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技术扩散效应论/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文库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殷醒民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特有的产业链现象。全书分为11章,书中针对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演进及其应用特征、新技术因素与区域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技术分工体系、技术扩散效应的汽车工业实例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细致的阐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从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发展、中国区域工业化中的技术扩散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的中国区域经典事例、技术扩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价值、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次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群生产力布局等产业与区域政策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部分地代表了作者对工业发展思想的贡献。本书所涉及的产业发展理论和区域政策是当今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不仅对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研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

 第一节 技术扩散因素的提出

 第二节 工业化与增长: 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二、工业化率的区域组群

 第三节 制造业技术部门的更替

一、技术产业的迅速兴起

二、产品结构变动的说明

三、区域制造业截面数据的比较

 第四节 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扩散特征

一、技术引进与扩散的规律

二、技术重复引进的扩散效应

 第五节 一个简洁的结论

第二章 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演进及其应用特征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讨论

 第二节 国际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及其含义

 第三节 技术扩散因素的测定

一、研究与开发经费

二、国际专利数

三、全要素劳动生产率(TFP)

 第四节 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

一、进口还是出口贸易

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外部性

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扩散可能性

 第五节 国际技术扩散的地理效果

 第六节 技术扩散与本地技术能力的积累

 第七节 三个政策含义

第三章 新技术因素与区域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差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中的资本价值

 第三节 区域工业增长率的差异

一、区域长期结构性变化的特征

二、对GDP增长差异的经验解释

三、统计中的误差问题

四、区域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差异

 第四节 新技术因素与区域制造业主导部门的变迁

一、主导性制造业的技术化倾向

二、1990-2004年制造业增长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三、区域制造业增长因素的初步分解

四、进一步讨论

 第五节 新兴技术产业兴起的战略意义

第四章 对外贸易与技术扩散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技术扩散的涵义: 贸易角度的解释

 第三节 进口、技术扩散与出口的相关性

一、假设的提出

二、基本模型

三、检验与结果

 第四节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一、出口规模的扩大

二、出口结构调整

三、主要出口商品排序

四、若干启示

 第五节 结论

附录

第五章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经验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效应理论评述

一、技术进步模型的含义

二、对技术扩散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有关FDI技术扩散效应的研究

一、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途径研究

二、实证研究的理论进展

三、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

 第四节 FDI技术扩散效应的经验研究

一、FDI和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二、模型的构建

三、回归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第五节 高科技产业FDI的技术扩散效应

一、外资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强势地位

二、外资在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启示

 第六节 结论

第六章 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上海技术创新能力的一般观察

 第三节 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效应

一、技术产业的R & D支出

二、R & D占销售比例

三、R & D占利润比例

 第四节 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供应

 第五节 支持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体系

 第六节 一些初步结论

第七章 技术扩散效应的汽车工业实例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业的技术转移与扩散理论

一、国际技术扩散的次序: 产业的观点

二、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

三、“干中学”是实现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

四、小结

 第三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技术引进实例研究

一、汽车工业合资的基本背景

二、技术转移和国产化率政策

 第四节 技术扩散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全要素生产率模型

二、上海汽车工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五节 对汽车工业技术的能力分析

一、研究开发支出经费和支出强度的上升

二、人力资本的积累趋势

三、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技术分工体系

 第一节 城市群产业分工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兴起的积极意义

一、超常的工业化速度

二、16个城市的“区位商”比较

三、制造业带的扩大趋势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模式

 第四节 产业内部分工: 来自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证据

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二、工资政策的导向性

三、产业分工的动态调整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中的外资因素

一、外资分布的梯度性

二、区域比较优势与外资的产业流向

三、上海——形成中的外资研发基地

四、小结

 第六节 产业定位的投资策略

一、投资的重点

二、再论外资的产业分工战略

三、产业优势与产业定位

 第七节 简短的结论

第九章 技术扩散与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 区域生产力空间拓展的经验性解释

一、技术扩散效应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可能性

二、“东京模式”是否可行

 第二节 技术引进及其扩散效应: 外资企业实例研究

一、引进技术的来源结构

二、外商投资的技术政策差异

三、技术扩散的路径

四、提高技术劳动力的比重

五、外商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

 第三节 对外资企业地位变化的简要评述

一、外资在区域制造业中的分量

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差异性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

