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方性提出中国道路辩证法。中国学派代学者理论创新代表作品。畅销书《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作者之一全新力作,提出中国道路辩证法。
青年学者鄢一龙所著的《中国道路辩证法——社会主义探索四个三十年》一书,在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又系统研究新中国诞生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前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既面对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已有成果基础上的憧憬与现实困惑,又面对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未来特别是中国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前景,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创造性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又保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较有理论及可行性实践方案设计的探索性突破,如“总体阶级”、“融合经济”、“驾驭资本”等都有不少创见,总体上具有重大价值。
本书主旨是探求中国道路六对辩证法树立根本,贯通社会主义四个三十年筹谋新命。本书提出中道辩证法、实践知行辩证法、群众路线民主、总体阶级、融合经济、驾驭资本、自主性开放等来统筹六对辩证法与贯通四个三十年。
面向新的三十年,本书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套构想,提出了组建党的群众工作委员会、实施“新鸟笼经济”与推进“两极相联”国际秩序构建等政策建议,以继往开来、筹谋新命。
本书系作者多年研究积累,融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于一炉,可谓蔚为大观。以理论探讨为骨干,证以史实、数据、调研案例、掌故,间以个人体验,杂以《西游记》解读。“眼底无云翳,笔端有春温”,读来发人深省,饶有趣味。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通三统”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
《中国道路辩证法——社会主义探索四个三十年》一书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通三统”,而这“三统”就是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三个三十年,“通三统”以开新统。
鄢一龙提出了六对辩证法,以处理革命与执政,前后三十年的关系,这六组关系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六组基本变量,这些关键变量的不同选择,会影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中国是走老路、邪路,还是社会主义的正路与新路。
这六对辩证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而是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反复申明的“中国常识”,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例如书中提出的群众路线民主,实际上是重申与回应了毛泽东同志说的相信人民、相信党这个基本原理。二“通三统”是为了我们走好新的三十年。本书探讨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四个三十年,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三十年基本上是重叠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三十年。从1921年到1950年是中国革命的三十年,从1950年到1980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三十年,从1980年到2010年是改革开放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三十年。从2010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第四个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个三十年里,我们期待“损有余而奉天下”的小康社会。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著述了《道德经》。他讲:“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即人的本能就是让赢家通吃。他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法自然,国家要设法让赢家补贴输家就是大自然持续之道,即天道。天道不可违,违背天道人类就没法持续生存。所以,老子告诫一切治国理政的人要“损有余而奉天下”,让天下苍生太平有序。这就是小康社会比较平等、均富的道理,是动态平衡的道理。人的本能需要人性来平衡,物欲要用精神文明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