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翻多数人的看法通常吃力不讨好,刚开始挑衅多数人的看法时,会引发众人的同情,展现出对挑衅者感人、恩宠似的亲善。一旦有人问:“他不会是认真的吧?”这时众人对他的不信任感就出现了。最后,对于挑衅者的不谅解和小小的愤怒就会出现:“到底什么才适合他?什么事我们不能做?”许多坚持己见、自以为意志坚定,并因此引以为傲的人,常会想:“这辈子休想”“绝对不行”“先杀了我再说…免谈”……曾经,我也属于这种人。
我说过:“这辈子绝不打开垃圾桶的盖子,那味道会让我窒息!”不过,当我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学生共享公寓时,我不仅整理了自己的垃圾,我也整理了仰慕同学的垃圾桶。
年轻时我说:“我绝对不穿休闲凉鞋,绝不!”但从我四十岁生日开始,我爱死舒服的休闲凉鞋(编按:类似勃肯鞋,有软木和橡胶材质的鞋底)。只有在时间不长的晚餐聚会,我才会穿高跟鞋,而且在桌子底下偷偷脱掉。
我也曾说过:“买台电脑?先杀了我再说!有水平、有教养的作家都是用打字机或笔写作。”想当然尔,从几年前我就开始使用不可或缺的笔记本电脑写文章了。
只要你能说“我绝不相信自己以前会这样”,就代表你已经转换想法。只要你转换想法,就证明你的脑筋其实很灵活。只要成功将划桨转向,你就能躲过一场灾难。顽固的受困者担忧灾难的降临,却坚持己见,才会坐困孤城,浑然不知救援往往系于一念之间,在紧急时刻的明智判断,正是走出死胡同的解决之道。
所以,死脑筋、牛脾气、老古板、一成不变、食古不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人……请丢开这本书吧!为了消除寂寞可能产生的不愉快,转换想法绝对有必要。
你需要另一种和寂寞相处的模式
不过,我们很清楚,当不快乐者的“不快乐”突然被拿走,他会变得更不快乐,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习惯也是一种乐趣,即使它是地狱。所以不要贸然尝试,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安排寂寞。
但是,改变观点未必会让你饱受惊吓,而换个角度有时不必大费周章。以我们的情况来说,只要对独处和寂寞换个不同的看法与角度,就代表轻松和幸福。培养新的、非传统的想法,并熟悉新的、非传统的行为模式可以是一种充实的冒险。
忍痛或说谎,是抱怨命运的寂寞者最喜欢采取的两种方式,而改变对寂寞的看法则可能成为第三种方式。改变看法是一种从现况中学习、和现实交锋、确实掌握日常生活并打破规则的能力。
这种想法的转换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理念或见风转舵。例如,我有一个童年挚友,她支持的政党和我不同,她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与教堂唱诗班,烹饪功夫更是一流。因为家庭因素辞掉工作后,她开始当起忠实的妻子和操心的母亲。
如果说,有哪两个人完全相反、完全不搭界,那就是我们。可是我们已经习惯一种彼此都不会难受的相处模式。她对我懒散的单身生活不以为然,我会在她谈起教会妇女团体时,躲去吃她亲手做的苹果派。
怎么办到的呢?
我们决定,要一起超越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鸿沟彼此相爱,若是让一些芝麻小事破坏我们的友谊就太愚蠢了。
换个想法,准没错!
P46-48
玛丽拉·萨托里欧斯,德国受百万读者拥戴的“寂寞作家”,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和东方哲学双重背景,《时代》、《明星周刊》、《VOGUE》等知名杂志专栏作家。《女性EQ》、《心灵改变》等。
亲爱的寂寞人,我想先跟你说个小故事。
在某一年的十一月,一个看不到月亮的夜晚,我在纽约经历了一种体验:先是放肆妄为,接着感到害怕,然后恢复冷静,最后满满的喜悦朝我扑来,我快乐地在旅馆酒吧里享用了一整瓶威士忌。
当我到纽约时,全世界的人都警告我不可以独自走过当时还不太安全的中央公园,尤其在晚上的时候,但我却偏偏这么做了。当时,一个体格结实的男子突然冲出来,逼迫我给予他“财务上的援助”。
我几乎没时间害怕,在他不断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时,害怕也跟着不见了。我没有多想,便举起双手(它们原本躲在已经磨破的披肩袖口里),给了那个目瞪口呆的男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天啊,我正想找你说话哩!”
