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红色地标/红色文化丛书/北京文化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孙希磊//张守连//肖建杰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北京红色地标》选择了18处最具代表性的红色建筑,以建筑文脉、精神内涵为两大主轴,从建筑历史与建筑风格、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三个层次,分别予以全方位介绍,从一个侧面展现北京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初心始源
第一节 北大红楼
第二节 长辛店
第三节 李大钊故居
第二章 烽火京华
第一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第二节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第三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
第三章 人民解放
第一节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
第二节 北京饭店
第三节 天安门
第四章 丰碑永存
第一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二节 八宝山革命公墓
第三节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第四节 毛主席纪念堂
第五节 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五章 走向复兴
第一节 中南海
第二节 全国政协礼堂
第三节 人民大会堂
第四节 京西宾馆
结语
后记
序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
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
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北京有
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
年建都史,历史悠久、底蕴
深厚,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的伟大见证。数千年风雨的
洗礼,北京城市依旧辉煌;
数千年历史的沉淀,北京文
化历久弥新。研究北京文化
、挖掘北京文化、传承北京
文化、弘扬北京文化,让全
市人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中
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
取能量,保持对文化理想、
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
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
度信心,是历史交给我们的
光荣职责,是新时代赋予我
们的崇高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
央十分关心北京文化建设,
并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把全
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首都城
市战略定位之一,强调要构
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
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体系,更加精心保护好
世界遗产,加强对“三山五
园”、名镇名村、传统村落
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对文物
、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
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
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
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
特色。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
指示精神,深刻阐明了文化
在首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弘扬
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
2017年9月,党中央、国
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2016年-2035
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
规划明确了全国文化中心建
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这就
是:到2035年成为彰显文
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
界文化名城;到2050年成
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
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这既
需要修缮保护好故宫、长城
、颐和园等享誉中外的名胜
古迹,也需要传承利用好四
合院、胡同、京腔京韵等具
有老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遗
产,还需要深入挖掘文物、
遗迹、设施、景点、语言等
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
组织编撰“北京文化书系
”,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
国文化中心建设决策部署的
重要体现,是对北京文化进
行深层次整理和内涵式挖掘
的必然要求,恰逢其时、意
义重大。在形式上,“北京
文化书系”表现为“一个书系
、四套丛书”,分别从古都
、红色、京味和创新四个不
同的角度全方位诠释北京文
化这个内核。丛书共计48部
。其中,“古都文化丛书”由
20部书组成,着重系统梳理
北京悠久灿烂的古都文脉,
阐释古都文化的深刻内涵,
整理皇城坛庙、历史街区等
众多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丰
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
味。“红色文化丛书”由12部
书组成,主要以标志性的地
理、人物、建筑、事件等为
载体,提炼红色文化内涵,
梳理北京波澜壮阔的革命历
史,讲述京华大地的革命故
事,阐释本地红色文化的历
史内涵和政治意义,发扬无
产阶级革命精神。“京味文
化丛书”由10部书组成,内
容涉及语言、戏剧、礼俗、
工艺、节庆、服饰、饮食等
百姓生活各个方面,以百姓
生活为载体,从百姓日常生
活习俗和衣食住行中提炼老
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整理
老北京文化的历史记忆,着
重系统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
风土习俗文化。“创新文化
丛书”由6部书组成,内容涉
及科技、文化、教育、城市
规划建设等领域,着重记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北京日新月异的社
会变化,描写北京新时期科
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成就,塑
造北京人民勇于创新、开拓
进取的时代风貌。
为加强对“北京文化书系
”编撰工作的统筹协调,成
立了以“北京文化书系”编委
会为领导、四个子丛书编委
会具体负责的运行架构。“
北京文化书系”编委会由中
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
长杜飞进同志担任主任,中
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
长赵卫东同志担任副主任,
由相关文化领域权威专家担
任顾问,相关单位主要领导
担任编委会委员。原中共中
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阎崇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铁梁、北京大学文化资源
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分别担
任“红色文化”“古都文化”“
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丛书
