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中国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本书为其中一册《功夫》。
自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国功夫。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功夫一直与儒、释、道、中医等最传统的文化一脉相承。而它博大的包容性也更增加了其在人们心中的神秘。从少林武当到霍元甲黄飞鸿,从李小龙的截拳道到风靡亚洲的周星驰电影,时至今日,功夫的影响遍及全球。纷乱的江湖纷争是否确有其事?神乎其技的内功暗器到底有几分是真?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功夫梦,那你呢?
艰难前行的民国武术
历经了明清时期的繁荣,民国初期的武术发展落入低谷。面对新的战争需求,面对西方世界坚船利炮的冲击,在新的形式下,传统武术必须转型,找到新的方式才能存在下来。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总结出国民体质赢弱是造成外敌入侵的原因之一,所以便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选入学校正常的课程中。当时,各个学校开设武术课蔚然成风,不仅从各个武术社团中聘请武术教师,还从民间习武之人中直接聘选教师。
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织化,当时最有影响的有两个团体:一个是精武体育会,一个是中央国术馆。
精武体育会的前身是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霍元甲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善使家传“迷踪拳”,武术造诣炉火纯青。霍元甲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与英、日等国高手抗衡,为中国武术树立了威信,也使精武体操学校的事业繁荣发展。后来霍元甲病逝,精武体操学校日益衰败,在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人的资助下,精武体操学校改为“精武体操会”。1915年上海遭飓风,使精武体操会会址被毁,又在陈公哲、姚蟾伯等人资助下,搬到新会址,再次改名为“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精武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办会宗旨,其可贵的爱国精神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发展了很多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精武会积极参加抗日,引起了侵华日军的仇视,遭到日军的袭击与抢劫。直到抗战胜利后,精武会才得以在上海重建,只是影响不如从前。精武会的成立及其发展,很好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传播。精武会开展的如兵操、文化课程、音乐、足球、网球、标枪、溜冰等新式内容,也体现了近代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自觉融合,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中央国术馆是由张之江筹办的,张之江原是冯玉祥部下的军事将领,习过武术,后脱离军职而建立了国术研究院。1928年,“国术研究院”正式改名为“中央国术馆”,隶属国民政府,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国术馆采用“一会三处”(即理事会、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的建制,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主要进行武术教学活动。当时许多著名的武术人物如武当高振东、少林王子平等都担任过国术馆的教员。同时,国术馆还举行“全国国术考试”,仿照古代武举考试制度选拔武术人才,只是实际上,国术馆存在期间总共只举行过两次国术考试。国术馆设立的编审处出版了许多武术著作,如《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等。另外,国术馆于1929年创立了中国第一部武术专业杂志《国术旬刊》,发表了大量了武术研究论文,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中央国术馆还积极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没,国术馆成立之初便到日本考察,与日本柔道比试,大扬国威。1936年组织南洋旅行团,赴东南亚一带表演,掀起武术热潮。1936年国术馆组团参加柏林奥运会,大获成功,为国家争了光。
武术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强暴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虽然民国时期社会不稳定,有很多不利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武术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武术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艰难前行。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