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亚,安徽亳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供职于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发表过小说多部,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长篇小说选刊》等各类选刊转载,并有作品被收入各种年选及选集。长篇小说《金色大雨》获第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中篇小说《武人列传》先后获得第十五届百花奖、第十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将军》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出版有小说集《幸福的万花球》《亚丁湾的午后时光》以及长篇小说《金色大雨》《流芳记》等。 目录 电影 武人列传 自行车 精彩页 放映员·电影场 从前,我们亳州市还叫亳县,我们淝河镇还叫淝河公社。公社里有个电影队,电影队有两个放映员,一个叫张杰出,一个叫曹如意,两个人都是二十三四岁。张杰出是公社文化站站长的儿子,曹如意是公社供销社主任的儿子。张杰出留了两撇浓黑浓黑的小胡子,手脖子上一块闪银光的手表,惹人眼光的是他的表带子,我们所见不多的手表都是铁皮链子,他的是黑色牛皮的。白手脖子黑表带,一看就让人很神往。因此,张杰出可以坐在人当场里放电影。曹如意不仅脸黑,而且身材也敦敦实实的,看样子有把力气,平时在打麦场里放电影,他都是蹲在场边照看发电机,好几回我从电影场里出来撒尿,还以为是个石磙在那儿呢。那时候条件还比较落后,放映机和发电机还有大喇叭、银幕等一些放映器材,都放在一辆架子车上,通常都由曹如意拉着,张杰出则骑着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跟在后边,两人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挨村放电影。 那时候,张杰出和曹如意很有名,比公社书记杨大头还受群众欢迎,而且还是全公社大姑娘的偶像,她们常常把张、曹当成理想的对象,老是说:“就是找不到张杰出那样的,找个曹如意那样的也算烧高香了。” 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鸟孩子都是电影迷,对张杰出和曹如意的崇拜更是没法形容。每天下午,只要在乡村公路上看见他们的影子,不管距离多远,我们都会一阵风似的飞跑过去,簇拥着他们,问在哪庄放电影,放什么电影。曹如意每次都会笑嘻嘻地告诉我们,张杰出则探着头坏笑着问我们:“你们谁的姐姐长得漂亮?”我们这些乡村鸟孩子虽然都是吃红芋片儿面长大的,肉体比较粗鄙,但脑瓜儿还是挺机灵的,基本上能听出张杰出说的不是好话。于是,我们就停下步子,等他们走远了,我们就一起狂呼乱喊:“张杰出,张杰出,你姐是头老母猪!老公猪爬上母猪背,一弓腰弄出一窝小白猪!”这时,张杰出就会恼羞成怒地掉转自行车,骂咧咧的,一口气追到我们村头。 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那时候在乡村放一场电影,怎么能搞得那么隆重,那紧张而热烈的劲头儿,比嫁闺女娶媳妇还厉害。公社一旦通知今天在哪个大队放电影,这个大队的几个头儿整整一天都会忙得脚板儿打屁股,又是安排赶集买酒割肉,又是吩咐捕鱼宰鸡,还要找个在方圆十里名声响当当的厨子,还得通知那几个在全大队出了名能喝会劝的酒囊饭袋做好准备,晚上好好伺候张杰出和曹如意。几个大队干部扯着嗓子咋咋呼呼,走马灯一样团团乱转,好像要招待老天爷一样。其实,张杰出和曹如意都不大喝酒,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吃完饭就直奔电影场开始放电影,一大半酒肉都让那几个能喝会劝的喝了吃了,然后醉意十足高高兴兴地到电影场看电影。 一般情况下,张杰出和曹如意都是在夕阳西下时到达要放电影的村庄。他们到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选场地。因为放一场电影是件不得了的大事,三村五里甚至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所以场地一定要宽敞,热天多在打麦场,冷天多在村当街。不管选在哪儿,都要埋两根柱子拉银幕,绑喇叭,扯电线,发动发电机,调试放映机。当然,这些活儿除了调试放映机之外,大都不需要张杰出亲自出马。曹如意摆弄发电机时,大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们这些鸟孩子根本挤不进去,所以,我们都是跟在张杰出的屁股后边,看他神气活现地指挥几个心甘情愿的年轻猴埋柱子。(P1-3) 导语 作家李亚如是说:好长时间以来,我都想讲一讲我们李庄的自行车故事。 这个故事就像寒冬腊月里刚出炉的烤白薯,我一想起来就馋涎欲滴。 我曾经想过,要是按照时序一点一滴从头讲起,那就是一部冗长沉闷的历史,我不愿意这样讲故事。 左思右想,我最后决定,还是从我们李庄有史以来拥有的首辆自行车说起吧。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一部中篇小说集,收录了皖籍军旅作家李亚的三部中篇小说《电影》《武人列传》《自行车》,均发表于《十月》头题。三篇小说均以作者的故乡亳州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在家乡的生活经历,洋溢着浓厚的乡情,蕴含着深厚的风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