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
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本书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评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忆江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 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本书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内容推荐 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的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四十二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部评传,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是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目录 上 序 一、白杨坪曾家 二、京师居,大不易 三、曾剃头 四、衡阳建军 五、靖港之羞 六、东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七、赣江之厄 八、大转机 九、转战安徽 十、宿松群英 下 十一、祁门之困 十二、咸丰之死 十三、走向覆亡的天国 十四、儒帅风采 十五、天下无湘不成军 十六、朋僚幕友之间 十七、大功克成之际(上) 十八、大功克成之际(下) 十九、北上剿捻 二十、教案与洋务 二十一、风中残烛 附录:曾国藩家族世系简表 跋 试读章节 丙申(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再次名落孙山。可这一年他没有白过,京师人文荟萃,使他眼界大开,在学问上也开始脱出八股制艺的窠臼。“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然思蹑而从之。治古文辞自此始。”会试报罢,他由运河南下,途中去拜访了时任雎宁知县的同乡易作梅,“公久寓京师,窘甚,从易公贷百金”。之后经清江、扬州,自江宁(今南京)溯江而上,回转湖南。在金陵时,他在书肆见到一部《廿三史》,爱不释手,冲动之下,遂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豪阔之事,把借来的钱全用在了购书上,钱不足则以衣裘抵价。 两考不中,又借了那么一大笔钱买书,回到家中,曾国藩见到父亲与祖父,心里一定杌陧不安。不想“竹亭公问所自来,且喜且诫之日:‘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公闻而悚息。由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几一年。”“正是由于京师与居家的两年苦读,“泛览百家”,拓展了曾国藩的眼界与见识,他的学识方能超越八股,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为下一年的会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以一个初入社会的农家子,居然肯,也居然敢借百金购一套《廿三史》,绝对是个异数。而乃父肯代还其书债,足见竹亭公虽然只是个村塾先生,却绝非三家村的腐儒。在曾国藩记忆中,父亲教书育人,“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譬如,星冈公发怒时,“举家耸惧,府君(即曾麟书,府君为子女对父亲的尊称)则起敬起孝,屏气扶墙,跛躇徐进,愉色如初”。道光二十六年八月,星冈公中风偏瘫,不良于行,非但生活不能自理,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有所需求,只能以目光表情示之。大小便频数,一夜六七起乃至十余起,全靠儿孙们侍奉,其中竹亭公出力最多。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竹亭公侍奉汤药起居始终如一。星冈公一病三载,“府君未尝得一(日)安枕,愈久而弥敬。是时,府君年六十矣。”” 星冈公病倒后,曾麟书方得以主持家政,此后人们看到的,再不是那个在严父面前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儿子,而是个知书明理,外圆内方,不怒而威的家长。笔者观其家书,文字洗练,见识通达,内蕴方正之气。每每于儿子事业不顺,颓然彷徨之际,予以教诫鼓励,实在是曾国藩精神上的靠山与支柱。这里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曾国藩久宦京师,公事缠身,债台高筑,每每废然思返,流露出告假归家奉养老亲之意。竹亭公则每每嘱其以国事为重,不必挂念家事。“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而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升任礼部右侍郎,竹亭公得讯,于家书中谆谆嘱咐道:“官阶既高,接人宜谦,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寅,当尽协恭之谊。……若有人干以私情,宜拒绝之。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已耳。此嘱!” 随着曾国藩的仕途腾达,曾家门第亦发生巨变,由耕读为生的农户一变而为当地的士绅望族,求曾家办事的亲友也多了起来。