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高庙遗址位于湘西沅水中游的洪江市安江盆地,先后经三次科学发掘。遗址的主体遗存为高庙下层遗存和高庙上层遗存,仅残存少量东周、明清时期遗存。 高庙下层遗存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特征鲜明,被命名为高庙文化。已清理的重要遗迹包括大型祭坛、房址、窖穴和墓葬等。出土遗物包括迄今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和各类人工制品。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神秘诡谲、精美繁缛的宗教艺术图案,无论其主题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均堪称中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高庙上层遗存包含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前者出土部落首领夫妻合葬墓、平民墓,以及大量房屋建筑基址等遗迹和丰富的动物遗存与人工制品,是高庙下层遗存的演变和延续,与洞庭湖区的同期遗存平行发展;后者主要为墓葬,其遗存特征表现为外来文化的介入。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洪江高庙第1册》 第一章 地理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地理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与地貌 三、水系 四、气候 五、土壤 六、现存野生动植物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遗址的发现、发掘与资料整理 第一节 高庙遗址的发现及其所处地貌 一、高庙遗址的发现 二、高庙遗址所处地貌 第二节 发掘经过 一、高庙遗址第一次发掘 二、高庙遗址第二次发掘 三、高庙遗址第三次发掘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一、资料整理 二、报告编写 第三章 地层堆积与文化遗存甄别 第一节 地层堆积 一、北区 二、南区 第二节 文化遗存甄别 一、高庙下层遗存 二、高庙上层遗存 三、东周时期遗存 四、明清时期遗存 第四章 高庙下层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房址 二、窖穴 三、灰坑 四、灶坑 五、小沟 六、祭祀遗迹 七、墓葬 第二节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白陶 四、骨、角、牙、蚌器 五、其他 第三节 高庙下层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一、分期依据 二、遗存的分期与分段 三、遗存的测年与讨论 …… 《洪江高庙第2册》 第五章 高庙上层遗存 第六章 东周时期遗存 第七章 明清时期遗存 第八章 相关问题讨论 《洪江高庙第3册》 附表 附录 Abstract 后记 《洪江高庙第4册》 图版目录 序言 洪江高庙遗址的发掘是 20世纪末至2l世纪初中国田 野考古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它是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与怀化市及其所属部分县 、市的文物工作者共同完成 的。此遗址先后经1991年 、2004年、2005年三次科 学发掘,揭露面积近1700 平方米,出土了以高庙文化 、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为 主体的丰富遗存,所处年代 跨越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其中2005年的发掘和发 现,被评为该年度中国十大 考古新发现之一。翌年,国 务院审定公布高庙遗址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遗址自第一次发掘 以来就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史 学界同人的高度关注。如张 忠培、严文明、石兴邦、李 学勤、牟永抗等先生均曾在 来湖南视察工作期间,拨冗 对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和装 饰精美的祭仪用陶器悉心考 察,他们的共同感觉是既惊 诧又疑惑。 高庙遗址的发掘和发现 之所以被学界瞩目,除了它 对构建湘西沅水流域新石器 时代文化发展谱系具有关键 性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该 遗址中新发现的高庙文化遗 存为我们展现了距今7800 ~6600中国史前文化前所 未见的绚丽画卷。该文化先 民的渔猎经济尤为发达,但 最迟在距今7400年左右已 种植水稻。遗存中所见我国 迄今所知年代最早(高庙文 化第一期)的白陶制品,证 实沅水中上游区域是我国白 陶的始源地。那些戳印在陶 器上的由各种图像题材所表 达的意境和大型祭祀场所, 足以使人们对中华远古人类 精神信仰、思想观念、艺术 造诣,以及对宇宙自然的认 知能力和创造发明肃然起敬 ,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华文明 起源要素与发源地的传统认 知重新进行思考。 众所周知,在以血亲为 纽带的远古时代,宗教所特 有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在氏族 和部落组织中发挥着极其重 要的功用。殷墟出土的甲骨 文曾记录了商王室凡事必卜 、凡神必祀的真实状况。可 是,那些受祀的神灵究竟产 生于何时,甲骨文尚无记述 。我们以往也仅是从部分先 秦文献所录神话传说中零星 地了解到那些神灵如何神通 广大,如何往来天地,无所 不达。而在文字尚未成熟的 史前社会,我们对这些问题 的了解显然要更困难得多。 唯一的途径是凭考古发掘出 土的、具象的实物遗存来证 明。但由于年代久远,那些 具象的实物遗存能保存下来 的却是寥寥无几。在以往发 掘的距今6000多年前的部 分史前遗址中虽偶见属于神 灵信仰的艺术神器(如濮阳 西水坡遗址蚌塑龙、虎、鹿 “三蹁”动物图像等),但我 们仍很难从中获得对这些问 题的明晰认知。尤其是在距 今约7000年以前的遗存中 ,甚少可与远古神话传说相 系的确凿证据。高庙遗址中 的高庙文化遗存,恰恰呈现 了中国远古人类对神灵具象 崇拜和虔诚祭祀的鲜活场景 。 高庙文化遗存中的大量 祭仪陈设陶器上所饰图像和 大型祭坛表明,对神灵的崇 拜和祭祀是高庙文化先民精 神生活的重要支柱。如太阳 被他们描述为有着硕大的头 、外展的双手(连体双头凤 鸟)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 神,甚或被载于飞翔的凤鸟 翅膀,也就是甲骨文所说的 帝(天帝);怪诞的獠牙兽 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 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 飞向天界。很明显,祭器上 戳印的凤鸟和獠牙兽图像已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物象 ,而是被赋予了具有超凡能 力的神灵,而与之相伍的高 山和流水也同样被赋予了神 性。祭坛中的祭祀坑既有大 量被火烧过的动物骨渣夹炭 末灰烬的堆积(个别坑中见 有人牲骨架),且又普遍地 用较纯净的黏土覆盖坑口, 显示出燎祭与瘗埋两种并行 的献祭形式。因此,从祭器 上具象的神灵图案和祭祀坑 堆积形态的释读,我们可以 确认,高庙文化先民曾盛行 对太阳(帝)、凤鸟、獠牙 兽(或长双翅,疑为飞龙) 、天、地(社)、山、水等 神祗的顶礼膜拜。他们构建 了我国年代最为古老的且被 后世所传承的神灵体系,由 此奠定了中国上古宗教信仰 体系的根基④,商代甲骨文 所录及后世所奉祀的众神祗 便是这个神系的延展。不独 如此,陶器上的系列图像还 表明,高庙文化先民创造性 地构建了与人间相对应的天 庭,发明了供神灵上下天庭 的神山(昆仑?)和建木天 梯。那些神灵与神山和建木 天梯图像所表达的意境,竟 然与数千年后见诸《山海经 》等史籍中的神话传说如此 契合,证明流传至战国、秦 汉时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确有 其历史渊薮,高庙文化先民 实乃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母本 的原创者。 通过对高庙文化陶器上 丰富的图像题材的整理,我 们惊讶地发现该文化先民在 距今近8000年的时候就已 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萌生了被后世称之为易理八 卦的哲学思想,并已运用( 立杆)观测太阳投影变化的 方法制作太阳历④。最直接 的证据是多幅太阳(神)或 神兽图像的外围都被圆形的 天体所环绕,且在象征太阳 神的八角星图像的里圈刻划 有四方的图形。若从更大范 围的史前遗存考察,我们发 现这种八角星图案的构图和 寓意与见诸辰溪松溪口遗址 和安乡汤家岗遗址白陶盘外 底(均为高庙文化晚期)⑨ ,以及含山凌家滩遗址玉版 、玉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