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林山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书评(媒体评论) 既要追求阅读中的移情 与共鸣,又要保持理性的 质疑与反思;既要与文本 对话,又要借助文本达成 与自我的精神沟通。 ——丛书主编余党绪 让世人趋之若骛的功名 富贵,正是使人走入困境 的根源。这种困境并不仅 仅限于个体层面。因为如 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都陷入困境,整个社会便 会不断僵化,整个文化便 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本书导读王希明 目录 《儒林外史》(思辨阅读版)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 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灌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钱别五河县势利薰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土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功名与困境 ——《儒林外史》梳理与思辨 精彩页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问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间壁秦老家。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与王冕,指着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着一瓶酒,食盒上挂着一块毡条,来到柳树下,将毡铺了,食盒打开。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戴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 P1-2 导语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同时,它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小说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示了人性腐蚀的过程、原因,同情人民群众,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它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一幅鲜活的社会面貌图。 序言 经典名著像河流 引你去看大海的风景 余党绪 读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更是 毋庸置疑。但是,这个价 值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 是否读与怎样读。 经典名著是那些经历了 时光淘洗的作品。它们在 进人我们的视野之前,已 经由无数人做了先期的挑 选。对于全人类而言,对 于一个民族而言,对于一 个群体而言,这些书的价 值往往都是无可替代的。 你读,或者不读,它都在 那里。有一段时间,我们 不读《论语》,也不读《 理想国》,那又怎样?受损 的不是经典,而是我们自 己。 让读书真正作用于学生 的文化发育与精神成长, 可能就是在中小学推动整 本书阅读的主要意义吧?整 本书阅读是一个特定的教 学概念,它的意义在于纠 偏与校正,以求改变长久 以来重课文而轻经典、重 片段而轻原著的不合理状 态。坊间有很多围绕整本 书阅读的争议,其中一些 已经偏离了这个初衷。有 的论者片面地强调读书的 兴趣与自由,并以此否定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引 导作用。显然,这已经不 是在教学意义上讨论问题 了。在教学中,教师当然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但 这个兴趣与权利归根到底 受制于教育目的与教学规 律。不能离开中小学生成 长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学习 生活的真实状况,空谈经 典名著的价值。随性而空 灵的阅读境界,也未必一 定适合以求知与学习为目 的的阅读。当经典名著进 入课程,进入教学,首先 要考虑的,还是它在立德 树人、培育核心素养、训 练读写能力等方面的具体 价值。 整本书阅读是走向经典 名著的桥梁。《语文课程 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 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反复 强调其核心问题是读名著 ,读原著,“把握文本丰富 的内涵和精髓”,并在阅读 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抛却那些打 发时光、满足趣味的感性 诉求,摆脱那种窥斑见豹 、以小博大的浮躁心理, 直面厚重的经典名著,读 整本的书,有思考地读书 。而教学干预的目的,就 在于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 的隔阂与障碍,消除学生 面对经典的拘谨与无措, 让阅读真实地发生,有深 度地发生。当然,所谓的“ 深度”是相对而言的,意在 强调阅读中的思考姿态—— 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批判 的和创造性的思考,既要 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 ;既要追求阅读中的移情 与共鸣,又要保持理性的 质疑与反思;既要与文本 对话,又要借助文本达成 与自我的精神沟通。 这样的阅读,才是对经 典名著的尊重。 既然是整本书阅读,就 要将经典名著当作一个生 命整体,不能为了某个实 用目的,对文本进行主观 的肢解或零碎的嫁接,教 学干预也必须基于对文本 的总体把握。读一本书, 就要聚焦这本书的核心价 值与文本特质,既要读出 它的整体风貌,还要读出 它的与众不同。如果被文 本的枝节或花絮所遮蔽或 魅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 说是旁门左道,至少也算 得不偿失吧? 在文学性文本的阅读中 ,笔者一直尝试以文学“母 题”来聚焦文本的核心与个 性——在细读与思辨的基础 上,抽绎出作品的“母题”, 以“母题”切人文本,将“母 题”的研讨作为阅读与探究 的核心,并以此作为课程 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点。 “母题”是神话、艺术和 文学中最基本的题旨范畴 ,如冒险、成长、生存、 爱情、死亡、复仇、野心 、命运、堕落、苦难、救 赎等,它们在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反 复出现,几乎所有的文学 作品皆可包含在这些母题 之中。说到底,母题是人 类在生存与生活中必须思 考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 题的不同思考,体现了各 民族各自的价值取向与文 化特质;对这些母题的不 同表现,也彰显出作家与 众不同的个性与作品的独 特价值。在宏观层面,母 题具有普适的基础性、广 泛的开放性与多维的关联 性;在微观层面,母题又 具有个体的切己性、体现 了生活的同构性与生命的 共通性。这样的阅读,其 目的即在于将经典名著转 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成 长资源,进而实现文化的 传承与交流。 母题的研讨,重在发现 一本书在母题展现上的个 性特质,为学生提供一个 相对合宜、合理的文本切 人角度,避免大而无当、 聚而无焦的散漫状态。我 们必须承认,经典名著是 厚重的,也是丰腴的,没 人能够将其一网打尽,事 实上,在经典阅读中也用 不着如此贪婪与笨拙。再 好的老师,也只能为学生 开启一扇走进文本的门。 至于门里纷繁旖旎的风光 ,还得靠自己去发现和领 略。 围绕“母题”进行探索, 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 思辨的过程。经典名著的 容量与内涵、时空延展与 腾挪,叙述角度的多元与 转换,结构的繁复与多维 ,为表现人生与社会的复 杂性提供了众多的可能。 与篇章和片段相比,经典 名著的厚重与丰腴,感性 难以抵达,直觉难以洞穿 ,必须经过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再到整体的多次 往复,必须倚重具体的分 析与论证,在细读与思辨 中走向理性与清明。 如何唤醒“理性的 内容推荐 《儒林外史》被认为是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但其底色却是悲天悯人的,作者的用意不是“骂世”,而是“醒世”。吴敬梓以他的慧眼洞察世情,写出了功名富贵怎样使人陷入困境,又怎样使整个社会制度运转不灵、文化降格。他对笔下的人物,在讽刺之余也寄托了无限的同情。本册导读的内容是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导读者围绕“功名与困境”这一母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引导读者通过思辨阅读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