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潘凤霞等十余位赣剧传承人,在传统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录音、录像,开展对赣剧传承人珍贵的原始口述史料的抢救、挖掘、整理和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准确、深入地揭示赣剧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演艺生涯、学艺授艺心得等戏曲传承过程,进而深刻揭示赣剧传承的内部规律,发掘赣剧口述史料的现实传播意义。 目录 第一章 赣剧 第一节 中国戏曲及主要剧种简介 第二节 我国及江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第三节 赣剧概况 第二章 赣剧传承人 第一节 赣剧第一名旦——潘风霞 第二节 伉俪情深——童庆□ 第三节 赣剧饶河声腔泰斗——胡瑞华 第四节 玲珑青花瓷——江玲静 第五节 当代赣剧领军人物——陈俐 第三章 赣剧的其他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 赣剧之父——石凌鹤 第二节 杨桂仙 第三节 祝月仙 第四节 宗彩琴 第五节 卓福生 第六节 李忠诚 第七节 刘震海 第八节 武建伦 第九节 黄文锡 第十节 赣剧的女儿——涂玲慧 第四章 赣剧的改革及传承 第一节 赣剧传承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赣剧作为江西省本土最 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数 百年前赣鄱大地的先人留下 的“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的 声音。它是一种内涵丰富的 剧种,陆续吸收了多种声腔 ,其中包含了最古老的四大 声腔之一弋阳腔,对全国各 地许多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获得了“美秀娇 甜”的赞誉。2011年,赣剧 人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对 加强赣剧艺术研究与推广, 振兴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意义。 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 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赣剧传承人群体已经进入高 龄化与衰亡期的高峰,传承 人的生存境遇普遍令人担忧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 的技艺正在不断消失,许多 唱腔、绝技濒临消亡,再加 上他们自身有限的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及时间精力等原 因,、传承人主体所面临的 文化生态危机已表明了当下 赣剧传承人的弱势化属性, 抢救、整理和研究赣剧传承 人口述史料工作已迫在眉睫 。 本书第一章主要是对中 国的戏曲剧种及江西省的赣 剧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 阐述了赣剧的直接传承人如 潘凤霞等的人生阅历、学艺 经历、表演经验、家族传承 史、代表作品、演出状况、 剧目的收集等;第三章对赣 剧传承人周围的相关群体( 导演、编剧)如石凌鹤等其 他代表人物关于赣剧保护、 复苏、创作与改革等方面的 贡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第 四章从客体的角度,阐述了 受众及研究者对三位大师的 评价与缅怀,充实丰富阐释 其社会角色的全部内容;第 五章阐述了江西省在赣剧的 改革及传承中做出的方方面 面的努力,分析了赣剧与政 治、经济、民俗及教育等方 面的相互作用。 本书站在文化与历史的 总体高度,从主体与客体等 多个角度,选取亲身从事赣 剧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的代 表、当前技艺最全面和高超 的传承人、与上一辈的老艺 人有直接关系(师徒)的正宗 传人,全方位地、系统而深 入地对赣剧传承人的人生阅 历、学艺经历、表演经验、 家族传承史、传承派系、代 表作品、表演的相关禁忌、 习俗、剧本表演仪式、演出 的状况、剧目的收集与研究 、保护、复苏、创作与改革 、受众以及研究者及传承人 周围的相关群体(如导演、 编剧)等不同社会身份的群 体的口述资料进行了整理和 研究,综合性的多维考察与 描述传承人与赣剧之间互为 建构的历程及历史立场和个 人观点,探寻赣剧同社会、 民族、群体和个人等之间的 相互影响以及赣剧与政治、 经济、民俗及教育等方面的 相互作用。回答了人们所关 心的赣剧的传承问题,切实 地为赣剧的保护和传承、探 寻构建中国戏曲口述史研究 模式或戏曲传承人口述史体 系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 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 地思考有关中国戏曲文化遗 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 ,科学地进行中国戏曲的保 护工作,增强中国人的集体 认同感、文化自信和自觉, 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