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包含了三章。第一章为新型电力系统,第二章为建筑节能,第三章为建筑与电力携手零碳。最后还附有建筑节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大事年表(1986~2022)。本书回顾了近二十年中国建筑节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民居居住舒适度水平和居民幸福感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建筑节能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双碳”目标下,建筑全面电气化势在必行,而电力系统也面临低碳化、零碳化,由此建筑节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将共同开启新篇章。 目录 1 新型电力系统 1.1 新型电力系统处于逐步形成共识中 1.1.1 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 1.1.2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 1.1.3 未来零碳电力系统 1.2 需求侧有了哪些变化 1.2.1 从用电总量看:持续增长的量变到质变 1.2.2 从用电规律看:可调节负荷潜力可观 1.2.3 从用电协同看:建筑与电动车用电将高频互动 1.3 从建筑视角,电力系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3.1 当前:全年约lOOh尖峰问题 1.3.2 未来:全年8760h平衡问题 2 建筑节能 2.1 两个维度看建筑节能的历史 2.1.1 纪传体: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 2.1.2 编年体:从时间线上梳理过程 2.2 建筑节能的时代特点:从关键词看历程 2.2.1 建筑节能“三步走”:30%、50%、65% 2.2.2 建筑能耗“定量化”:能效与能耗 2.2.3 建筑节能“求极值”: “超低”“近零”与“净零”能耗建筑 2.3 从电力视角,建筑节能哪些方面还要变 2.3.1 局部和整体:降低单位面积能耗同时兼顾提升柔性用电 2.3.2 二者和四者:建筑光伏和电动车成为标配 2.3.3 消费和生产:柔性调节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3 建筑与电力携手零碳 3.1 建筑电气化 3.1.1 整体目标:涵盖供给、消费和建设的指标规划 3.1.2 具体策略:SWOT环境下的策略设计 3.2 光储直柔建筑与电力交互 3.2.1 建筑用电柔性从何而来 3.2.2 为什么要直流配电 3.2.3 建筑与电力如何交互 3.3 建筑作为城市细胞将与电力携手实现零碳 3.3.1 建筑融合光伏储能后成为产消者,不仅能节约电量(kWh),也能调节电力(kW) 3.3.2 光储直柔技术解决未来电力系统日平衡的问题 3.3.3 绿色电力消费认证,解决零碳电力和零碳建筑面临的难题 附录:建筑节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大事年表(1986—20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