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宋朝,真的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历史朝代。本书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宋仁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靖康之耻是千古之辱,精忠报国的岳飞留下了千古英名,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写下了千古绝唱……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大一统王朝,在进取与保守、图强与积弱的反复中踽踽而行;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之一,但却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然而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方面、科学技术方面、文学艺术和史学方法方面,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秦、汉、唐三个王朝。 作者简介 墨竹,自幼酷爱历史和文学,致力于通俗历史的写作,对历史很感兴趣,造诣颇深。主张人性化写史方式,以现代视角审视解读历史。经过长期的准备,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书写历史。 目录 上篇 北宋 第一章 乱世之中,太祖开创大宋基业 都点检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重文轻武的“祖宗家法” 出兵荆湖,长驱直下 攻灭后蜀,平定江南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兄友弟悌,生死成谜 第二章 守内虚外,帝国跌宕下的传奇 烛光斧影,还是金匮之盟 守内虚外的统治策略 以文治国,埋下隐患 寇准,又一个“魏征” 一门忠义杨家将 吕端大事不“糊涂” 王小波、李顺起义 传位:皇帝也有闹心事 第三章 好大喜功,用银绢换来的和平岁月 澶渊之盟,以屈辱换太平 真宗的“造神运动” 史上唯一穿过龙袍的皇后 君子满朝的仁宗时代 开封有个“包青天” 西夏,挥之不去的痛 一朝名相韩琦 狄青妙夺昆仑关 短暂的“庆历新政” 宫廷惊变下立储 第四章 锐意改革,维新派的强国之梦 养子继嗣,两宫言好 “濮议”论战:追赠生父名分 英宗病榻立储 授命继位的神宗 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 苏轼与“乌台诗案”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雄心未酬,郁郁而终 第五章 无力回天,北宋朝廷倾覆 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和影子皇帝 “蜀洛朔党争”,不见硝烟的战场 靖康之难中唯一幸免的传奇皇后 浪子当朝,宠奸任佞 人不堪命,宋江、方腊起义 “光复”燕云十六州 宦官王爷童贯 被迫禅位,异邦偷生 被强披龙袍的钦宗 靖康之耻,亡国遗恨 下篇 南宋 第六章 壮志难酬,破败中也有国之栋梁 宋室南迁 苗刘兵变 钻钱眼儿的将军张俊 以刘豫为首的伪政权 钟相、杨么起义 采石矶大捷 “追王三代”的吴皇后 秦桧神秘南归 功不可没的岳飞 忠臣义士韩世忠 隆兴北伐与隆兴和议 第七章 庸碌无道,南宋朝廷的内忧外患 绍熙初政,不孝子登基 “凤娘”李皇后 有德无才的傀儡皇帝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草草收场的开禧北伐 韩侂胄之死 史弥远专权 第八章 志大才疏,有名无实的中兴之梦 不成熟的太子,到手的皇位被弄丢 从平民到皇帝的奇旅 联蒙灭金,失去最后的屏障 “端平入洛”,引狼入室 昏庸嗜欲,宦官内外勾结 先天不足的皇帝 似道误国,襄樊失守 第九章 帝国倾覆,宋室覆灭终成灰 垂帘听政的丑皇后 崖山海战 宋末“三杰” “宋末三帝”何去何从 序言 宋朝(960年~1279年) 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朝代 ,它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 朝。它的建立,并不是推翻 前一个朝代,而是从前一个 朝代接替过来的。根据首都 及疆域的变迁,宋朝可以分 为北宋和南宋,合称两宋。 北宋建都于开封,历时一百 六十七年;南宋建都于杭州 ,历时一百四十九年。此外 ,在南宋灭亡之后,一部分 南宋朝臣又先后拥立赵昰、 赵昺两位小皇帝,并继续打 着宋朝的旗号坚持了三年的 抗元斗争。如此算来,宋朝 的历史共长达三百一十九年 。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 ,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 变”取代后周,黄袍加身, 这才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 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匡胤就 基本上稳定了内部政局。而 宋朝贯彻“守内虚外、强干 弱枝”的国策,也正是发端 于赵氏家族基业的缔造者— —宋太祖赵匡胤。当时,由 于北边有劲敌辽国和辽国控 制下的北汉,南边有吴越、 南唐、南汉、后蜀等割据政 权。赵匡胤唯恐有朝一日, 他人黄袍加身,会推翻自己 的江山。也正是因为这种顾 虑,赵氏历代君主历来重文 轻武、以文制国的特点十分 突出。此后,赵匡胤和其弟 赵炅(赵光义)便加强了中 央集权,使得经济、文化方 面也空前繁荣。 到宋真宗、宋仁宗时期 ,宋朝正式步入盛世。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 兵大举南侵,北宋宣告灭亡 ,史称靖康之耻,宋高宗赵 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南宋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南 宋德祐二年(1276年), 元朝军队攻占临安。南宋祥 兴二年(1279年),八岁 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 背着跳海而死。崖山海战发 生之后,宋朝彻底灭亡。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封建 统治家族相比,赵氏家族有 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子嗣不 昌。若加上宋朝末期的两位 幼帝,宋朝共有十八位皇帝 ,其中有六位皇帝死后,没 有让亲生儿子继承皇位。