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偷走心智的贼(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于涵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手机里输入“老年痴呆”四个字,你会得到成千上万条相关资讯。有提醒注意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征兆的,有报道相关药物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的,有建议你少吃主食多睡觉的,还有宣称念佛打坐有预防功效的……部分信息耸人听闻且相互矛盾,让人难辨真伪、莫衷一是。
不仅许多普通人弄不清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治、怎么治,相关医学研究者也为此众说纷纭。自20世纪初该病被命名以来,围绕它的发病根源出现了各种理论与假说:遗传说、β-淀粉样蛋白斑块说、3型糖尿病说、tau蛋白说、炎症说……相应的药物与疗法也层出不穷。到底哪个才是对的?这本书将带你回到阿尔茨海默病被发现的源头,循着医学界峰回路转的研究过程,一直讲到今天的前沿现状,告诉你哪个有可能是对的。
作者简介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遥远地球之歌》《鱼为什么放屁》《世界为何存在》《恶的科学》《打开一颗心》等二十余本。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消失的妻子
第二章 遗传的诅咒
第三章 学习走路
第四章 寻找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
第五章 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第六章 建立范式
第七章 礼来制药和小鼠
第八章 无法抑制的抑制剂
第九章 是毒还是药—阿尔茨海默病疫苗
第十章 礼来的三次“远征”
第十一章 道教和tau蛋白小鼠
第十二章 苹果、牡蛎和小角色
第十三章 3型糖尿病
第十四章 酮—脑的燃料
第十五章 用胰岛素治病
第十六章 脑子里的细菌
第十七章 好好吃蔬菜(还有浆果)
第十八章 血液、心脏和大脑
第十九章 一个错失的机会
第二十章 范式转换(?)
第二十一章 充实的一生
后记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在美国,每65秒就有一
个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在
全世界,每3秒就有一个人
患上痴呆症,痴呆症的主要
原因仍是阿尔茨海默病。
2019年,有580万美国人
带着阿尔茨海默病生存。到
205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1
,380万。那一年,全世界
将有1.315亿痴呆症患者

在美国,过去20年中因
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的人数上
升了120%还多。眼下它已
是美国人的第六大死因。在
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
他痴呆症是人口死亡的第五
大原因。
2019年,护理一个美国
痴呆症患者所需的费用是35
万美元。同年,阿尔茨海默
病及其他痴呆症造成的总成
本,在美国是2,900亿美
元,在全世界超过了1万亿
美元。
更严重的是阿尔茨海默
病对人本身的伤害——患者
失去亲友,失去记忆和目标
,失去生命和灵魂。
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
还缺乏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手
段,更别说治愈了。
身为人类,我们迫切需
要做点什么。
导语
本书从阿尔茨海默病被首次发现开始讲起,沿着医学界探索人们究竟为何会患上这种疾病的道路,细数遗传学、细胞学、免疫学以及制药行业的相关研究历程,在讲述疾病研究故事的同时,让读者全面了解该病的方方面面。
本书带着读者层层拨开围绕在阿尔茨海默病周围的迷雾,从最初人们的一无所知,到今天的众说纷纭。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转折。它虽然是一本科普书,但读起来丝毫不逊色于侦探小说。
作者在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或治疗原理时,会从基因、细胞、试验方法等最基础的层面耐心讲起,还能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图表拆解其中的科学逻辑,降低了本书在专业层面的阅读门槛,任何读者都可以轻松读懂。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以引人入胜的笔触
和透彻的资料研究,把阿尔
茨海默病的历史与其生物学
及社会学面向结合了起来,
写成了这本书。关于这种病
的历史,这是我读过的最好
作品。
——彼得·拉宾斯[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荣休教
授]
作者写出了一本专家水
准的作品,历数阿尔茨海默
病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她相信
科学终将战胜该病,但拒绝
断言目前存在可以治愈该病
的疗法,这种独特的立场是
很罕见的。
——《科克斯书评》
精彩页
第一章 消失的妻子
