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为:1938年9月8日生于辽宁沈阳,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后留校任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员。靠前天文学联合会会员,美国行星学会会员。曾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天体物理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编委。出版有《天文学教程》《普通天文学》《太阳系演化学》《行星科学》《美妙天象——日全食》《婵娟之谜——月球的起源与演化》《星空的流浪者——彗星》等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哈雷彗星观测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太阳系演化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小行星是绕太阳公转的小天体。它们是形成行星的半成品,演化程度小,成为太阳系考古遗存。尤其,近地小行星还有撞击地球的潜在危害。航天时代以来,小行星成为当代最活跃的探测对象,惊奇成果纷至沓来,激励青少年的参与志趣。这本由胡中为、赵海斌编著的《太阳系考古遗存(小行星)》共十二讲,通俗地阐述了小行星的发现和观测研究意义、轨道与物理性质的观测和飞船探测;主带小行星的轨道、性质与类型、卫星、几颗著名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及其撞击地球的影响;外区的柯伊伯带与弥散盘、矮行星;太阳系的起源、小行星起源演化。
本书图文并茂,与时俱进地普及小行星的新知识,是观测研究新友的入门书,也可作为天文教师、辅导员和科普的重要参考书。
这本由胡中为、赵海斌编著的《太阳系考古遗存(小行星)》分为十二讲,前三讲概述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意义、小行星的观测、飞船探测;第四到八讲阐述主带小行星的轨道、小行星的性质与类型、小行星的卫星、几颗著名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及其撞击地球的影响;第九讲介绍柯伊伯带与弥散盘;第十到十二讲介绍太阳系起源、主带小行星的形成演化、柯伊伯带和弥散盘的形成演化。全书力求文字通俗简练,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