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作家见闻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希之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杨希之,1952年12月生,四川自贡人。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鲁迅研究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出版工作,曾任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编审,重庆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先后参与编辑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华大典·天文典》、《中华大典·地学典》等图书,这些图书曾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优秀出版物奖等奖励。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佳中青年图书编辑和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2002年和2011年两次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0多年来,撰写和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和书评文章,出版了研究著作《鲁迅思想面面观》和文集《书林拾萃》。这些学术论文和著作,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获得了省市学会的优秀成果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后记
我的这本小书原来打算
取名为《我眼里的中国现代
作家》。后来,我考虑再三
,觉得这个书名显得主观性
较强,势必增加更多的思考
和分析,这样一来就可能会
带上我过多的主观痕迹,使
我描写的作家的本来面目和
特点显得更加模糊,甚至出
现走样而不真实。这是我不
愿意看到的的结果。于是,
我的这本小书就取名为《现
代作家见闻录》,意思就是
把我与老作家们的交往中的
见闻、印象比较客观地记录
下来(当然也不可能完全避
免主观),尽可能地保持老
作家本来的面目和特点,以
供读者参考和研究者选择使
用。
《现代作家见闻录》这
个书名,涉及“中国现代作
家”和“中国现代文学”两个
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密切
联系,又有一些区别。
按百度百科的定义,“中
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
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
,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
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
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
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
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
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
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
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
在叙事角度、抒情方式、描
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
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
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一
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
文学。”这个定义基本上是
正确的,也得到了学术界的
认同。
但这个定义的不足是对
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
化概括不够。中国现代文学
又叫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的“新”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
方面。在内容上,中国现代
文学受到20世纪世界文学的
革命潮流和国内新文化运动
的影响,倡导民主与科学,
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中心
内容(如追求婚姻自由的文
学、抗战文学等);后来又
随着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劳
工神圣”口号的盛行,表现
下层人民受欺压、受凌辱的
题材和反映工农革命的作品
开始多起来了。这些新的内
容和题材,与旧文学的内容
是迥然不同的。在形式上,
中国现代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进行了脱胎换
骨的改革。中国现代文学形
式上的改革不仅仅是语言上
的改革(由文言文变成了白
话文),而且还有体裁上和
格式上的创新,比如,出现
了话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
出现了报告文学、杂文、散
文诗、电影剧本等新的品种
,小说由章回小说改成了现
代小说,诗歌由格律诗改成
了自由体诗,等等。
对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
和形式的创新,学术界是一
致肯定的。但在“现代”的时
间概念上,学术界却有分歧
。按传统的分法,中国现代
文学一般是指起于1917年
的“五四”文学革命,迄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文学。按
现代的分法,中国现代文学
指1917年至今天的文学。
由于后一种分段法没有一个
止境,且忽视了新中国成立
这样一个重要标志,所以,
我在时间概念上选择了传统
的分法,就是说,我这本小
书中所写的作家都是在新中
国成立前就己进入文坛的作
家。
当然,中国现代作家与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不同,
时限也可能不一样。因为传
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比较短
,只有32年(1917—1949),
而作家的创作生命却可以延
续更长的时间,很多现代作
家既是现代作家,又是当代
作家。因此,我这本小书里
面所写的“现代作家”很多也
是当代作家,比如刘白羽、
周而复、碧野、臧克家、吴
祖光、胡可、黄钢,等等;
个别作家的文学创作还主要
是在当代,比如王火。但他
们至少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发表过文学作品,并且参加
了当时的文学组织。从这一
角度来说,这样的选择也是
基本合理的。
我写这本小书的原因和
我的学业有关,也与我从事
的工作有关。我在四川大学
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所选的专
业就是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方向)。我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的。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毕
业论文,我不得不多读一些
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渐渐
地,我对一些中国现代作家
感到了兴趣,为我写这本小
书埋下了伏笔。
1985年6月,我研究生毕
业,选择到重庆出版社从事
文艺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把
它作为了我此后一生的职业
。1986年10月,重庆出版
社总编辑沈世鸣在北京很多
老同志的建议、支持、督促
下产生了出版一套大后方文
学丛书的想法。她找我谈话
说:“我们出版社准备出版
一套大后方文学丛书。你是
学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比
较对口,我想抽你出来参加
大后方文学丛书的编辑工作
,你愿不愿意?”我本来对
现代文学就有一些兴趣,所
以,就愉快地答应了。
1986年10月18日,沈世
鸣总编辑和我一起到乐山参
加了“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
暨‘郭沫若传记文学’讨论会”