然后,我们大笑着分开,各走各的路。最后,如前所述,我前往旅馆酒吧享用了一整瓶的威士忌。
“如果你想脱离痛苦,你必须先拥抱它。”心理学家总是这么建议。
所以,我亲爱的朋友,找出令你害怕的东西吧。然后直接面对那让你无法忍受的事物,也许你可以给它一个拥抱后,笑着和它分开。你就会发现原来那里还有一个陌生的、难以想象的乐趣在等着你。
我很乐意在一旁陪伴你,不过只有一开始,因为之后你就会爱上独处,胜于我的陪伴。届时,你会找到寂寞的美好,也真正愿意独自享受它。
寂寞,不再是寂寞
我要先告诉你:你和你的问题并不孤单,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令人窒息的寂寞时期。抑郁、啮噬身心的寂寞感绝不是只在没有人的时候才会出现,它也会袭击幸福的情侣、欢乐聚会中的开心果、深陷家庭纷扰中的人……那满满空虚冷冷地穿透皮肤,渗入体内的五脏六腑,无情地扩散开来,直人大脑及内心。最后,它就这么停驻在心灵深处,刚开始让人感到沉重,接着冰冷刺骨,然后万般痛苦。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完全不寂寞,这根本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很可能非常懂得如何机灵地排挤别人往上爬;永远有忙不完的活动,手机和行事历从不离手,电子邮件的活动通知塞爆信箱;或是喜欢在家中透过网络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殊不知早巳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人——他自己。
我们都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让自己“苏醒”,这表示你得:
离开喧扰,找出独处时间。
除去干扰,聆听轻声接近的事物,
等待、清理,然后重新填满空虚。
并且要懂得做自己心灵的守门人,自发性地挡住过多外来事物,让有益内在的东西进入。以自我内在作为面对外在世界的发射台,你便能感受到人生有如高空弹跳般刺激。唯有利用这种触动心弦的方式认识自己,你才能无比轻松地悠游世界。 减掉愈多以往你想要的、那种紧靠他人的感觉,自我密度就会愈高。最后自我的分量会愈来愈重,赐给你凝聚的力量。这股力量从内部形成你独特的人格,诱发你的创造力,促进清晰的思维和心灵的感知。并且创造大量的喜悦,因为它终结了孤立,而你怕被遗弃的原始恐惧,顿时也会消逝无踪。
而一开始你只需要一点点的勇气与坚强,然后你便会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坚强,之后它们会伴随你一生。
亲爱的,这不是在替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做辩护,你也不应该成为那些疯狂沉溺于自闭式孤独,并引以为傲的独行者。一直以来,寂寞从不被认为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可是事实上这个误解应该被纠正,享受寂寞确实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聪明的独行者不仅是一个愉快,也是一个友善的族群。他成功地将别人的同情扭转为羡慕。一个看待寂寞的新角度,让他可以快活、淡定地面对世界。
众所周知,价值观如时尚风气及道德理念都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例如爱国与责任感和过去的意义已有程度上的差别,自信有了不同的解读,公平也有了新的诠释。以前的人不会特地去游泳、登山,或是去沙漠观光,毕竟以前到沙漠就代表被放逐了,现在则是代表了快乐假期、海滩度假的全民运动,全球普及的休闲工业。
因此,现在正是赋予“寂寞”一个全新诠释的时候了。
留点时间给自己
人们害怕寂寞,就像害怕海底深处及冰冷的峰顶一样。其实,只要大胆一点,再多一点冒险精神,寂寞也能带来乐趣。当然,并不需要立即引发集体歇斯底里的情绪,这可不是我们这种有品位的独行者所乐见的。
有一种人,会把握机会让自己一个人,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寂寞岛屿,这就足以颁给他‘‘生活智慧”的荣誉博士学位。他知道如何让自己舒适自在,如何得到心灵平静、自信和自由。一旦将内在世界准备充实,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所以,亲爱的朋友,和你的寂寞说话,将它从阴暗的角落拉出;挑战它,不论你是用拳击或对话的方式都行。然后,寂寞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朋友,为你带来奖励及惊喜,而且让你更有魅力与自信。
