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卷2风生水起1992-2001)(精)》,记录了1992-2001十年间广东省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诸多侧面的变化,努力以求呈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开放初期,广东省风生水起的建设成就,广东人民日渐开放活跃的观念及思想和社会变迁。 作品以详实的数据串联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叙述朴实,既展现了成就,也写出了反思,主体激昂,在曲折中前行。如“四张考卷”写到村民集体土地的再次解放,是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闯出一条路;“分享艰难”中,企业改制“靓女先嫁”的华宝集团的黯然退场……还有内地的“生鲜三趟车”,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等等,有经历时代事件的感动和回忆,也有立于时间之外的审视和客观总结。 全书内容全面、数据详实、事例充足,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兼具趣味性与可读性。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宏观视野和细节把握,不仅提供详细的数据和资料记载,还紧密结合当时的新闻事件和百姓故事,将社会发展与不同社会个体联系起来,以小见大,使叙事生动丰满,富有人文关怀。 目录 第一章 东方风来 1.勇者不惧 2.“香老大”的春天 3.一个村庄的世界贡献 4.都市“无脚鸟” 第二章 四张考卷 1.股市起伏 2.劳资平衡 3.生产安全 4.通胀压力 第三章 分享艰难 1.五月榴花照眼明 2.改到深处是产权 3.阵痛 第四章 立法时代 1.“侨光案”的启示 2.市场经济催生立法浪潮 3.司法的公平正义 4.筑牢小康之基 第五章 艺海拾贝 1.手掌上的星光 2.情满珠江 3.倾听花开的声音 4.纸媒的黄金时代 第六章 美在花城 1.让美丽走上舞台 2.给时尚重新定义 3.将瞬间变成永恒 第七章 青山一道同云雨 1.一个都不能少 2.每人都出分力 3.大家在一个村 第八章 大地雅歌 1.高速奏鸣 2.城乡交响 3.社保华彩 第九章 把农民装在心里 1.村民说了算 2.先富带后富 3.关键看老乡 第十章 回归与入世 1.共饮一江水 2.母亲!我们要回来 3.是星辰大海 导语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讲述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的大型报告文学,时间跨度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至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老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讲述广东人民的奋斗故事,展现广东小康建设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本书为第二卷《风生水起》记录1992-2001年间建成小康社会的广东故事。 精彩页 1.勇者不惧 中国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是重提阶级斗争走回头路? 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联手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的凌河,共同署名“皇甫平”,连续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系列评论:《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四篇系列文章一扫当时舆论上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沉闷气氛,激情、鲜明地歌唱改革、鼓动改革,构成了名震一时的“皇甫平系列评论”。4月,新华社《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呼应皇甫平,支持不能对改革开放任意进行“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姓资”还是“姓社”,是中国当时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这将决定中国走向何处。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乃至深圳更是争议漩涡中心,受到的质疑和压力可想而知。 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也面临着困惑与不安。这一时期的思想背景,以及中国人的选择,决定了后来中国的走向,也夯实了改革的思想基础。 一组经济数据,可以支撑这一选择的必然性与重要性。自从中国走出“十年内乱”,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1982年至1991年这十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约为:1982年9.1%,1983年10.9%,1984年15.2%,1985年13.5%,1986年8.8%,1987年11.6%,1988年11.3%,而到了1989年下滑到4.1%,1990年更是降低到了3.8%。以务实著称的邓小平,面对国内“姓资”“姓社”的纷争,掷地有声地给出了回应。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然而,整个国家,还需要更明确的声音、更掷地有声的回应、更引人瞩目的动作,来打消国内国外对改革的疑虑,将人们的思想动力,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正是这一背景,催生了1992年初邓小平的第二次南方谈话。对于这段历史,已有诸多著作记述。而在当时,这一切进行得十分低调,以至于,始于1992年1月17日的南方谈话,到是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陈锡添撰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南方谈话才在全国广泛报道。 陈锡添本来是广州外国语学院的老师,1982年,《深圳特区报》创刊不久调入该报。1992年初,他作为贴身记者,全程跟随邓小平南方视察;3月22日,星期天,陈锡添读到《南方日报》一篇名为《小平同志在“先科”人中间》的消息,是《南方日报》记者沿着邓小平视察深圳走过的路线回头采访写成的。陈锡添将此事汇报给社长,社长催他抓紧写作。陈锡添接到任务立刻回家,吃了几口饭就开始写。材料烂熟于心,仅用了两天半,陈锡添完成了长达11000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此文真实记录了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通讯刊发的第二天,《羊城晚报》全文转发,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汇报》等全国众多影响力巨大的报纸纷纷转载。3月30日,新华社全文转发,国外各大通讯社几乎都全文转发或刊载了此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发表,和当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成为中国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标志性事件,也被誉为“在关键的时刻结束‘姓资’‘姓社’争论”的一篇报道。 东方风来满眼春!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