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红帆船》是中国首部声乐自传体长篇小说。书中描述了歌剧演唱家在海外二十年的寻梦之旅,是一部充满电影画面感和音乐律动感的激情之作。主人公闯荡、奋斗在欧美十一个世界著名城市的音乐领域,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悲欢离合,更多次直面诱惑和人性的考验,巨大的压力令他数次站在崩溃的边缘。但他凭借对声乐歌剧的挚爱、对梦想的执着,“扼住命运的喉咙”,取得多项成就,终于登上艺术的巅峰。 全书以主人公学艺、求职和演出为主线,更穿插介绍了欧美十一座音乐之都的音乐风格、歌剧传统、经典歌剧以及风土人情,不仅使国内读者了解歌唱家精彩的音乐生活,更将音乐之都的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孙禹,著名旅欧美“海归”低男中音歌剧演唱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歌剧研究院。主演歌剧《原野》《鲍利斯·古多诺夫》《唐·卡洛斯》《托斯卡》《纳布寇》《露露》《迷娘》《帕西法尔》《卡门》《阿依达》《图兰多》《漂泊的荷兰人》《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露意莎·米勒》《魔笛》等50余部。瓦格纳歌剧大赛金奖等屡次国际声乐大赛获奖者。在唯一叩开西方大门的中国民族经典歌剧《原野》中饰演主角仇虎;领衔主唱大型交响史诗《成吉思汗》;导演《原野》《乡村骑士》《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绣花女》等歌剧。 广泛涉足文学各门类创作。有歌剧文学剧本《杨靖宇将军》《成吉思汗》《开国领袖毛泽东》,电影文学剧本《天狼》《黑蝴蝶》及文艺评论作品等:出版长篇小说《悲剧英雄》《黑蝴蝶》《飘泊英雄》,中短篇小说集《诞生》,散文集《大家闺秀》。中篇小说《残阳如血》获台湾第二届《联合文学》世界华人华文“新人”小说征文奖首奖;长篇小说《悲剧英雄》获中国作协与煤矿作协联袂举办的“乌金”长篇小说奖;散文《为神父的祈祷》入选《中国作家》杂志社“建国以来优秀散文系列”,《悬崖土陶》荣获《散文选刊》2013年年度奖。 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和艺术演讲。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特邀评论员。 目录 序曲 第一章 荷兰首都 阿姆斯特丹 第二章 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 第三章 比利时首都 布鲁塞尔 第四章 法国首都 巴黎 第五章 美国首都 华盛顿 第六章 世界大都 市纽约 第七章 捷克共和国首部 布拉格 第八章 德国南部州府 萨尔布吕肯市 第九章 奥地利音乐圣都 萨尔茨堡 第十章 德国首都 柏林 第十一章 意大利首都 罗马 未完成的尾声 后记 序言 孙禹是个传奇! 他话剧演员出身,文 学青年起步,不识简谱, 竟考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他一句 英语不会,就敢留学美国 ,去享誉世界的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 院攻读博士。他英语尚不 流利,又独闯欧洲,用德 语、意大利语、法语、俄 语、拉丁文和西班牙语演 唱西洋歌剧,并在欧美整 整漂泊了二十年。真不知 那些日子,他是怎么活的 ? 直到我读了他的歌剧 自传体小说《红帆船》, 这才知道,那二十年的欧 风美雨,辗转于数个国际 大赛,孤独漂泊的人生苦 旅,那诘屈聱牙的七十多 部歌剧,他是怎么挺过来 的。那是怎样的燃膏继晷 ,生死疲劳!可是孙禹这 人犟,屡战屡败,屡败屡 战,决不向命运低头,更 不认命!他仿佛就是瓦格 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中的那位荷兰船长,矗 立在那艘在惊涛骇浪中航 行的幽灵船上,扬起那面 永远燃烧着的红色风帆, 不达彼岸,决不罢休!可 彼岸是什么?就是他的祖 国!