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自然和考古学文化两方面特征,把燕山南北地区分为燕山以北和燕山及其以南两个地区,在对两个地区遗址详细分期的基础上,又将其划分为十八段,七期,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十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特征、类型、分期、年代、谱系、聚落形态进行了详细讨论。 本书适合考古、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关于燕山南北地区的界定 二、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本书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 第二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现代地理概况 一、西辽河平原 二、黄土丘陵、台地 三、大兴安岭南段山地 四、冀北山地 五、黄淮海平原北部及辽西走廊平原 第二节 全新世环境 一、海平面变化 二、地貌演变 三、河、湖演变 四、沙地演化 五、气候演变 六、生物演变 第三章 遗址文化分期 第一节 燕山以北地区分期 一、典型遗址分析 二、小区分期 第二节 燕山及其以南地区分期 一、典型遗址分期 二、小区分期 第三节 总分期与绝对年代 一、总分期 二、绝对年代 第四章 考古文化与谱系 第一节 第一阶段 一、转年及相关遗存 二、小河西文化 第二节 第二阶段 一、兴隆洼文化 二、西梁文化 三、赵宝沟文化 四、富河文化 五、上宅文化 六、镇江营一期文化 七、后岗一期文化 八、红山文化 第三节 第三阶段 一、小河沿文化 二、水泉F18一类遗存 三、雪山二期文化 四、大城山T8②一类遗存 第四节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格局 一、各考古学文化时间框架 二、各考古学文化空间布局 第五章 聚落形态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 一、转年遗存聚落形态 二、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态 第二节 聚落的发展 一、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 二、西梁文化聚落 三、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 四、上宅文化聚落形态 五、富河文化聚落形态 六、红山文化聚落形态 第三节 聚落的分化 一、小河沿文化聚落 二、水泉遗址F18类遗存聚落 第四节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演变 一、遗址分布、堆积特征 二、遗址规模 三、社会结构 四、宗教信仰 五、经济结构 第六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居址位置选择 二、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三、海岸线对人类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与文化兴亡与迁移 五、环境决定生业 第二节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对森林的利用 三、矿产开发和利用 第七章 结语 一、结论 二、历史地位 三、本书研究的局限性 Abstract 后记 导语 本书详尽地收集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资料,在对已有分期细化、完善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年代框架,同时重新梳理了文化谱系,全面考察聚落形态和经济形态状况,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燕山南北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红山文化以后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到了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剧,出现突出以神权为主导的、凌驾于部落社群之上的酋邦制政体。认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活动有明显影响,同时多样性文化和迭代发展进程,又是人类对环境特点及变迁适从性的具体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