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感(回归真我的18条心灵法则)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韦恩·W·戴尔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描述怎样生活在灵性之中,怎样倾听灵感的声音,完成内心召唤要求我们去做的任何事,揭示了灵感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时所具有的意义以及灵感通过各种方式对我们的行为所作出的回应。

本书通篇不断重复的一个主题是:获得“灵感”就是“生活在灵性之中”!

内容推荐

在我们的一生中,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祈求“灵感”相助,本书通篇不断重复的一个主题是:获得“灵感”就是“生活在灵性之中”。当我们处于灵性之中时,就有了灵感;我们之所以能得到灵感,是因为我们又回到了灵性世界:获得“灵感”就是要回归到本原之处,它是一个能量场,贯穿我全身,然后与我们结合,让我们收起“自我”身份。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描述怎样生活在灵性之中,怎样倾听灵感的声音,完成内心召唤要求我们去做的任何事,揭示了灵感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时所具有的意义以及灵感通过各种方式对我们的行为所作出的回应。在每章最后,作者都向我们提出了获得灵感的具体建议:

摆脱“全天候”守候你的自我;

进入“心想而成”的感应世界;

首先改变对自己的认识;

吸收他人的灵感并成为激励别人的源泉;

远离无法给人以灵感的寻常能量;

让本原呈现出它本来的模样;

收起“假我”,与本原共同创造;

灵感需要行动。

目录

第一部分 生活在灵性之中

 第一章 生活在灵性之中

 第二章 每个人出生后都是一个粒子

 第三章 摆脱“全天候”守候你的自我

 第四章 进入“心想事成”的感应世界

 第五章 如何获得心灵感应

第二部分 心灵感应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生活于灵性中的六大原则

 第七章 首先改变对自己的认识

 第八章 得到灵感并不难

 第九章 没有什么比恰逢其时的想法更强大

第三部分 灵感的施予与接收

 第十章 吸收他人的灵感

 第十一章 成为激励别人的源泉

 第十二章 远离无法给人以灵感的寻常能量

 第十三章 灵感需要行动

第四部分 和你的灵魂本源交流

 第十四章 让本源呈现出它本来的模样

 第十五章 收起“假我”,本本源共同创造

 第十六章 一切全在牢记

 第十七章 一切皆有可能

第五部分 从个人角度看灵感

 第十八章 接受灵感时我的生活会怎样

试读章节

在确定本书的题目时,我有意用了“召唤”这个词,用以表示灵感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时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宇宙中有个声音,它恳求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存在的目的,以及当前暂时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这个声音时而低语、时而呼喊、时而浅吟,它告诉我们,我们在尘世间的经历(即在时空中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自有意义。这种声音与灵感有关,而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灵感。

灵感通过各种方式(有时甚至是无法预料的方式)对我们的注意力作出回应。比如,我开始写这本书时,一直在两个题目即《灵感:最终的命运》和《灵感:最终的召唤》之间犹豫不决。有一天,我在海里游泳时,大脑始终左右为难,对两个题目都反复衡量之后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我用自动收费公用电话给为我提供图书出版服务的出版社——海伊书屋的CEO兼总经理里德,特蕾西打了个电话,想听听他对书名有何高见。等他回叫时,“呼叫”(calling)这个词出现在电话机的显示屏幕上。没有别的,就是它了。随后,这个词又开始断断续续地闪烁,就像有意引起我注意似的。

里德回电话时,我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他,我们都同意用《灵感:最终的召唤》作为这本新书的书名(译注:本书中文版书名考虑到读者对书名的理解。略有改动)。所有这些似乎都只是离奇的巧合,但我心知肚明。

大家会想到,“巧合”这个词的本义是指数学上的角度重合。当两个角通过这种方式叠在一起时,我们便说它们完美地重合在一起。不是无规则的重合,而是完美重合。于是,任何所谓的“巧合”都表示多种力量以尽善尽美的方式叠加在一起。譬如,当“召唤”这个词在我面前闪现时,我恰恰准备在“召唤”或“命运”二者之间选其一,这说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观察到某种重要事物的机会。你看,吸引我们注意的事物,其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它还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灵感事件。

我们都知道,人的内心深处有某种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通常我们称其为对人生大事的“本能反应”。我们身上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寻求“受感应的自我”,希望体验一统性。这种渴望是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感觉,它在耐心地要求我们认可它、实践它。我们可以将它描述成一种机械装置。这种装置坚定地在我们的“心屏”上放映出“命运”、“使命”或“决心”等词。让日常行为与这些内心情感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召唤是什么,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如果你将本书放在一旁,验证一下此时此刻的感受,我想,你会听到自己的身上有个部位在叫道:“是的,我希望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灵感!我想听懂自己的召唤!”

