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球主义--21世纪最伟大的观念博弈/全球学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曼弗雷德·B.斯蒂格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全球主义:21世纪最伟大的观念博弈》系统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全球化的不同观点,深刻剖析了市场全球主义的形成机制,并指出:由于受到来自政治右翼(正义全球主义)和政治左翼(民族民粹主义等)的双重挑战,市场全球主义步入“帝国全球主义”阶段。本书对各种全球主义思潮的核心主张和概念特征作出总结,旨在描绘这场21世纪思想观念博弈的未来轨迹,提供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批判理论,使读者认识到各种全球主义话语的内部矛盾,从而更好地了解全球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B.斯蒂格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的理论与意识形态、比较政治学、比较社会学、非暴力理论和靠前政治。近期的著述有《全球化:新市场意识形态》、《甘地的抉择:非暴力原则和国家主义力量》、《暴力及其他:跨学科读本》及《追寻进化的社会主义:都阿德·伯恩斯坦与社会民主》。
目录
第一章 市场全球主义的根源
观念博弈的终结
意识形态:成分和功能
市场全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兜售
21世纪意识形态伟大斗争的起源
结束语
第二章 关于全球化的学术争鸣
盲人学者和大象
全球化是“全球胡话”
全球化是一个经济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政治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文化过程
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对全球主义的批判性审视
第三章 从市场全球主义到帝国全球主义
市场全球主义和美利坚帝国
赢得民心
从市场全球主义到帝国全球主义:理念和观点分析
第四章 来自政治左翼的挑战:正义全球主义
左翼与右翼的区分
从恰帕斯到西雅图
“西雅图之战”及其后果
“9·11”事件之后抵制帝国全球主义:多哈及多哈以外
全球正义运动目的何在?正义全球主义的核心主张
第五章 来自政治右翼的挑战:民族民粹主义和圣战全球主义
何谓民族民粹主义?
帕特·布坎南和卢·道布斯的民族民粹主义观
基地组织的圣战全球主义
第六章 结论:前景展望
关于作者
序言
鉴于当前政治和社会的
发展趋势,此新版本旨在
修订、扩展和更新前两版
《全球主义》中的基本观
点,但全球化所涉及的主
要话题仍保持不变,即在
意识形态框架内,用话语
叙述方式提供公众议题和
问题进行讨论或发表主张
而设置的特定议程。这些
叙述的存在表明:全球化
不仅仅是一个以经济和技
术为基础的物质进程,也
反映在全球公共领域中诸
多传统观念与现实主张的
相互矛盾体系,这些体系
是界定、描述和评估全球
化进程大致连贯的叙事。
在这个新版本中,不再
用单数形式的,“全球主义”
来指称这些最具影响力的
全球化叙事,即一种赋予
全球化概念新自由主义规
范、价值观和意义的市场
意识形态,而是用“全球主
义”的复数形式来表达,因
为市场全球主义的主导话
语很显然已经受到政治左
翼和右翼不谋而合的全球
主义挑战。这些意识形态
将冉冉升起的全球形象变
成具体的政治纲领和议程
,其名称为正义全球主义
和圣战全球主义。市场全
球主义通过强化观念结构
来应对这些挑战者,在此
,我称之为“帝国全球主义”
。这是一种将20世纪90年
代的市场语言与后“9·1l”世
界的安全关切相结合的政
治信仰体系。简而言之,
经济管制放松、私有化、
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
、低税收和财政紧缩的新
自由主义计划与新保守主
义的尝试融合在一起,按
照美国的形象塑造全世界
。但是,这种对美国权力
的大胆推断不应该被误认
为是旧式民族主义的复兴
。美帝国只是全球化的一
部分。同样,圣战全球主
义者刺激全球乌玛
(umma,穆斯林信徒共
同体)采取激进行动的努
力,或者正义全球主义者
建立“另类世界”的尝试也都
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尽管
当今三大全球主义(市场
全球主义、正义全球主义
和圣战全球主义)在价值
观、信念和政治议程方面
有着鲜明的差异,但是它
们却都有共同的概念框架
和应用领域,即具有全球
性(常常通过本土方式介
入)。鉴于这些表述全球
想象的不同方式有助于呈
现全球化的具体发展,因
此本身需要批判性分析是
合乎逻辑的。
这些全球主义的概念特
征和核心主张是什么呢?
