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蝶口述自传(1908-1989)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胡蝶是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经历了中国早期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过渡,曾红极一时。上世纪30年代中期随梅兰芳一起到欧洲考察,1942年香港沦陷后随一大批文化界名人共同经历了从香港到内地的逃亡……她是很多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与她合作的电影人,包括导演史东山、演员阮玲玉等。
作者简介
胡蝶,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出生于上海,中国20世纪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电影代表作有《秋扇怨》《火烧红莲寺》《姊妹花》《啼笑因缘》等。
目录
写在《胡蝶回忆录》再版前 刘慧琴
胡蝶的形象 郑胜天
往事的回忆 胡蝶
从皮影戏到电影
奔波的童年
电影在中国的开始
中华电影学校
初上银幕,《战功》配角
友联影片公司
主演《秋扇怨》
“天一”的磨炼,“明星”的发展
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的磨炼,我看“天一”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的拓荒者——郑正秋
“明星”创办人之一——张石川
“明星”的财神爷——周剑云
由“天一”转入“明星”
与阮玲玉合作拍《白云塔》
《火烧红莲寺》
在“明星”的前三年
会见好莱坞影星
奥斯卡金像奖二三事
迎接新时代
迎接新的时代
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国产片上发音片的出现
主演第二部有声片《自由之花》
外景队北上
“明星”外景队在北平
故都乡情
梅兰芳宴请外景队
与谐星卓别林见面
电影《姊妹花》
《狂流》《脂粉市场》和龚稼农
“选后”与其他
考察在发展中的欧洲电影事业
参加莫斯科电影节
访欧远行的开始
梅兰芳的“亲传弟子”
莫斯科的记忆
《姊妹花》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公映
在莫斯科参观
梅兰芳誉满莫斯科
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漫步
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之行
海外惊闻阮玲玉谢世
畅游柏林
参观德国的电影制片公司
德国举办的国际电影会议
柏林见闻
《空谷兰》在德国公演
访问花都巴黎
巴黎的名胜古迹
访问英国
在英国观看熊式一先生改编的《王宝钏》
日内瓦
访欧的最后一站——意大利
回国了!
人生的拐点
悲喜交集的1935年
影片《劫后桃花》
《翡翠马》和《兄弟行》
《女儿经》和《女权》
与潘有声的婚事
《永远的微笑》和明星公司的结束
父亲辞世子流产
逃亡的日子
避居香港
张善琨和新华影业公司
1938-1942年的《胭脂泪》《绝代佳人》和《孔雀东南飞》
香港沦陷
逃离香港
避难曲江
奔向大后方
电影《建国之路》的拍摄
在重庆的日子
重庆-上海-香港
抗战胜利,回到上海
抗战胜利后的电影制片情况
再次迁居香港
重下银海
话说李翰祥和他导演的《后门》
告别影坛
《明月几时圆》和《塔里的女人》,告别影坛
与姚克教授相逢于台北
几句行话,一点希望
移居加拿大温哥华
新大陆的新居民
附录一 曲阑觅芳踪舞蝶自不群——写在“蝶梦百年”胡蝶私人照片展前面 李镇
附录二 永远的演员——忆与胡蝶的一段忘年交 刘慧琴
附录三 胡蝶年表
导语
本书为人物传记,书中大量篇幅回忆到她拍摄的重要影片背后的故事,文字干净利落,对电影研究者来说有重要参考价值;谈及出身、情感、事业发展、友人等方面,轻松好读,可归入名人回忆录书系。随书附多张胡蝶照片,图文并茂。
后记
胡蝶是中国电影初创时
期的开拓者,她是那个时代
的形象代表。电影的出现揭
开了视觉文化的开始,胡蝶
对表演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
,精湛的表演达到了她那个