若 加上赵匡胤的兄终弟及,皇 储更显缺少,这在中国帝王 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 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 赵氏政权的皇位传承却进行 得十分顺利,并且没有出现 大危机,可见,赵氏家族“ 昌文偃武”的国策还是有成 效的。虽然在这表象的背后 ,也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 因素,但至少从表面上看, 在这个朝代,皇帝的“家”是 稳定、安静的。 宋朝,真的是一段让人 又爱又恨的历史。本书包含 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重大 历史事件,以及宋太祖、宋 仁宗、岳飞、秦桧、文天祥 等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并对 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 、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详细 的阐述。靖康之耻是千古之 辱,精忠报国的岳飞留下了 千古英名,才华横溢的李清 照写下了千古绝唱……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 第四个在分裂的版图上建立 的朝代,在进取与保守、图 强与积弱的反复中踽踽而行 ,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 朝之一,却从未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大一统。但无论是在 社会经济方面、科学技术方 面、文学艺术和史学方面, 还是军事实力上,宋朝都远 远超越了之前的秦、汉、唐 三个大一统王朝。 在社会经济方面,宋朝 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 一个时期。 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 古代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中 ,活字印刷术是这个时期发 明的,火药和指南针则在宋 朝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火 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方面, 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活动中 。这三大发明,都对后来世 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在数学、天文学 、医药学等许多领域,宋朝 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在文学艺术和史学方面 ,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辉煌灿烂的时期。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大 多数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血 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 宋太祖赵匡胤在取代后周时 ,并没有采取血腥的手段, 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 大加屠戮。相反的是,赵匡 胤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 遵守誓言,务必善待周室。 因此,大宋三代,在强调大 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 僚的体貌宽柔,真可谓开明 。然而,也正因为宋朝过分 看重“以儒立国”,整个时代 尚武精神沦落,这便大大削 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 大宋王朝在面对外来强敌时 ,无还手之力,任由外虏欺 凌,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不忍细读的大宋史》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曲折的 历史小故事,一段段精彩的 人物传奇,为读者描述了赵 氏家族历代君王是如何处理 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 盾,以实现长久统治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全面刻画了宋 朝十八位皇帝的性格和命运 ,也从中勾勒出了宋代三百 多年的风云变幻,从而引领 更多的读者朋友去回味、去 思索宋朝这段历史。 导语 一个个曲折的历史故事,一段段精彩的人物传奇。 挖掘隐藏在明暗交界处的历史,剖析人物内心的黑暗与光芒。 宋朝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又有波诡云谲的历史场景,还有变革中兴的锐意改革,各色人物呼之欲出。 精彩页 第一章 乱世之中,太祖开创大宋基业 都点检黄袍加身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三月的一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个小男孩出生在洛阳一个叫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渥河回族区东关)的地方。他出身在一个战功赫赫的军人家庭,或许正是因为沾了家庭的光,注定他日后会有一番大作为,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高祖赵埏是唐朝官吏,祖父赵敬曾任后唐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后晋和后汉军官,母亲是杜氏。他在家中排行老二,长兄赵匡济不幸早天,有三弟赵匡义(即赵炅、赵光义)、四弟赵廷美(赵光美)。五弟赵光赞也不幸早夭。他还有一对同母姐妹,姐姐不幸早天,只留下一个妹妹。 赵匡胤长大后,不仅容貌威武,而且气度豁达。每到闲暇时间,他就学习骑马射箭,而且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 后汉初年,赵匡胤决定到处游历,一来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二来还可以环游世界。