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山医学院院史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5个时期来记述中山医学院发展的历史:开创时期(1866—1953年)、华南医学院到中山医学院时期(1953—1966年)、从基础部到基础学院再到基础医学院时期(1966—2001年)、与中山大学合校的初期(2001一2006年)、新中山医学院时期(2006年至今)。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医学院的起源及发展脉络,感受中山医学院在各个时期顺应历史潮流、肩负时代任务的光辉历程。
目录
第一章 开创时期(1866—1953年)
第二章 从华南医学院到中山医学院(1953—1966年)
一、“三院”合并后的发展时期综述
二、组织机构
三、教学工作
四、科研工作
五、形成“三基”“三严”的学风
六、贯彻“科研十四条”
第三章 从基础部到基础学院再到基础医学院时期(1966—2001年)
一、中山医学院基础部成立
二、中山医学院关于基础部机构设置的决定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学活动
四、1971—1976年的机构沿革
五、改革开放初期
六、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基础医学院时期
(一)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成立
(二)基础医学院成立
(三)科研
(四)教学
第四章 合校前期中山医学院的变革与变迁
一、综述
(一)教学单位
(二)学生人数
二、合校初期中山医学院的建构发展
(一)中山医学院建构与定位的变化调整
(二)中山医学院内部结构调整
三、合校初期中山医学院教学科研的变革与调整
(一)教学变革
(二)科研变革
四、中山医学院建成初期
(一)体系、职能、机构、资产和人员的全面调整
(二)教学及改革
(三)科研
第五章 中山医学院(2007—2016年)
一、中山医学院概况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沿革变化
三、人才培养
(一)教育概况
(二)在校学生人数
(三)交流教育
(四)教育资源
(五)质量工程
(六)实验平台
(七)教学质量
四、学科科研(基础领域)
(一)科研机构
(二)重点实验室
(三)科研项目与经费
(四)学术论文
(五)科技奖励
(六)专利数
(七)科研支撑平台
五、学术交流
(一)举办的代表性国际会议
(二)国际合作协议
(三)学术节
六、社会服务
(一)医学继续教育服务
(二)法医鉴定服务
(三)科普教育服务
第六章 中山医学院在2017年的发展
一、2017年中山医学院的主要发展情况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
(二)坚持“三个面向”,推进“三大建设”,打造涵盖基础与临床全链条的医学研究中心,学科水平明显提升
(三)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通过提升要素指标实现基础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
(四)紧紧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的目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科学构建人才梯队
(五)紧扣医科特色,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二、院系概况
三、学院领导
四、组织结构
五、常设委员会及各工作领导小组
(一)中山医学院财经工作小组
(二)中山医学院公房管理领导小组
(三)中山箧学院综合治理工作小组
(四)中山医学院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小组
(五)中山医学院生物安全委员会
(六)中山医学院实验室工作人员职务聘任委员会
(七)中山医学院管理岗位聘用委员会
(八)中山医学院工程实验与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委员会
(九)中山医学院专职科研和博士后人员聘用小组
(十)中山医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小组
(十一)中山医学院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
(十二)中山医学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
(十三)中山医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
(十四)中山医学院学生交流项目工作组
(十五)中山医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六、教师在国务院、教育部各学术委员会任职情况
七、教职工在各社团、专业团体任职情况
八、教职工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及特约人员情况
九、重要的制度建立、机构设置和职务任免
(一)中山医学院制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细则
(二)汪华侨暂时担任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负责人
(三)周毅暂时担任中山医学院计算机中心负责人
(四)中山医学院领导分工
(五)部分实验室负责人任职情况
(六)满意任中山医学院党政办副主任
(七)成立中山医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小组
(八)任命卓业鸿为中山医学院眼科学与视光学系主任
(九)成立中山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相关工作小组
十、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
(一)2017年度工作目标
(二)2017年度学科建设进展及成效
十一、人才培养
十二、人事人才工作
(一)人才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十三、科学研究
十四、服务社会
(一)科普教育服务
(二)法医鉴定服务
十五、学术交流与合作
十六、表彰、奖励与资助
十七、各类奖教金及获奖人员
第七章 中山医学院在2018年的发展
一、院系概况
二、学院领导
三、组织结构
四、常设委员会及各工作领导小组
(一)中山医学院财经工作小组
(二)中山医学院公房管理领导小组
(三)中山医学院综合治理工作小组
(四)中山医学院实验室安全和环保
序言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简称为“中山医学院”)
草创甚早,有着悠久的医
学教育传统,相关院史文
献档案也较为丰富,故整
理旧故,编撰一部简明院
史以追思前贤、鉴往知今
,实属必要。在对院史相
关档案资料进行长时间收
集、筛选、归纳等整理及
编撰工作基础上,一部纪
事本末体形式的《中山医
学院院史》出版了。本书
涉及资料的时间跨度为从
中山医学院草创之日的
1866年至2018年,总计
153年。
本书分为5个时期来记
述中山医学院发展的历史
:开创时期(1866—1953
年)、华南医学院到中山
医学院时期(1953—1966
年)、从基础部到基础学
院再到基础医学院时期(
1966—2001年)、与中山
大学合校的初期(2001一
2006年)、新中山医学院
时期(2006年至今)。阅
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中
山医学院的起源及发展脉
络,感受中山医学院在各
个时期顺应历史潮流、肩
负时代任务的光辉历程。
中山医学院的历史源头最
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第
一所西医院校——于1866
年由广州博济医院创办的
博济医学堂。此学堂在传
播近代西方医学和开创近
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起到
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中山医学院又肩负起为中
国培养医学人才的光荣使
命,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
秀医学人才。特别是在
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与
中山大学成功合并。借此
契机,中山医学院依托综
合性大学的优势,努力将
自己打造成国际知名医学
