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 作者认为,印度的意义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腊世界: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 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门户开放的种姓 附录三 印度史纲 译名对照表 索引 导语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反之,尽管中国至今仍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 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