我读到此,泪水模糊 了眼睛。 我在担任中国歌剧院 院长时常说:歌剧是个寂 寞的事业,靠它出大名, 赚大钱不成!可孙禹这倔 人根本不管,他把歌剧《 原野》中的“仇虎”,唱得 风生水起,演得入木三分 。后来,他竟登上了美国 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 ,让洋人知道了,什么才 是中国歌剧的精品! 我常戏言:孙禹,天 生就是歌剧树上那个虫! 可是海归后的他,又有多 少中外歌剧召唤他出演? 对此,他曾泪流满面,痛 苦万分。于是,他开始写 歌剧剧本,歌剧评论,当 歌剧导演。就算发不了大 财,他也甘之如饴。当他 将《杨靖宇将军》《秋瑾 》《成吉思汗》等歌剧剧 本和大量的歌剧美学评论 ,放在我面前时,我感慨 万千:这就是个歌剧死士 啊,一如那刺杀秦王的荆 轲! 我喜欢他的一句话: 歌剧是我的妻子,文学是 我的情人!用此言形容他 终身的文学求索,歌剧殉 道,贴切精准!当他将一 部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放 在我手中时,他已不仅是 “歌剧树上的那个虫”了, 他成了收获“妻子”和“情 人”那双重爱情的幸运者 了!他是富有的,胜过许 多亿万富翁! 读罢《红帆船》,我 惊讶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 版社的同仁,竟然慧眼识 珠,沙里淘金,瞄准了这 本中国首部声乐歌剧自传 体小说。这部作品是独一 无二、不可复制的。它讲 述了一位历尽欧风美雨, 徘徊于地狱和天堂之间的 歌者,经历过的煎熬与陶 醉。它唱尽了一位炎黄子 孙,对祖国大爱的心声。 孙禹是一个决不向命运低 头的斗士,一个永远仰望 文学女神的作家,更是一 个不断在告诉后辈:“天 才,是一个最靠不住的东 西”的独行侠。而这部彰 显瓦格纳式宿命与辉煌的 长篇小说《红帆船》,正 是他用自已的生命,告诉 所有艺术学子:“艺术家 不下地狱,绝难上天堂” 的真理! 故,在我眼中,孙禹 是个奇人!因为,意志的 胜利与毁灭,才是真正的 人生! 导语 20年海外漂泊,11座欧美音乐之城,见证歌剧赤子的圆梦之旅。 经历生死磨练,直面人性考验,以不屈的意志,奏响人生的精彩华章。 以深刻而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书写中国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将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歌剧序曲,在作品中一路贯穿,犹如一条奔腾汹涌的江河,具有大气磅礴的交响音乐的旋律感和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后记 中国词赋泰斗乔羽先 生为我这部歌剧自传体小 说《红帆船》撰写了序言 ,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意 志的胜利与毁灭,才是真 正的人生!”我仰望,因 为它不仅出自我在中国歌 剧院工作时期的老院长, 更是一位耄耋老人对人生 一针见血的深刻见地! 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的介绍人、著名作家邓友 梅先生说:“这是一部中 国版的《约翰·克利斯朵 夫》。”我欣慰,因为中 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 音乐人生的小说! 音乐家读完这部小说 称:“这是一部扼住命运 的喉咙,瓦格纳式宿命与 辉煌的心灵史!”我感动 ,因为音乐家们仿佛从字 里行间,听到了歌剧《漂 泊的荷兰人》的序曲,看 到了自己的人生! 教育家读了这部小说 后说:“这是一部从事声 乐歌剧的师生必读的教科 书!”我期待,因为还有 太多的艺术学子,从未读 过这本书,更没有思考过 他们学声乐、唱歌剧,到 底是为了什么? 朋友们读了这本书, 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一 部具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怀 的史诗!