有一次,他因为没有找到露宿的地方,便在襄阳二座破寺庙里住下来。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看到赵匡胤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东西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赵匡胤听完老和尚的话,有点半信半疑,但当时的确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于是他打算听这位老人的劝,往北行进。 赵匡胤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汉乾□元年(94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匡胤投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并奉命征讨五代时期的后晋大臣李守贞,并屡立战功,深得郭威的器重。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幸运的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当柴荣被封为开封府尹时,赵匡胤又转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说起柴荣,他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从小就在姑父郭威家长大,因他为人谨慎、笃厚,后来被郭威收为养子。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便继位为帝,是为后周世宗。这时候的赵匡胤先是执掌了禁军,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没过多久,赵匡胤就在六合东面打败了南唐齐王李景达,并斩杀一万多人。回来后,赵匡胤又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过了不久,他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一晃一年过去了,到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恰好逢春天,赵匡胤再次跟随柴荣出征寿春,不仅攻克连珠寨,还乘势攻下了寿州。还军后,柴荣拜赵匡胤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旧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后来,又被任命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同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也就是后周恭帝。由于柴宗训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二人共同辅政,一时间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那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意识到,赵匡胤要有造反之心了。于是,他们在私下里商量,一定不能让赵匡胤再继续掌管禁军,甚至还有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以除后患。 其实,在柴荣在世时,一直把赵匡胤视为其手下的得力大将,并多次让其跟随南征北战,赵匡胤立下过不少战功,所以柴荣十分信任他,并派他做禁军统帅。禁军对当时的后周来说,是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它的官名又叫殿前都点检。柴荣一死,毫无置疑,军权落在赵匡胤一人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不少。所以后周的人们有这种猜测也不足为奇。然而,后周恭帝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的缘故,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中上下正在朝贺新年之际,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哪里顾得上消息的准确性。后周恭帝柴宗训在征得宰相范质、王溥二人的同意后,立即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赵匡胤接到出兵的命令后,立刻回营调兵遣将,为“迎敌”做充足准备。正月初二,赵匡胤准备好一切行装,便率领大军从汴京出发,这次跟随他的除了其弟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炅),还有其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傍晚,赵匡胤的大军就到了离京城20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这样付诸实践,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就地扎营休息,第二日再启程。或许是因为白天赶路太多,士兵们倒头就睡了,只有少部分将领们聚集在一起,好像在悄悄商量着什么重要大计。有人提议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还不能亲政。我们拼死拼活去为他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呢?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做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其他几位将领听了,也都表示赞成。很快,他们从中推荐了一个官员,想要把他们的想法先传达给赵光义和赵普二人,顺便打探下他们的意见。 那个官员趁着月色找到赵光义、赵普,还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其他将领们就已经闯了进来,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明晃晃的刀,嚷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过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赵光义和赵普听了,心中窃喜,但表面上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