,目的是与四川社科院的同
志讨论一下编纂大后方文学
丛书的事情。可是,四川社
科院的同志提出的方案比较
庞大,书名大概叫“大后方
资料研究丛书”,包括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文学
、艺术,等等,文学只是丛
书的一部分。我们社当时编
辑力量还不是很雄厚,经济
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
,我们没有接受他们的方案
。回重庆以
目录
充满激情的散文家刘白羽
敦厚谦和的文艺理论家林默涵
我们的总顾问:夏衍和阳翰笙
与大诗人艾青的三次接触
“乡土诗人”臧克家
学者型作家方敬
“七月诗人”邹荻帆、绿原
诗人、剧作家阮章竞
“文学界的世纪老人”楼适夷
温和忠厚的老作家艾芜
不愿参加会议的作家吴组缃
喜爱写毛笔字的作家周而复
“东北作家”骆宾基
军旅作家魏巍
解放区走出来的小说家康濯
令人心生敬意的小说家王火
中顾委委员欧阳山
独创一格的散文家秦牧
“归侨”作家杜埃
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
传奇剧作家吴祖光
部队剧作家胡可
报告文学家、散文家碧野
报告文学家、政论家黄钢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蔡仪
坚持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家陈涌
民间文艺学家、散文家钟敬文
民间文艺学家、诗人贾芝
我们的“特约编审”殷白
寻访桂林地区的抗战老作家
失落的东南作家群
后记
精彩页
充满激情的散丈家刘白羽
刘白羽既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小说家。他1936年踏入文坛就是从小说创作开始的,而且,他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还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散文家。这不仅是因为刘白羽是以散文闻名于世的,比如他的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红玛瑙》等就颇为很多人喜爱,而且因为见到他本人以后,更被他身上的散文家气质所打动,觉得像他这样的感情奔放的人就该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
在1987—1995年,我因为参加了重庆出版社三套抗战系列书系的编辑工作,而刘白羽则是这三套书系的编委或总主编,所以,我有幸多次听到刘白羽激情洋溢的讲话。
我第一次见到刘白羽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编纂工作座谈会上。座谈会在北京四川饭店举行。当时,6月下旬的北京已经有些炎热了,很多作家都是穿着短袖衬衫来参加会议,而刘白羽却穿着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进入会场。他身材魁梧,腰板挺直,步态稳健,俨然一副军人的气质。由于参加会议的人较多,大家的发言都不长。刘白羽的讲话虽然也很短,但他说话声音洪亮,带有胸音,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比较中听,同时他说话又是抑扬顿挫,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首先表示支持出版这套书,然后重点谈到武汉时期的抗战文学。他说:“武汉这一段时间不长,但很重要。艾青的《火把》、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我当时在武汉,成立‘文协’时我也在武汉。”这段话言简意赅,既强调了武汉抗战文学的重要性,又突出表明了自己的大后方作家的身份。刘白羽在抗战时期大部分时间在解放区生活,属解放区作家,在这样的会上他必须强调自己的大后方作家的身份,尤其是武汉这一段经历(在重庆那一段经历,大家都知道,所以他略而不谈),不然就会名不正言不顺。这也体现出了刘白羽的说话技巧。
刘白羽讲话往往不喜欢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淋漓尽致地讲述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情感。在1988年3月29日举行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议上,他就重点谈了大后方文学的选编标准问题。他说:“我很赞成出这套书。这套书的选编标准最高的就是爱国主义。只要掌握住这一点,就好了。我到美国去,看到美国的老朋友,他们对抗战这段历史是念念不忘。看见海伦·斯诺,她谈到这段时间,很激动啊!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这段历史是重要的,要写。我们的民族很伟大。要成为一个强国,要有这样的志气才行。所以我赞成出这套书,因为这是对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的贡献,对民族的贡献,对子孙后代的贡献。”刘白羽这段简短的发言高屋建瓴地强调了抗战文学爱国主义的特点,并上升到培养爱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高度说出了出版这套书的意义。他的这段讲话不仅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重点,而且表现了他讲话激情洋溢的特点。
但真正体现刘白羽讲话风格的要数在1989年7月举行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当时,刘白羽满怀激情地即兴讲了二十来分钟。他动情地说:“我们几千万烈士牺牲流血才换得这么一个国家。今天在座的很多同志参加了,我也很荣幸地参加了第一个‘十月一号’。我还记得十月一号的前一天的傍晚,建立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时那个庄严的情景,我还记得当时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国家的国旗的情景,我还记得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那个时候,我们是多么高兴啊!当时,我看到一个同志,就是杨刚同志,她泪流满面,我也泪流满面。我们觉得我们无愧于我们那些牺牲的同志,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得到安息了,我们的人民站立起来了,我们的五星红旗飘扬起来了。我们是这样热爱我们的国家。”刘白羽说得是那样的充满激情,仿佛是在朗诵一段抒情散文。他的声音微微有些发抖,他魁梧的军人身躯也更加挺直了。停顿了一会儿,刘白羽又用更深沉的语调接着说道:“我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我看到过死亡,看到过牺牲,我们今天的胜利是无数勇敢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觉得我们这套书就可以告诉我们的后人: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国家。所以,我说这一套书现在出版有它深刻的意义。我们都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我们现在回想一下,只要是有良知的人,我们要问一问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自己所讲的话,对得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身旁倒下的那些人吗?”刘白羽说得是那样深情,以至于整个北京国际饭店会议厅都变得肃然起来。我当时就觉得,刘白羽真是个卓越的演说家和散文家,真是一个善于表达感情、善于烘托气氛的人。他的这次讲话,虽然只是一次即兴发言,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优秀散文。P1-3
导语
本书作者作为出版界资深专家,在数十年的编辑工作,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等大型丛书的编辑过程中,与众多中国现代作家有过工作接触,不少还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本书讲述了自己与刘白羽、臧克家、秦牧、曹禺、钟敬文等现代名家的往来经历。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杨希之以朴实平易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与刘白羽、臧克家、秦牧、曹禺、钟敬文等现代名家的往来经历。通过作者的娓娓讲述,不仅能让读者了解他们隐藏于作品之后的独特风采与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知其人、读其书,对中国当代文学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编辑工作从业者也能从中得到工作的启示,对编辑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