它道尽了一位炎 黄子孙在异国他乡二十年 ,不论如何艰难困苦,也 决不向命运低头的钢铁意 志!”我流泪,因为他们 真正看懂了这部心灵史, 能深刻地悟出:人,到底 应该为什么活着? 生命如白云苍狗,岁 月似白驹过隙!如果一个 人到死都不知道为什么而 活,那就等于虚度了一辈 子!如果我没有二十年身 在异邦、生不如死的漂泊 。我根本就不会知道,祖 国对我而言有什么真正的 意义,更悟不透《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卷首语: “当你看到克利斯朵夫面 容之日,你将死而不死于 恶死之日!” 倘若我不在瓦格纳的 窗前千百次地徘徊,我决 不会在他的《漂泊的荷兰 人》中找到我自己。倘若 我从不曾在贝多芬的故居 久久驻足,我不会终生铭 记《约翰·克利斯朵夫》 开篇的语句:“涛声从屋 后响起……”更不知罗曼。 罗兰的名句:“世界上只 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 你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假如我不曾遭遇首次 国际声乐大赛的惨败,维 也纳的饮恨,也绝不可能 有比利时的荣誉!如果没 有经历华盛顿那人性善恶 的灵魂洗礼,也就不可能 有纽约丧家犬似的遭遇! 如果没有法国巴黎的爱恨 情仇,匈牙利布拉格被除 名的向死而生,德国萨尔 布吕肯和柏林的生不如死 ,我就不可能对意志的胜 利永存敬意!假如我的歌 剧苦旅,一路上没有伯乐 的提携鼓励,我的艺术心 灵史将苍白枯索,不值一 提! 你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是人生永恒的哲学命 题!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道”在我看来,就是 你为什么要活着?你的生 命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似乎是幸运而富有 的,因我早已悟“道”,天 才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文学是我的情人,歌唱是 我的妻子!”它们才是我 的挚爱。什么是天才?就 是比我更有天赋和才华的 人,还在努力! 孙禹 二〇二二年正月十五 书评(媒体评论) 《红帆船》是中国版 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 ——著名作家 邓友梅 《红帆船》讲述的是 一位中国歌剧演唱家,如 何取得瓦格纳式意志的胜 利与辉煌。 ——中国词赋泰斗 乔 羽 《红帆船》是一部用 生命写成的作品。你将从 中读到如唐·吉诃德一般 的英勇无畏,对正义的坚 守,对爱的执着。这是一 位歌剧演唱家的崛起之路 ,更是一部声乐人的英雄 史诗。 ——第十届茅盾文学 奖得主 梁晓声 《红帆船》是每位歌 剧、声乐学子必读的《圣 经》。艺术没有国界,但 艺术家的灵魂永远属于自 己的祖国。我从这部作品 中看到一位歌剧演唱家对 艺术的执着与坚守,更被 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所 感染。 ——作曲家 赵季平 精彩页 多少年之后,我对我的第一次国际声乐比赛之旅依旧刻骨铭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夏天在六月的欧洲已经成熟,到处是莺歌燕舞。太阳将金灿灿的光芒慷慨地洒在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每一座结构极具荷兰特色的楼房上,红色的楼顶在太阳的反光下,犹如一个个圣诞老人的红脸,放射出酡红的沉稳。楼房的各个窗口里俨然匿藏着许多迥然不同的童话故事。窗台上,一盆盆鲜花在阳光的挑逗和拨弄下,仿佛一个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妩媚而风骚地怒放。城市中心大道上,铺满鹅卵石的路面上,时有一列象征着此城历史一样悠久的古典有轨电车碾过,发出狗熊般的喘息和轰响。横贯城市的那条著名运河中间,时而驶过一轮载满游人的白色客船,它显得那么慵懒,一会儿穿过一座桥梁的下身,一会儿便钻进拱立于河上的隧道,犹如一条硕大无比的白鲨,在无所事事地修身养性,百无聊赖地游走。 