我向你保证:第一次读完本书之后,你将开始与“受灵性感应的自我”亲密接触。之所以对此如此肯定,是因为正是内心召唤要求我写出这些文字,并将其拿出来出版。你看,你也成了我最终召唤的一部分。

我认为“灵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处于灵性之中”。当处于灵性之中时,我们就有灵感……而得到了灵感,则是因为我们又回到了灵性世界,是因为我们完全唤醒了存于内心的灵魂。受到灵性感应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我们觉得与自身本源完全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完全是有意而为之:我们创新的汁液在涌动,从而为日常生活带来了特别充沛的活力。此时,我们既不评判别人,也不评判自己——我们对各种行为或态度都一视同仁、不为所动,而在处于未受感应的状态时,这些行为或态度却让我们沮丧。我们的心在吟唱,以示对每次呼吸的感激;我们宽容、喜悦,充满柔情。

处于灵性之中并不一定仅限于我们所做的工作或日常行为。我们可能在灵感进发的同时,仍然不敢肯定究竟该追求何种职业,或筹划何种活动。灵感不过是对我们内心灵魂的简单辨别。灵感指的是回归到万物起源之处,那里既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固定形状,那是一个能量场,我在以前的著作《意念的力量》中称其为“意念”。

然而在本书中,我通过描述怎样生活在灵性之中、怎样倾听灵感的声音(甚至包括在做与我们所称的“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时听见的声音),从而超越了对意念的内在力量的理解。这种状态和怀有强烈动机的状态截然不同,实际上,它几乎是动机的对立面。

动机与灵感的对比

重要的一点是,完成内心召唤要求我们去做的任何事,都是当前过程的一部分。亚瑟,米勒也许是美国最卓越的剧作家,此人就懂得这一点。在晚年接受某一次采访时,别人问他:“您在编一部新剧本吗?”米勒先生的回答大概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编新剧本,但可能在编。”从这种乐观的回答可以看出,米勒的作品源于灵感——也就是说,激励他创作的是“自我”之外的某种东西。

相比之下,具有强烈动机的人身上有一种“自我决心”,驱动着他克服困难、追求目标——可以说一往无前。如今,我们多数人受到的教诲都认为这是一种优良品质;事实上,当我们没有建树、没有展现出干劲和雄心时,别人就对我们说“加把劲”!演讲、图书、音频和视频资料里,处处都在宣扬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专心致志地将某种想法付诸行动,使其成为现实。就取得各个领域的成就而言,这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不过。我们此处探讨的是,到底是什么指引我们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带领我们去做该做的事……那就是我们的最终召唤。

如果说动机就是形成并保持某个想法,然后实施它,使其成为某个想要的结果,那么灵感则与此相反。当我们被灵感控制时,会有某种想法从看不见的灵性世界支配着我们。似乎从远方来了某种东西,在那里,我们任凭自己被一种比自我及自我产生的一切错觉更强大的力量所驱动,这种东西就是灵感。“处于灵性之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与看不见的客观存在相联,这种客观存在最终指引我们找到内心的召唤。我们往往可以辨别这些受到感应的时刻,它们似乎并无实际意义,但同时,它们却一直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