1864年,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郊外建起了一座大宅。它仿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建成,有着巍峨的高塔、拱形的玄关和巨大的窗户。以所有的建筑学标准来说,它都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但是,作为精神病与癫痫医院的所在地,当它映衬在法兰克福的阴霾天空之下,给人的感觉却是压抑多于壮美。当地人称它为“疯人堡”。
1901年冬,一名当地女子蹒跚迈过这座堡垒的大门,她名叫奥古斯特·德特尔(Augeste Deter),51岁,身材高挑,棕色长发,看得出来年轻时是一位端庄的美人,现在也气质依然,只是深色的眼睛里透露着困惑和无助。丈夫卡尔(Karl)站在她身边。奥古斯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
奥古斯特生于德国卡赛尔(Kassel),家中连她一共有四个孩子。她父亲年纪轻轻就病死了,死因可能是皮肤感染,母亲也在64岁时死于肺炎。像那个年代普通工人阶级家庭的女孩一样,奥古斯特上了小学,毕业后工作赚了几年薪水,然后就做了对当时的女子而言唯一体面的事情:嫁人。23岁时,她与卡尔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移居法兰克福,卡尔在当地找了一份铁路办事员的工作。在之后的28年里,奥古斯特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勤劳亲切的妻子,她操持家务、照料丈夫,还养育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可是近些日子,奥古斯特却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家务疏忽了,烹饪也搞砸了。她记性出了问题,还变得疑神疑鬼,总觉得别人要谋害她。她四处游荡,不打招呼就到邻居家串门,惹得人家心里不高兴。她还怀疑起了卡尔,指责他与一名邻居有染。
卡尔感到既丢脸又无助,带奥古斯特去看了他们的家庭医生。医生注意到了奥古斯特的健忘、躁狂和失眠,诊断她得了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而可怕的疾病,会造成智力衰退、人格变化,并最终导致死亡。它在今天被称作神经性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脑和神经系统内的细菌感染引起的。如今有了青霉素疗法,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绝症。但是1901年青霉素尚未问世,人们对它的病因也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位家庭医生宣布奥古斯特已经无法治疗,吩咐将她送入一家精神病院,也就是那座“疯人堡”。
虽然名字骇人、外观肃穆,“疯人堡”里面的氛围却颇令人振奋。这家医院是在海因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的指导下建立的,对一些人来说,这位精神病学家更知名的成就是创作了流行童书《蓬蓬头彼得》(Der Struwwelpeter)。医院的运营体现了霍夫曼的信念,即精神病是一种真正的疾病。精神病人并非道德腐化、性格柔弱或是恶灵附体。同其他病人一样,他们的痛苦也着有生理学的原因:他们的脑受了损伤,虽然这损伤较为隐蔽,不像伤残的四肢或深深的伤口那样显眼。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精神病人需要最温柔最人道的护理,因为他们得的是毁灭性最强的疾病。
遵照这一理念,这家医院禁用约束衣,还尽量给予病人活动的自由。院内避免强制措施,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隔离手段。作为代替,沐浴疗法被广泛使用。病人躺在浴缸里,在温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以帮助他们平抚情绪。医院还鼓励病人锻炼身体、从事园艺、听音乐。
然而,可怜的奥古斯特却没能好好享受这些康乐设施。她的困惑和烦躁程度太深。入院时,她已经记不得自己的名字和丈夫的名字,就连自己有丈夫这件事都不知道了。此前卡尔·德特尔还抱有一丝希望,但现在他终于意识到,相伴28年的妻子已经消失了。
就在同一年,医院里的另一个男人也失去了妻子。他是37岁的资深医师爱罗斯·阿尔茨海默博士(Dr. Alois Alzheimer)。在外人眼里,他是亲切的同事、满足的父亲,育有三名子女。他热心学术,在麻痹性痴呆(也就是奥古斯特被怀疑患上的病)领域是公认的专家。
1901年2月,爱罗斯相伴七年的妻子塞西莉(Cecilie)因不明疾病死亡。同奥古斯特和卡尔一样,爱罗斯和塞西莉的婚姻也很幸福—只是那一对终于精神病,这一对却始于精神病。1892年,塞西莉的姓氏还是盖森海默(Geisenheimer),她的丈夫奥托·盖森海默(Otto Geisenheimer)是一名富商,患有麻痹性痴呆。那一年,奥托和塞西莉一起,带着私人医生到非洲北部探险。旅途中,奥托的病情突然恶化。他的私人医生是爱罗斯·阿尔茨海默的朋友,当下拍电报向爱罗斯求助。
爱罗斯匆匆赶到阿尔及利亚与三人会合,虽然尽力做了治疗,却无力回天,奥托在一行人返回德国途中去世。之后的故事很像一部现代言情剧的情节:年轻的寡妇喜欢上了爱罗斯。更不寻常的是,后来是她向他求的婚。爱罗斯答应了,那次致命探险的两年后,两人结为夫妻。
除了给了爱罗斯三个孩子和一个家之外,塞西莉还带来了一笔巨额财产,这是她从上一次婚姻得到的。爱罗斯·阿尔茨海默再也不必为生存而工作了。
但他仍在继续工作,而且很勤奋。区别在于,财务自由让他能更坚定地追求自己在医学和科学上的志趣,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有这样的志趣了。他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