运河两岸的公园长廊上,楼的旮旯里,树丛的暗隐处,有人在进行毒品交易,还有那些人妖之间,披肩发垂背的嬉皮士和瘾君子们,一边贪婪地吸着白面,一边撸起衣袖,将针管扎进胳膊上的静脉,向鼓胀的血管里注射着海洛因……红灯区的游人更是熙熙攘攘,那一张张落地窗里,红帘洞开,各种身材,不同年龄,风韵各异的妓女,仅用三角裤衩和胸罩遮着羞处,目光呆滞,神情麻木地在一张椅上枯坐,有的还在动作机械地双手弄着“女红”,以借此打发时光。她们与巴黎街头的流莺不同,也迥异于汉堡的皮肉女子,既不拉客,也不对各种容貌、气度各异的客人挑肥拣瘦。从她们眼里流淌出来的光,分明在告诉游客:“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那些落地窗上的红帘遮住窗帏之后,人们便知,被人们称为“金鱼缸”里的皮肉生涯便开始了新的一轮活剧。直到两个多月之后,我才从收留我的中餐馆老板——温州青田人黄先生处得知,在荷兰卖淫和贩毒,只要交纳税金,政府绝不以法律形式予以干涉…… 漫步于我生平初次抵达的这个欧洲名城,我在我的知识库中,用那点可怜的积累搜寻着对它的认知,竞不能确认此地有多少我仰慕的历史文化巨人和灿烂文化的底蕴。只是清晰地知道,阿姆斯特丹——这座每一个欲访欧洲的人无一不渴望亲历的世界名城里,曾住过一位印象派油画大师凡·高,他曾一时兴起,将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赠予一个心爱的妓女,而使该城愈加闻名遐迩。大师凡·高在我后来的全部印象中,那只放在托盘上依旧微微颤动的耳朵,要远比他的代表作品《向日葵》更能证明他的艺术激情和偏执。阿姆斯特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建筑陈旧、陈腐古朴,路人漠然,毫无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优越感。在那些河畔,被醉鬼和流浪者遍弃的垃圾中,有轨电车隆隆驶过的街道两旁,那一间间酒肆、饭馆里,行人衣着陈旧、保守和整洁的仪态中,使我心中的陌生感和排斥感正在逐步瓦解与融化…… 市政厅是一个古堡式的建筑,正对面便是造型摩登的皇家歌剧院,中心广场上四周布满鲜花,还有色彩各异蘑菇状的巨伞撑在一家家咖啡馆和饭馆门前,巨伞的阴凉下摆着一个个简易桌椅,供那些有闲情逸致的游人用餐和啜饮咖啡,一群群聒噪和慵懒的灰鸽子,慢腾腾地寻觅着食物…… 一排排长长的队伍,从歌剧院的正门前,一直蔓延到广场的中央。队伍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巴西人、意大利人和比利时人、荷兰人,也有来自东方的日本人、韩国人、菲律宾人甚至泰国人。金发碧眼、肤色各异、高矮参差不齐的青年男女,都用各自的语言交谈着,在各种语言中我只能听懂英语,我手里拿着已填好的报名表,排在队伍的尾端,上午九点的阳光既狡黠又凶猛,刺得我有些睁不开眼。我心情有些烦躁地回首望去,身后的队伍不知何时又续上了很长一截,似乎已不能首尾相见。参赛选手们脸上都很麻木,仿佛不是来参加这四年一次的荷兰皇家国际声乐歌剧大赛,而是从重灾区外逃的难民,来领取皇府的舍粥和赈粮。单从这首尾不能相见的队伍看,我便从心里估量出此次比赛规模之大与竞争之激烈,可能在我一生中不会多见。恍惚间,我仿佛看到古代的莘莘学子进京赶考,数载寒窗苦读,只渴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龙门一跃,衣锦还乡……望着眼前这数以千计的洋人和亚裔,直视这望不到边际的竞争对手,一向以嗓音宽厚、嘹亮而自信不羁的我竟被这般阵势震住。西洋音乐和歌剧,毕竟是西方文化历史演进的标志,我的洋人同行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终日沉浸于我们东方人难以接触的文化传统,从作品的风格到语言,从艺术的内涵到故事,都距我们东方人的文化经验相去甚远。我虽曾赴美国留学,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尽管终日头悬梁、锥刺股地苦熬苦学,连英语对话尚且不能十分自如,岂敢奢谈演唱西洋作品?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