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管控升级,近期部分地区仓库及快递因疫情管控,导致物流时效暂缓,您的订单包裹可能产生延迟。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客服电话4006666505
本书是一部有关生命思考的评论性散文集,编选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散文随笔中的精华文章,共收录其散文28篇,从抵御时代的污浊和浮躁到浮世万象下的人生百态,从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到我们为什么如此倦怠,书中浸润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浮世万象的沉思及感触,积聚了很多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的积极视角。愿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来自岁月和生活的馈赠,不忘初心。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目前,已今创作的小说、散文、社会时评、电视剧本等达两千余万字,著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郁闷的中国人》等,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2019年8月16日,其创作的长篇巨著《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
——文学评论家 张颐武
梁晓声是知青文学第一人,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作家之一。
——文学评论家 孟繁华
与共和国同龄,梁晓声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钟情80年代,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当现实冲击理想,他拒绝浮躁喧嚣,关注现实民生,悲悯底层命运,直指官僚权贵,秉持社会正义,辛辣依旧,苍劲有力。
——凤凰网评论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人与文学
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历来被从多方面进行过诠释。
有一位诗人这样说:“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存在的意义。”
他便是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
这句话并无高深之处,差不多便是“文学即人学”的另一种说法。我之所以引用,乃因很符合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布罗茨基是以诗歌作品获得诺奖的,但其散文在西方却拥有更多的读者,也是因为他的散文写到了某些与众不同的人。
我曾对我的学生们一再强调:如果谁确实想要成为作家,那么须明白——归根结底,作家的笔除了写自己,还要写较多的他者给喜欢文学的人看。
作家在写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写他者,此时作家认为,自己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起码在经历上是这样。作家在写他者的时候,未尝不是在写自己,此时作家对笔下人物的好恶,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自己对多样性的人物的好恶,起码在人性上如此。
小说中的人大抵是虚构的,也大抵是有名有姓的,这是因为便于使读者了解他们。一般而言,我们很难始终不知道某个人的姓名却又特别了解某人。散文中的人物却很可能没有姓名,只有性别和性格,甚至连职业也不清楚,只不过是作家在某地、某时、某种情况之下关注的一个人物而已。
作家的这一种关注,折射出作家对社会的一度或一向的敏感,简言之,是作家情感倾向的一种反映。
这本散文集是年轻人编的,书名是他们起的。集中诸篇,有记录我自己断想和杂感的,也有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他者的。年轻的编辑们从我写的几百篇散文和杂文中选出他们喜欢的一些编成书并代为确定书名,折射出了他们的阅读感受。
而我在写这些散文和杂文时,往往会考虑读者能接受与否;也往往并不考虑,而仅是身为作家的“条件反射”或曰本能反应的记录而已。
但编辑们倾注心思编一本书,则是代为读者进行的工作,他们比作家本人更重视读者如何看待一部书。
坦率讲,我这样的作家,对“读者即上帝”的说法,已经并不全盘认同了。
但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位编辑,几乎都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我真心代编者说——但愿读者喜欢!
我的感谢也体现在这句话里。
2020年3月15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