 第四节 深圳的再工业化与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一、深圳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二、如何转向高级生产要素为主的发展模式

三、快速增加高级生产要素的供应

四、建立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五、深圳的产业分工定位

 第五节 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的内部市场效应

一、技术扩散的空间距离

二、制造业带的运输成本——对克鲁格曼模型的评述

三、枝干式铁路系统的弊端与公路网络的崛起

四、区域需求的内部市场效应

 第六节 再论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第十章 次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生产力布局

 第一节 新的工业发展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 次级区域的工业化战略

一、为什么要讨论次级区域工业化战略

二、次级区域的增长记录

三、次级区域工业增长的差异性

四、区域制造业劳动力占人口比率的证据

五、对区域工业化战略的展望

 第三节 次级区域开放度与技术扩散效应

一、开放经济的技术扩散效应

二、外资来源结构的不同技术影响力

三、小结

 第四节 次级区域向新城市群转变的路径

一、次级区域城市化率测定的误差

二、次级区域工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三、次级区域的“工业强市”战略

四、运输方式、产业集聚与城市生产力空间的重构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一章 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潜力: 基于技术因素的评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贸易高增长的可能性

 第三节 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第四节 外国直接投资在出口增长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五节 技术导向和技术扩散的产业政策

 第六节 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 孰前孰后

第十二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各国发展经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性证据,技术是关键的增长变量。一个社会有效地把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的时期,一定是经济的高增长时期,不管这种技术是借助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依靠本身的技术开发所形成的巨大生产规模。如果要进一步分解技术因素,那么资本可能是生产系统中技术进步的主要媒介物。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它扩大了一国未来的生产能力并使它增长得更快。技术进步的分类有两种。哈罗德的技术进步使用了资本一产出比概念,在利润率不变时,如果技术变化率降低了资本一产出比,叫做资本节约型;如果是提高资本一产出比,就叫劳动节约型;如果使原有的资本一产出比不变,就叫中性型。希克斯的技术进步分类是采用了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概念,即在产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个要素必须替代另一个要素的比率。边际替代率由要素的边际产品的比率来表示。假定劳动与资本的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使劳动边际产品的提高在比例上高于资本边际产品的提高,这种技术进步就是资本节约型的;如果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产品的提高在比例上高于劳动边际产品的提高,就是劳动节约型的;如果它使边际产品的比率不变,就称为是中性的技术进步。

概括说来,技术进步表明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来生产同样的产出,或用同样的投人生产更多的产出。按照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同样的产出只需要使用较少的某一种或所有两种要素。在技术进步为中性的情况下,两种要素都可以减少。在非中性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可以是节约一种要素,技术进步就称为绝对劳动节约型的或资本节约型的。在实践中,难以弄清一国工业发展所采取的技术进步究竟属于希克斯技术进步的哪一种类型,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则是没有疑义的。进一步说,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术语,或称为索洛的“残差”,包括了那些对“总量”生产率的提高作出贡献的所有因素。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技术进步或技术因素的原意是更多被用来表示技术本身的变化,例如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操作方面的改进,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活动——研究与开发方面。

