是商船,因此不会进入被称为“圣尼古拉”的要塞保护下的长方形港口。因为此处是加莱舰专用港,在提起军船一般都指加莱舰的当时,这里换言之就是军港。商船必须经过这一军港,进入位于更深处的半圆形商港。 从红底白十字架的圣约翰骑士团军旗飘扬的圣尼古拉要塞朝着陆地,筑有守护军港的长堤。长堤上整齐排列的一排风车一边发出轻快的声音,一边随风旋转。在海风较大的爱琴海岛屿,为了把小麦磨成面粉,人们往往会利用风力。但在背靠山地的热那亚附近海边长大的安东尼奥,对被称为“米拉斯特尔”的强劲西北风并不熟悉,排列成行的风车在其眼里也成为一道十分新奇的风景线。尽管如此,这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年轻人早已察觉到,长堤上尽量缩小间隔排列密集的风车,其实也起到了保护进入港口的船只免受大风袭击的作用。 在拖船的引导下进入的商港,是一座宽阔的半圆形港口,里面只留出了停靠船只所需的泊位,其背后由城墙围成了一圈。从停泊处垂直高耸入云的城墙上共有五个城门,分别在坚固的圆塔的守护下敞开着。城墙到了尽头,就又是风车成排的防护堤,因此除了船只进出所需的海域以外,整个港口几乎完全得到了保护,可以免遭海风的侵袭。 从兼有船帆和船桨的加莱商船到纯帆船,港口里有数十艘船只抛锚停靠。如果没有拖船先导的话,甚至都会为不知应停靠在哪里而迷茫。大型船舶横向停靠,小型船只的船头朝外被拴在码头上。热那亚商船横靠在了紧挨商港入口的右侧泊位。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