编委会主编。
在组织编撰出版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最高要求、
最严标准,突出精品意识,
把“非精品不出版”的理念贯
穿在作者邀请、书稿创作、
编辑出版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确保编撰成涵盖全面、内
容权威的书系,体现首善标
准、首都水准和首都贡献。
我们希望,“北京文化书
系”能够为读者展示北京文
化的根和魂,温润读者心灵
,展现城市魅力,也希望能
吸引更多北京文化的研究者
、参与者、支持者,为共同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
力量。
“北京文化书系”编委会
2019年9月
导语
北京作为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汇聚了许多富有革命文化内涵的红色地标,成为首都北京不言而喻的名片和极具特色的象征。这些红色地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烙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丰碑。
北京红色地标具有内涵丰富性、保存完整性、广泛代表性。这些红色地标将雄伟的身姿与伟大的精神融为一体,将凝固的历史与辉煌的现实融为一体,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融为一体。
后记
根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在中共
北京市委宣传部统筹指导下
,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
了“红色文化丛书”。该丛书
由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担任主编,市委党史
研究室主任李良及副巡视员
刘岳担任执行主编,副主任
陈志楣、张恒彬及原副巡视
员范登生、副巡视员运子微
担任执行副主编。
为打造精品力作,邀请
邵维正、柳建辉、关海庭、
杨凤城、王树荫、黄如军、
包国俊等著名党史、军史专
家学者组成丛书编委会,并
下设刘岳、曹楠、宋传信、
方东杰、黄迎风、高俊良、
王桂环、祁霄等人组成的编
委会办公室。编委会负责制
订方案、确定书目、遴选主
编、审订大纲及书稿。办公
室负责组织联络督办、制定
书写规范、组织作者培训等
。曹楠负责丛书的协调工作
,宋传信负责丛书图片的统
筹工作,骆洪刚负责部分图
片的修版工作。《北京红色
地标》是“红色文化丛书”之
一,由北京建筑大学孙希磊
教授(主编并撰写第三章第
三节,第四章第一、四、五
节,第五章第一、三、四节
,并负责全书的修改)、张
守连副教授(撰写第二章第
一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四
章第二、三节,第五章第二
节的初稿)、肖建杰教授(
撰写第一章第一、二、三节
,第二章第二、三节,第三
章第二节)共同撰写,主要
反映北京18处红色地标的历
史渊源、建筑风格、红色史
实、人物故事等,全书共5
章18节,曹楠承担本书的联
络工作。高俊良阅改本书第
二、三稿,原北京市委党史
研究室副主任陆兵审改本书
第二、三稿,中国人民解放
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
原副部长包国俊审改本书第
三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
院李树泉研究员审订书稿。
武凌君润色全书,范登生改
写导语、结语。原中央党校
副校长李君如,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
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
副校长谢春涛,原中央党史
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等老领
导、专家学者对本书提出了
宝贵意见。北京出版集团编
辑对全书进行了严谨细致的
编辑加工,在此一并表示衷
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
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
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
指正。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

2019年8月
精彩页
北大红楼以通体红砖“傲视一方”,成为20世纪早期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五四运动策源地,这里是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主要传播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北京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诞生地。这里留下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朽足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北大红楼如同守望思想黎明的灯塔,继往开来,沧海扬帆。
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一幢墙体为红砖的老楼静静地矗立在喧闹的街边,这座今天看似不起眼的红色建筑却是20世纪早期北京城中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北大红楼。一、北大红楼的由来及建筑风格1912年5月,北京临时政府改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这是民国时期北京第一所国立大学,严复以原京师大学堂总监继任北京大学校长。从1914年1月至1916年12月,胡仁源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规划,北京大学规模进一步扩大。1914年,在校学生已近千人,1915年又增至1300余人,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导致学校用房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矛盾,北京大学向比利时仪品公司借款20万元,在原京师大学堂的一块空地,当时称为汉花园(现为沙滩大院),修建预科学生寄宿舍。寄宿舍于1916年10月开工建设,但尚未竣工就改变了兴建之初的用途,将原定的学生宿舍改为文科教室、研究所、图书馆及其他机关用房。1918年9月,寄宿舍竣工后文科教务处和文科事务室搬人大楼,随后校部各机关人员包括校长、各科学长、庶务主任、校医等陆续迁人办公。同年10月,图书馆开始搬迁,意味着大楼开始投入使用,改为北京大学校部、文科和图书馆所在地,当时一般称为新大楼,也叫文科大楼。
20世纪早期,北京很少有高大的西式建筑,红楼的建成使其“傲视一方”,并很快取代马神庙校舍而成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所以称之为“北大红楼”,既因其外观颜色,又因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是从建筑外观看,因其通体由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红楼”;又因其曾是北京大学所在地,故被称为“北大红楼”。二是因其承载的红色文化底蕴。当初设计者或许没想到,北大红楼的主色调——红色将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
北大红楼占地面积21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74平方米;楼体为砖木结构,建筑造型为仿西洋折中主义风格。北大红楼坐北朝南,东西走向,整体平面呈“工”字形。东西长100米,进深14米,南北宽34.34米。底层为青砖墙,水平腰线以下以宽大的凹线显示其厚重感。半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第二、三、四层的主体色调为红色,青砖窗套,转角处以“五出五进”青砖做隅石处理,檐部以西式托檐石挑出。红墙南立面中央的部分墙体微向前凸,顶部折成西式三角形山花,窗户为一宽二窄的三联窗。红楼人口设计为塔司干柱式门廊,门廊两侧坡道可供车辆停至门前。门厅北部为主楼梯,两翼各有一部楼梯通往后院。第二层以下的主体色调为灰色,每层建筑结构基本一致,第一层房间、地下室布局略有不同,第二、三、四层大致相同。
最初,第一层大部分被图书馆占用,文科教务处、文科事务室及校医室也占用一部分。此外,单独辟出两间给新潮社和书法社使用。东南角的两间为图书馆主任室。1918年1月,李大钊正式接替章士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而图书馆主任室则是这个阵地的核心。在文科教务处、文科事务室以西分别是第一阅览室和第二阅览室。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