21世纪头十年的帝国全球
主义与20世纪90年代的市
场全球主义究竟有何不同
呢?正义全球主义怎样才
能成为一个成熟连贯的意
识形态呢?圣战全球主义
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思想主
张是什么?民族民粹主义
者如帕特·布坎南
(Pat‘Buchanan)或雨果·
查韦斯(Hugo Chavez)
在何处达成共识?21世纪
观念博弈的未来轨迹是什
么?这些是我在此新版本
中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项研究的总目的不是谴
责全球化,而是提供一个
关于全球化的批判理论,
鼓励读者认识到各种全球
主义话语的内部矛盾和偏
见,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理
解全球化观念如何形塑他
们的现实生活,以及这些
观念又是如何被改变的。“
批判理论”源自希腊语动词
knnein(辨别,反思,判
断)和名词the—oria(沉
思),意思是:思考社会
制度有效性和可取性的高
尚的人类冲动。以公平与
和平的全球秩序可调节的
理想为指导,全球化的批
判理论削弱了压制异见、
消除舆论自由的专制倾向
。因此,在道德和历史层
面有见地地批评代表所有
民主政治的生命线,包括
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导语
全球化不仅是一个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物质进程,也是在全球公共领域中诸多传统观念与现实主张的相互矛盾体系。这些体系是界定、描述和评估全球化进程大致连贯的叙事。市场全球主义是以经济管制放松、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低税收和财政紧缩的新自由主义计划与新保守主义的尝试融合的结果。《全球主义--21世纪最伟大的观念博弈/全球学译丛》是“全球化研究译丛”中的一本。
精彩页
然而反对贝尔观点的人随即指出,贝尔提出的很多假设缺乏批判性。其一,在暗示“意识形态”因素和“极权主义”之间的必要联系时,他把经验主义问题解决方案的实用模式描绘得过于美好,使得意识形态的消亡看似是试图重塑理性节制的新时代,而理性节制这种自然状态在近一个世纪践行纯属乌托邦式理念的非理性尝试中已消失殆尽。贝尔断言美国处于“去意识形态”大气候中,而有些评论员特别指出,贝尔的断言不过是企图从深层次意识形态上将客观性、折中性和实用性改造为英美文化的优越感特征,他们认为《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是对通体遍布冷战意识形态使命的“自由西方”的一种精致辩护。其二,几位评论家声称,贝尔无意中用技术官僚式的专家指导来替代真正的政治辩论。他们指责道,贝尔为了防止对美国现有不平等现象可能出现的众说纷纭的讨论,而制造了围绕基本规范和价值达成大众共识的神话。其三,冷战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连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意识形态政治的突掀狂澜,似乎都证明贝尔的论点大错特错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不计其数的抗议越战运动,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以及如流星般势不可挡的环境保护论,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种一目了然的可能性——西方19世纪激进意识形态中的一些核心规范和价值在一个世纪之后仍然长盛不衰。
经过了约30年,东欧剧变不期而然地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重新提上日程。在1989年一篇惊世之作(后扩展为专著)中,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设想过一个“去意识形态的世界”的出现,但他坚持认为这个新时代不像贝尔早期预测的那样具有融合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特征。相反,福山断言这个新时代代表着“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的公然胜利”。福山贬低20世纪90年代“新世界秩序”中兴起的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并预测“西方理念”在全球范围的胜利以及该理念下的消费主义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将被证明是无法阻挡的。受到市场力量的逻辑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强力驱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作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态”①而为人所知。
因此,福山关于“去意识形态世界”的愿景与贝尔类似的分析仅部分重合。福山与贝尔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的没落是无可挽回的,但不同意贝尔对自由市场自由主义前景惨淡的评估。事实上,福山期待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旧式的19世纪自由市场乌托邦。他对“历史终结”之际即将到来的意识形态真空抱有不安,预测到全球化时代大多数社会关系的快速市场化促成了利己主义的经济谋划、永无休止的技术难题解决,以及对消费者无止境的需求的满足②。
福山在有关该话题的最新文章中捍卫并拓展了其核心观点:意识形态的终结与自由市场全球化相关。他重申这些发展构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并补充说英美规范和价值将主要承担新的“去意识形态世界”的文化塑造之使命。福山肯定地总结道:美国当前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得“美国化和全球化相伴相随成为必然趋势”⑧。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