任何的技术进步是以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这一活动是需要增加资本投入的。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工作也是需要机器和实验设备的,而且技术进步越快,技术创新率越高,对资本投入量的需求就越大。没有资本投入,也就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因而,凡是技术进步显著的国家和区域,投入的资本量是很大的。与任何产业相比,制造业是最体现技术进步的产业,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创新和任何新技术产业的诞生始终落在制造业范围内,或至少是以制造业生产的新产品为基础形成新的产业,例如互联网的基础就是信息技术产品。正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制造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带动了许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发展中区域的工业化显著特征是现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全球制造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进步的详细记录。因此,技术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估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一方面,选择不同指标来准确判断经济发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另一方面,统计数据处理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很大的偏差,无论是统计数据本身的不够精确’还是统计分析的误差,都会直接影响经济研究的结果。首先,结构转变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份额的上升,以及农业所占份额的相应下降;其次,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其中主要的特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而劳动密集型部门则下降。因而评估区域工业增长特征及其工业发展战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统计和分析过程。

一、区域长期结构性变化的特征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工业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关于制造业份额增加的原因是有多种解释的,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份额增加主要来源于收入增加的效应(也就是恩格尔效应),这是由于发达国家较早的结构转变经历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期,一种观点则认为制造业份额增加来源于国内需求和贸易的变动,这在解释后起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变动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P72-74)

序言

用工业化理论和技术经济思想对中国多层次的区域制造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一直对技术的经济价值、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扩散效应和工业结构的深化如何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开展了以数据和资料可得条件下的实证研究。为此,我于2002年11-12月在美国硅谷调研技术发展如何推动美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在2003年1-2月期间赴法国专门考察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对于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工业化中的技术因素和突出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主角作用已被证明是合适和正确的工业发展战略。无论是回顾过去数年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还是扫视当前推崇的经济发展模式,“逆工业化”思想时时抬头,有些经济学家力图将“逆工业化”思想游说为政策。实际上,在一个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的国家里,无论怎样强调区域工业化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工业化与技术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如果区域工业化程度之间有差异的话,那就是技术水平的高低、或者是技术扩散的速度不同而已。

本书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在这一段时间内所思考的工业化思想,以及什么是区域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心和工业化战略推进的途径。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倾向中,真正关注制造业发展、技术在区域了工业化中的价值、技术在制造业结构动态升级中的角色、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选择产业和技术产业等领域的经济学家并不多。最近三年,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尤其是青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区域工业化中的一系列问题,从制造业升级、新地理经济学对中国区域工业发展的价值、国际技术的扩散效应、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面世,对区域工业化进程中技术扩散效应的研究会更加深人,提出的经验研究结论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指导未来20年的区域工业发展战略。本书的出版为理解技术因素在区域工业化中的实际价值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研究项目历时多年,书中的有些章节已经见诸报刊。本书的最终成稿则是2006年3月以后的事。除了我在今年7月中旬赴瑞士苏黎世大学短期讲学外,我在八个月的时间里集中精力修订本书,以尽可能更完整地表述新的工业发展思想,反映最近的研究成果。当然,有许多技术和工业发展思想的论述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理论的推演应当更加严密。这就有待于新的研究来补充和发挥。本书的出版为读者描给了技术扩散路径和理解这一问题的图像,并希望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人这个领域,也希望这本书能为各级地方政府制订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政策思路。

完成本书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许多同事和研究生在这一研究项目执行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本书部分内容是上海-罗阿(法国)合作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参加这一项目的人员包括朱永教授,我的研究生徐科珍、濮清璐和王佳园分别是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的合作研究者和初稿撰写人。作为出色的研究生,任瑶、车凌、陈昱和徐立新帮助我完成了部分数据的收集,周伟在本书出版前夕迅

我们在历时五年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4DJL024)、复旦大学经济学科“211”重点课题“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创新”、上海一罗阿(法国)合作基金(02SL005)、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十五”规划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项目等资金的资助。没有这些资金的支持,要完成这一开创性的研究项目是极其困难的,也不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实际考察和研究。我们对这些机构在资金上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罗翔及其同事对本书的错误作了更正,改进了本书的质量。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使我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敞和宁静的环境里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和修订。

殷醒民

2006年11月5日于复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