时代的高峰,她既成就了自
己,也丰富了中国视觉文化
的内涵。她的回忆也是那个
时代的记忆,为我们提供了
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的第一
手的资料。
可贵的是胡蝶从进入电
影学校开始,就有着明确的
目标,幼年对皮影戏的痴迷
,在她的内心撒下了对表演
艺术向往的种子。以她的家
庭背景,她完全可以走一条
更为轻松而又舒适的道路,
但她顺从内心的爱好,走了
一条表面风光而并不为上流
社会完全接受的道路。这条
道路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可
说是艰难坎坷,处处险滩。
阮玲玉以自我结束生命控诉
社会的不公,人言之可畏。
胡蝶却以自身的努力和贡献
,以洁身自爱来改变人们对
戏曲电影艺术从业人员偏颇
的眼光。
在处世为人方面,胡蝶
对于社会上的溢美浮夸之词
,淡然处之。她一再坚辞所
谓的“电影皇后”加冕典礼,
她赞同李翰祥提出的废除“
明星制度”(见“话说李翰祥
”一节),她赞成起用新人
。在她从卖糖果的小女孩开
始她的水银灯下的生活,到
以饰演中年母亲角色结束,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她都兢
兢业业认真对待,没有大牌
明星的傲慢,也不会因是配
角而敷衍搪塞。对于恶毒的
人身攻击和流言的捏造,她
是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
动,不受干扰。她认为“清
者自清,一切自会水落石出
,雨过天晴”。她将全部精
力投入到电影事业中,她就
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她
认定的目标。
胡蝶重视电影的教育作
用,她的表演更多地放在人
物精神世界的刻画上,为了
拍好《盐潮》一片,她到灾
区亲自体验灾民的生活,用
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演富
人就要像富人,演穷人就要
像穷人”。所以,她塑造的
人物饱含真实感,令人感动

胡蝶并非生就完美,她
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
中成长起来的。出生在一个
相对优裕的家庭,她从小就
没有吃过苦,不知饥寒、贫
苦为何物,抗战八年的逃亡
、颠沛流离让她看到了另一
个世界,在香港日军铁蹄下
国人受到凌辱,她被日军宪
兵在寒风中罚站,任由低阶
日本侵略军士兵辱骂。这些
遭遇改变她的人生观。爱国
爱家,在她不再是一句空洞
的口号。她自觉地婉谢当时
政府和一些大人物对她一再
的慷慨,请求他们将这些钱
拿去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
她在片酬方面,要求很高,
但是她也说过:“如果遇上
我真正喜欢的戏,也许不给
钱我也干。”在“义”和“财”
之间,她有着明确的分寸。
1975年她来加拿大定居
,真正做到了由灿烂归于平
淡。曾是“胡蝶”的潘宝娟,
杂在普通的老人群里,打打
小麻将,一起在唐人街的港
式茶餐厅参加各自付款的聚
会,除了她与生俱来的气质
和不俗的谈吐,你几乎无法
将她与温哥华普通的退休老
人分辨出来。你无法想象眼
前这位老人,就是那位曾红
遍神州大地、享誉世界影坛
的影后,让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的中国电影,也能在世界
的电影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她那温和谦虚的谈吐,矜
持的笑容,有时会露出毫无
心计、“老天真”般的话语,
幽默中的机智,你更难想象
出,她就是那位当年的“兴
华实业制造厂”的总经理。
那些年,她往来于东南亚各
地,出席各种社交场合,应
酬洽谈,雍容大方,令人钦
佩。她说:“过得了自己,
也要过得了别人。”货真价
实,互惠互利,生意才能做
得下去。我曾和她开玩笑说
,她不做生意,实在可惜了
她这份经商的才智。
胡蝶在银色的舞台上固
然认真,假戏真做,演得感
情逼真,赚人眼泪,给人欢
笑,将教育融于娱乐,在人
生的舞台上也认真,真戏假
做,将苦留给自己,苦中作
乐。处处替人考虑,将欢乐
送给别人。她说过,人生如
戏,戏如人生,看透了“人
生”,也就会在各种境遇中
活得自在。到过峰顶,才能
体会“高处不胜寒”,落到低
处,方觉安稳踏实,平凡可
贵。她就是一个演员,一个
永远的演员!