置灵感的强大吸引力于不顾,就会带来个人的不适。或者产生某种与自身脱离的感觉。出于各种原因,当我们觉得有个声音在召唤我们去创造、去表现、去参观某个陌生的地方、去见某个人、去表达自身情感、去助人或者去参与某项事业时,我们可能会反抗。灵感是一种要求我们坚持到底的声音,哪怕我们对目标或结果不敢肯定——它甚至会强烈主张我们进人某个未知的领域。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灵感是一种思想或想法,它把我们与某种能量再次联系起来,而我们在成为一个微观粒子之前,与这种能量是不可分割的。我称此为“屈从于命运、任凭自己聆听召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我们以及其他有自我倾向的自我需求,和那些使我们偏离灵感召唤的习惯区别开来。随着更深入地进入灵性世界,别人或我们自己的自我需求便失去了引导作用。我们屈从于某种无时不在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使我们进入这无比美妙的灵感状态。我们被自己的最终召唤所牵引,而这种召唤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目标。P3-6

序言

我喜欢灵感,而且相信,希望生活在灵性之中——这样的念头同样也会吸引你的兴趣。我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怀着这样一种重要的想法:将我对这一神奇概念的了解说给你听。

对我来说,写这样一本书是一种不寻常的体验。有几个月,我每天清晨在3点30分左右醒来,先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度过一段亲密而静谧的时间,然后便坐下来写作。这本书的每个字都是遵从内心感觉写成的。我把手放在桌子上。任各种想法从看不见的灵性世界穿过我的心,然后落到纸上。我的内心深深懂得:这些文字并不属于我——我只是这些想法借以表现自身的载体而已。我对这一过程深信不疑。只要我在写作时一直停留在“感应”状态,这种过程便屡试不爽。我也相信这些观点对你同样适用。

这本书是我在35年作家生涯中所写的和我本人最有关联性的作品。我决定从亲身经历中选取一些事例。也就是说,书中所选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本书其实是经过对事例精挑细选而后写成的。随着写作过程逐步深入,我发现。要想描述“灵感”这种内心深处才能感觉到的主题。必须尽可能真实可信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正如人们从别人的描写中无法真正感受到芒果到底什么味道一样。我当然也不能通过列举别人的案例。恰如其分地传递我对“灵感”的体验都有哪些了解。通过“用心”去写,我得以在各个章节尽量保持“灵感”本身的鲜活风味。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在本书封面放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不妨读读最后一章“当我受到感应时生活是什么样”。快要完成本书的写作时,我令人难以置信地巧遇造物主创造的最弱不禁风的生物之一——蝴蝶。我在最后一章描述了那次让人称奇的经历。当然,一起介绍的还有:如果将“灵感”赋予的洞察力付诸运用,你的生活会慢慢变成什么样。

我还清楚地注意到:我在本书通篇都在不断重复一个主题。我决定在编辑时不删去重复的内容,因为我将本书看成一种载体,通过它将你带到一个你真正懂得“感应”真实含义的地方。这个再三重复的主题是:生活在灵性之中吧!你曾经来自灵性世界,因此,要想受到神灵的感应,必须尽量恢复到来到人间时的模样。你必须这样生活,以便更忠实地追随他。

安东尼,德梅洛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导师和故事家。他是天主教牧师,住在印度。善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问题变成通俗易懂的教义。下面是一篇短篇故事,摘自《觉悟之心》。在这部作品中,德梅洛神父精辟地概括了我想向你传达的“生活在灵性之中”的内容:

信徒跪在那里,准备接受收徒仪武。老师在他耳边庄严地念着咒语,告诫他千万不要将咒语泄漏给任何人。

“如果我告诉别人,会怎么样呢?”信徒问。

老师说。“听到你咒语的任何人,都将从无知和苦难的束缚中解脱,但你自己将被逐出师门,受到痛苦的惩罚。”

信徒刚听完这些话,就猛地冲到市场,招呼一大帮人围着自己,然后将听到的庄严咒语说给所有人听。

弟子们随后纷纷将这一情景告诉老师,还强烈要求将这个违抗师命的家伙逐出寺院。

老师笑着说,“我什么都不必教他了。他的行动表明:他凭自己的本事就能成为老师。”

我相信。随着你全神贯注地去读这本书,这个故事的寓意将变得越来越清晰。灵性世界在强烈召唤你回归,这种召唤刚刚存在于你的生活中,否则的话,你就不会在此时此刻读这些文字了。我奉劝你留意这种召唤,当某种“受感应”的生活成为现实时,你将发现幸福和快乐在前面等着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