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信心/普隐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圣凯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信心》收入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其中既有对“意义”“自由”等抽象概念的探求和思索,也有对“教学”“读书”等生活日常的体悟和自省。作者从自身出发关切社会,旨在探寻生命的真谛与价值,于人间烟火之中观照当下世风与世人的心灵世界。 目录 存在篇 存在 缘 业 无常 无我 死亡 苦 烦恼篇 烦恼 孤独 修道篇 爱 布施 精进 报恩 反思 接受 惜缘 理想 当下 正念 信仰 智慧 学佛 修道 禅 禅七随感 马祖悟道之歌 解脱篇 意义 自由 幸福 解脱 佛教篇 佛教 弘法 新加坡双林寺今昔的感思 社会文化篇 社会 读书 教学 ——师者生命的呈现 文化 管理 末日论 行者篇 同在 ——体验印度文明的旅途 走近季羡林老先生 序言 信心《周易》云:“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立于天 地之间,既要体验自身的生 老病死、上下沉浮、心念生 灭,更要审视、谛观自身变 化与天地流转、世事更替、 人际往来等的关系。先哲体 验种种变化,反思变化规律 ,提出因应之道,并教化和 帮助他人,致力于实现更为 善良、有序、可持续的世界 ,故有文明的开显。因此, 人类文明皆是变化之道、观 察之道和教化之道。 变化之道作为普遍性规 律,隐藏于变化的万象与纷 纭的人事之后,体现出超越 变化的不变性。天地变化, 无非是时间的绵延与断裂; 人际往来,无非是关系的独 立与相依。绵延与独立为一 ,断裂与相依为二,所以佛 陀提倡“不二”;“不二”即是 面对、接纳和谛观一而二、 二而一的世界和人生,成就 变异多元、和谐相成的变化 之道。提倡“普隐”,是希望 有缘阅读者明了变化之道。 观察之道是主体依不变 性而审视、谛观宇宙人生, 从而将普遍性规律纳入主体 之心。公元前五六世纪的“ 轴心时代”,先哲纷纷将“天 地之心”纳入己之心性境界 与生命经验,将自身的观察 之道演化为教化之道,诠释 宇宙人生的现象,揭示规律 和发明定理。东方、西方思 想体系之不同,就在于观察 之道与教化之道的不同。提 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 者学习先哲的境界与经验, 融摄时代思潮与日常生活, 具备降伏烦恼、安顿生命的 功夫与境界。 现时代的每个人,皆是 几千年变化之道、观察之道 和教化之道的继承者,理应 追索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 呈现由之而绵延至今的文化 传统,并将当前体贴出来的 心灵经验融入其中。换言之 ,今人既承负着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的文化使命,亦应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 出跨时空、越国界和体现时 代价值的当代文化。 “普隐心语”呈现的是自 身的经验与境界,以观察之 道契入变化之道,融情感体 验、生活反思、知识积累、 理性思辨、智慧体悟为一体 。“佛学通识”旨在将专业、 系统的佛学研究转化为清晰 、简洁的佛学知识,让社会 大众通过现代汉语有缘进入 佛学文化传统,呈现当代“ 教化之道”,让佛学文化成 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经典阐释”旨在 将古圣贤的原创性智慧转化 为时代性理论,将古代汉语 解释爬梳为流畅、优美的现 代汉语,让现代读者能够实 现机教相应的阅读,可视为 借古代的“教化之道”契入“ 变化之道”。东西、古今的“ 教化之道”都各有偏重与不 同,所以需要交流互鉴,编 辑“普隐人文”“普隐译丛”系 列,以实现各美其美。 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 刻的社会变革,东西相遇, 古今融汇,为新的观察之道 、教化之道的出现提供了广 阔空间。愿不负历史所托, 立足东西、古今之变,为变 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 道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而发新声,是为祈 ,以为序。 圣凯 2021年7月于清华园 导语 本书系“普隐文库”子系列“普隐心语”之一种,记录作者对于人世间一切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贴合时代思潮,令阅读者在当下时代的虚浮空气里,感受思想与文字的静气。 四十余篇哲思随笔,文句精辟,见解深刻,给予阅读者慰藉与启迪。 书中配以作者亲摄的风物图片,简洁素雅,展现历年来行脚之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精彩页 存在 微博是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用微博,你存在着,你生活着。微博时代,一个极度自恋的时代。故修道者当远离微博,弘法者当慎用微博,以免增加我执。 反者,道之动。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前世今生,如昨天和今天。生命的相续,是力量的传承,是信息的汇聚。正因有前世和今生,一切生命的安立与提升,才有可能。 活着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比寿命更长的生命。佛陀涅槃了,我们仍然在学习他,以他为榜样,于是佛陀常住世间,这就是法身常在。儒家讲立功、立德、立言,因为事功、道德、文章是生命的存在。你虽会离开这个世间,但是人们仍怀念你的事功,感念你的道德,学习你的文章,那么你的生命仍然存在于这个世间。所以,立功、立德、立言被称为“三不朽”。 寿命只是我们的色身,一个无常迁流的身体,总有一天会变坏、灭坏的;生命是我们的法身,以智慧、道德、慈悲等功德为庄严。我们每个人都有法身,但是由于我们不重视庄严法身,所以无法创造法身常在的存在。每当在石窟、佛像、经卷上,看到数百、数千年前的名字和那些简单的祈求,内心都无比震撼,或许我就是当年的修窟者、捐资者、雕版者。伊人已去,唯留法身,常住于世间。 两天,真正的书斋生活。长期研究南北朝佛教,很喜欢那种乱乱的时代,佛教在各个层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经典的翻译,讲堂遍地,学无常师,思想的自由诠释,唱导梵呗的流行……有时,面对现实会有诸多无奈。可是,既要享受安静的书斋生活,也要直面现实并勇敢承担。 曾经无数次在电脑前写写删删,最后剩下几行自己认为还满意的文字。可是,过了两个月,对那些文字又有了陌生感。人生如沙上写字,曾经写下许多豪言壮语,每遇大浪来时,字迹便会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那种痛苦与折磨,又怎么能平静地接受海浪的来临?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冯友兰先生说这句话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强调“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由于“一切”无外,所以“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这与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法界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达到了理事无碍法界的境界。 世间的存在、抽象的结果皆为共相。在佛教的阿毗达磨思想中,“析法空”是一种共相;但是,中观的缘起性空并不是共相,应该是事物的本质规定。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寻找同类的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经踏过同一片土地,即同乡;曾经在一个教室里一起读书,便是同学;曾经在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便是伴侣;曾经在一个办公室里一起工作,便是同事。 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一生都在寻找同伴,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因为那份孤独;对于团队来说,需要拥有一份共同的事业,有共同的彼此认同感,有合作的责任感,才能整合共同的力量;对于国家来说,需要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国家的认同,都在寻找一种“同”;对于宗教来说,需要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解脱目标、共同的仪式,乃至共同的声音。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