院,从而进入崭新的发展
阶段。
通过多方考辨查寻,
我们基本上理顺了中山医
学院历史发展延续的各个
阶段,梳理了以前模糊或
不太确切的连接点,寻回
于1966年成立的中山医学
院基础部的正式档案。以
此为基础,进而将基础学
院、基础医学院的建立和
撤并与合校后学院的名称
、结构和建制等各重要节
点串联起来,使中山医学
院延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得
以呈现,为清晰勾勒中山
医学院的演进脉络提供保
障。
囿于部分资料相对缺
乏,本书对一些历史时期
的情况概述与整理可能还
不够全面。我们对各个时
期的篇幅记述或有所侧重
,重点集中在对21世纪合
校后的中山医学院发展史
的叙述。由于编者水平所
限,本书肯定存在不足与
错漏,恳盼专家与读者批
评指正,以便本书在日后
修订时有所完善。
导语
本书涉及资料的时间跨度为从中山医学院草创之日的1866年至2018年,总计153年。
本书基本上理顺了中山医学院历史发展延续的各个阶段,梳理了以前模糊或不太确切的连接点,寻回于1966年成立的中山医学院基础部的正式档案。以此为基础,进而将基础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建立和撤并与合校后学院的名称、结构和建制等各重要节点串联起来,使中山医学院延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得以呈现,为清晰勾勒中山医学院的演进脉络提供保障。
精彩页
第二章从华南医学院到中山医学院(1953—1966年)
一、“三院"合并后的发展时期综述
为使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1952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简称为“卫生部”)决定对全国医学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为了更快地发展医学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培养出能满足国家建设所需的医务人员,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广东光华医学院合并,组成华南医学院,集中力量将华南医学院建设成华南地区的医学中心。1953年8月12日,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正式合并成华南医学院。1年后,1954年8月,又将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华南医学院。1956年9月,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将“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0年,中山医学院被定为卫生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61年,中山医学院被定为卫生部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二、组织机构
为了适应“三院”合并后学院发展的需要,1954年8月,华南医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由广东省文教厅厅长杜国庠任主任委员,原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柯麟、原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周寿恺任副主任委员。全院包括院本部、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设护士学校等4个单位。院本部下设教育和研究的基础学科、前期学科、临床学科等25个部分。附属第一医院即是原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即是原岭南大学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则是由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和博济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合并而成。合并组建后的华南医学院在校学生1697人,其中,本科生1520人,专科生177人;专任教师319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21人,讲师50人,助教204人;病床602张。3所学院合并后,校舍得到扩建,仪器设备得到更新,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办学规模得到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54年,招收学生493人,其中,本科生365人,专科生128人;毕业学生390人,其中,本科生283人,专科生107人。
在医学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后,1955年2月1日,广东省文化教育委员会任命柯麟为华南医学院院长,同时撤销院务委员会。以柯麟为首的华南医学院领导班子认真执行党的教育和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办学的积极性。华南医学院汇集一批科研能力卓越、教学经验丰富、医疗技术高超、深孚众望的学者,如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钟世藩、周寿恺、陈国桢、罗潜、朱师晦、邝公道、毛文书、白施恩、汤泽光、梁皓、林伯荣、黄叔筠等。这些知名学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重大的学术贡献,为学生和年轻教师树立良好榜样。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担任华南医学院的行政、教学、科研、医疗等岗位的领导职务。
三、教学工作
“三院”合并后,在教学上,华南医学院首先重建33个教研组,强调以集体主义精神对待教学组合。华南医学院注意听取老教授的意见,尊重梁伯强、谢志光、秦光煜、陈耀真、白施恩、钟世藩、周寿恺、邝公道、许天禄等知名医学专家的教学经验,着手进行教研组取代学科工作。原有的20个学科改组为33个教研组,教研组作为医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教学、科研、医疗、师资培养任务统一由教研组安排,使教研组内各项工作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周寿恺是当时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他积极将各相关教研室的教师组织起来,理顺当时开设的36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各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衔接和配合、继承和发展等做了平衡,同时,对全部实验、实习训练课的要求和重点也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周寿恺组织制订新的教学大纲,使华南医学院的教学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周寿恺还多次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华南医学院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方法。
自1954年,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教学组织方面,华南医学院采用大班上课小班实习的制度;在实验课方面,采用实验课制度;在临床实习方面,采用集中轮回实习制度;在讲课方面,采用教师包班制度;在教学辅导方面,采用教师专责制度;在考试方面,采用四级记分制度和口试制度;并采用教师集体备课、教案制度;等等。当时提倡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并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时也强调理论与实际一致、医教合一的原则,但总体而言较为偏重对知识的传授,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有所欠缺。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