1987年,农历二月的一
个周末,当《胡蝶回忆录》
在世界各地的《世界日报》
连载后出版,当有关她的新
闻、传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
野,她却安安静静地和几位
英文班的同窗老姐妹在温哥
华一问再普通不过的小餐馆
,庆祝她79岁生辰,顺便和
大家分享她刚收到台湾寄来
的新出版的《胡蝶回忆录》

也是在这一年,她出售
了她满是记忆的公寓,搬回
到儿子家里。她将她收藏的
部分照片、资料交给我,她
说,有机会再写她时可作参
考。我们最后一次相聚,是
1989年的2月,在我们常聚
的那家广东小餐馆门口分别
时,她说她已做完她该做的
事,“就剩下要攒点钱,烧
我这副老骨头了”。我记得
当时我还劝慰她,别想那么
多,我说:“你的日子还长
着呢!”就像她主动退出影
坛一样,1989年4月23日,
随着生命的帷幕徐徐降落,
她退出了人生的舞台。
她曾有过绚丽而辉煌的
岁月,也曾经历过辛酸的时
光,但无论生活的遭遇如何
,她都能冷静
书评(媒体评论)
落落大方,一洗儿女之
态。
——张恨水
胡蝶的表情自然是有她
一派的;她以沉着自然见长
,足见修养程度之深。
——梅兰芳
精彩页
奔波的童年
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跨朝代的人,都曾做过“皇上”的子民。我是1908年3月23日(光绪三十四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个什么坊,名字记不起来了,现在也无处查问。一个坊可以有十来二十栋相连的房子,每栋房子,阔气的住上一家,也可以住上好多家。这种式样的“坊”据说今日的上海也还存在。一个坊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各自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十年人事尚且几更迁,更不用说数十年,又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可惜“房子”不会说话,也不曾留下记录,否则也无需我在此追忆往事了。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再过几年,清帝逊位,改号民国,结束了大清皇朝两百余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我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短短几年就经历了两个朝代。每当谈起我的生年,我母亲必定说:“这丫头就是老佛爷和皇上驾崩那年生的。”我也不知对我是褒是贬,总之,我也就此记住了我出生的年代和背景。
我祖籍是广东省鹤山县坡山水寨村,姑父是唐绍仪的弟弟,姑父母住在上海,也就把住在鹤山乡下的父母亲接到上海。靠着姑父的提携,父亲在京奉铁路上当了总稽查,是个挂名的闲差。说是闲差,却还是要到场应卯,所以全家也跟着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京奉线上。这种生活虽不固定,却也极有乐趣,使我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对我以后从事电影工作不无帮助。
人们常说老年人容易忘记眼前的事,却会清晰地记起年轻时的往事。确实如此,如今我还清楚记得火车一靠站,挎着筐子的小贩就叫开了:“两毛一只,又香又嫩的烧鸡!”鸡蛋呢?一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大篓,所以也难怪九斤老太大叹今不如昔了。
我父亲胡少贡为人宽厚,性格开朗,爱开玩笑。我觉得自己性格里有很多酷似他的地方,也幸亏是这种开朗的性格帮助我度过了人生的坎坷。我是独女,没有兄弟姐妹,父亲对我异常宠爱,我年幼时体弱多病,总不肯好好吃饭。为了引起我的食欲,父亲买了各式各样彩绘的瓷器,每幅彩绘都有一个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不外乎是些才子佳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的,但经过父亲绘声绘色的描述,我听来格外入耳,不知不觉就会比往常多吃了饭,父亲高兴得不得了。买古董买瓷器成了他的爱好,而我也渐渐地喜欢上瓷器,从欣赏到收藏。
母亲吕氏出生在封建的大家庭,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家庭,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仅粗通文字,但她很懂得处世为人。她慈祥但严格,从不因为我是独女而对我有所骄纵。回顾自己的一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受了她很大的影响。她常教育我:“你要别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人好。”她没能说出长篇的大道理,但这句含有哲理、朴实无华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当我步入影坛,小有成就时,她又告诫我:“凡事不要争先,要退后一步,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所以,后来在拍电影时,我总是服从导演的指导,主角也好,配角也罢,我总是尽我的能力去揣摩、领会,让自己进人角色,发挥自己的才能,演好分配给我的角色。这种“尽责”的天性倒是从小养成的。我母亲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即使在抗日战争的逃亡、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也从未分离,战后我和有声、孩子去香港发展,她因年事已高,不愿再随我奔波,就留在上海,后在上海病逝。我的父母都葬在上海郊区闵行的长安公墓,后来因这个地区开发,需要迁葬,原来坟茔已乱,各家捡拾了些骸骨就算是先人的骸骨。反正是人葬我父,我葬人父,都是先人骸骨,同属炎黄子孙,也不必计较了。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