我总是尽可能找时间独处,寂寞一阵子后,我会觉得惬意、快活。但是我必须警告你:这中间存在着一点小矛盾。满足的独行者愈懂得掌握独处,他的幸福感愈大,不过,他的独处乐趣可能变少。这虽然恼人,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当你让全世界知道你喜欢独处时,便会有愈来愈多人来拜访你(其实,我好想用“袭击”这个词)。
亲爱的,未来你可要分身有术了,妥善安排生活中的社交、喜好、友谊及爱,最重要的是,留点时间给自己。
写这篇推荐序的时间正是跨年夜,难得四天的连假,台北市过去几天像个漏水的盆地,人都向外流出,街上看起来像是农历过年时节,很空。不瞒你说,我极度享受这样的空城。过去当了四年的深夜电台DJ,常常应听众要求,播了无数次的寂寞情歌。常常歌词细听下来才惊觉,这个世界早就决定把“寂寞”跟“悲伤”绑在一起,当成一式两份的产品卖出。我们常被一连串的等号制约了却不自觉。一个人=寂寞=孤单=绝望=糟糕=悲惨=所有你能想到的负面形容词。还能更惨一点吗?!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不算是个合群的人,因为我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相当怡然自得。吃饭、看电影、旅行,甚至翻小巨蛋的演唱会,一个人去做那有什么问题。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代表我拒绝其他人的加入,我仍然欢迎一切新奇有趣的人、事、物继续丰富我的人生。寂寞当然会有,怎么看待而已。我接受、享受度过寂寞时刻,而非刻意绕路而行。绕路的人生,太累!已故作家三毛曾说过:“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成共生。”当寂寞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时,刻意地别头不看,也未免太不自然,会得内伤。与其如此,倒不如像作者玛丽拉·萨托里欧斯所言,将寂寞视为一种迷人的挑战。既然是种挑战,就得想办法面对它,因为寂寞本身真实存在,从没消失过。著名的香港填词家林夕说:“一个人的好处,在歌词中都快给写到烂了!”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但我们也没因此听过谁,从流行歌词中得到教训,从此顿悟明白,寂寞并非传染病,不需要怕成这样。反之,仔细观察一下,KTV排行榜中的前五十名,近三分之二仍是那些寂寞到死的情歌,并且不断增加。一个人在寂寞时,我们常会说些无意义的虚词,以为这样就算帮了谁的忙。例如“你很棒的…加油喔”“没关系,不要想太多…她或他,马上就会出现”等诸如此类听来都像风吹一般,吹完就散的安慰。与其受鱼,不如学会钓鱼。我觉得这本书虽是散文,更是本实用的工具书。它让你知道如何与寂寞相处,听见寂寞的美好并且享受它。我们大都觉得寂寞很吵,但仔细想想,吵的是寂寞本身,还是我们自己不安的心?胡乱嫁祸给寂寞,那它实在太无辜了。
叔本华说:“寂寞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歌德说:“人生寂寞是一种力量,经得起寂寞,就能获得自由。”张爱玲说:“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三毛说:“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成共生。”寂寞产生文学家、音乐家、诗人、画家、哲学家、戏剧家……寂寞是创意和大师的摇篮。凡·高、马尔克斯、叔本华、莎士比亚、康定斯基……他们都是寂寞的信徒。玛丽拉·萨托里欧斯著杜子倩译的《我这样的寂寞刚刚好》是一本文化创意人士必备的读物。这本书的缘起,是在一个看不见月亮的冬夜,研究“寂寞”的女作家孤身一人在纽约中心公园遭遇了打劫。面对劫匪,她反而给了劫匪一个大大的拥抱。“你寂寞么?我正想找个人说说话呢!”后来,她把她的寂寞之道写成了书,影响了德国百万读者——如何将寂寞转化为灵感、创意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玛丽拉·萨托里欧斯著杜子倩译的《我这样的寂寞刚刚好》是德国哲学作家玛丽拉·萨托里欧斯的作品。全书分享了一个主题——伟大的灵魂在寂寞,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拥有寂寞的能力和权利。无论是梵高、莎翁、叔本华。马尔克斯……寂寞是极绚烂的,是从绚烂中开出花来,是一种内心的极大丰富、与不屑与世人相同、不屑被世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