曾国藩极不愿自家人借势武断乡曲,堕入劣绅一流,每每于家书中劝诫家人不可干预地方公事。竹亭公深明此意,五年不进城。道光三十年十月,朱孙诒调任湘乡知县,将征收粮赋之事委托给各乡绅士办理,以杜绝胥吏浮收滥取、侵渔中饱之弊。此举大得人心,竹亭公亦积极参与,但也仅限于公事。为了让曾国藩放心,在家信中,竹亭公一再言明自己出头只为县令是清官,兴利除弊,理应助一臂之力。而“于公事外,私事全不与闻,非公事断不来县”,“公事毕后,余仍杜门不出,课子孙,检点农事,守吾之拙而已。” 咸丰元年,曾国藩为儿子纪泽择配,聘同乡贺长龄之女为偶。两家即将正式订亲之际,曾国藩忽然致信家中,颇有退约悔婚之意。表面上的理由是,京城人家儿女定亲,最讲究嫡庶之分。欧阳夫人打探到贺家女儿是庶出,意欲别择。可由两家当时的运势来看,则曾国藩或有难于启齿的想法。贺长龄,字耦耕,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三年进士,累官至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后因处置云南回乱不力,被朝廷斥为庸懦,降职,道光二十七年托病还乡,后又因回乱之事被追论撤职,且于一年前病故。与这样一个家世没落了的人家联姻,仕途光明的曾国藩难免会心存瞻顾。 可竹亭公目光如炬,一眼便看出儿子言不由衷,所谓儿媳嫌贺家女儿庶出云云,“此尔饰非之词也”。之后便规以大义:“予为之定一淑女,岂可以庶出为嫌乎?昔卫青无外家,其母更不能上比于庶。卫青为名将,良家淑女,岂不肯与为婿乎?”鲫又举胡林翼娶陶澍庶出之女为例,无非告诫儿子,英雄不论出身,为人行事,不可以势利决定取舍。之后戒其毋听妇人之言,“尔宜以此告知尔妇尔子。夫者,扶人伦也。冢妇宜听尔教训,明大义,勿入纤巧一流。至父为子纲,纪泽尤当细细告知,勿长骄矜之气习。”再凛然责之以诚信:“我家世泽本好,尔宜谨慎守之。况尔前信内,念及耦耕先生,始与结姻,人人咸知。今又以庶出不对其女,更有何人来对?贺氏固难为情,即尔此心何以对耦耕先生于地下?尔寄信于予,要对此女为媳,予又为之细察,始择期订盟。今忽不对,尔又何以对予于堂上?”由这件事情,可看出竹亭公待人诚信,不趋慕势利的品格。 咸丰二年底,曾国藩奔母丧归乡,本打算在家守制。当时太平军横扫湘鄂,形势严峻,朝廷下了要他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敦守理学的他,决意坚辞不就,并已写好了辞谢的奏折与致巡抚的信件,正待发出。适逢好友郭嵩焘连夜赶到,劝他出山应命,曾国藩执意不可。“(嵩焘)乃以力保桑梓之谊言之太翁(即曾麟书),召语文正公(即国藩),以嵩焘之言为正。即时收回所具疏,定计赴省。”可见,在曾国藩墨经从戎这件事上,竹亭公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 曾国藩出山后,65岁的竹亭公自撰一联,以明心志: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看似优游豁达,其实儿子带兵出征,竹亭公不能不担着一份心,对曾国藩的行军作战时有建议。这些书信没有流传下来,可从曾国藩的家书中,还是可以略窥端倪。如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对竹亭公提出军营吃饭宜早,扎营宜坚,用兵不可分散,对敌宜讲求阵法,严查形迹可疑之人等数条建议,一一做了回复。其中起早,深沟坚垒,严查间谍等项,也确实成为日后湘军作战的准则。 成丰四年三月,曾国藩与太平军初次交手,兵败靖港,愤而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竹亭公接到儿子事先寄回的遗嘱,“寓书长沙,饬公有云:吾儿此出以杀贼报国,非直为桑梓也。兵事时有利钝,出湖南境而战死,是皆死所(意谓:死在哪里都是死得其所);若死于湖南,吾不尔哭也。闻者肃然起敬。”竹亭公之胸怀凛然,实大有过人之处。 又如咸丰六年三月,湘军大将罗泽南在武昌伤重阵亡,两湖震动。竹亭公得知曾国藩在江西的孤危处境,迅即派其弟曾国华北上武昌,一为吊唁罗泽南,一为恳求胡林翼速派兵救援江西,给与儿子很大的助力。 竹亭公所说的“半读半耕”的家风,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士绅阶层的生活方式:子弟外出做官,父老谨守田园。为官者为国宣劳,年事渐高或仕途失意之际,告老或托病还乡,又送下一代子孙赴考出仕,一代代循环往复,传承了上千年。进,可以干禄;退,可以自养。这种植根于乡土,以耕读持家的方式,其实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的现实缩影。 P8-11 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读书界出现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曾国藩热”,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坊间有关他的各类书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造反有理的革命年代,曾国藩被视为反动派,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不可能出版他的传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泛政治化的流风遗韵尚在,斯时出版的曾氏传记,仍以阶级斗争史观裁判历史人物,其内容与结论可想而知。之后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华,书商们借曾氏大名炒作文化快餐,肆意涂抹,塞进了不少望风捕影的私货,就更是等而下之的垃圾了。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在近代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怎样看待他同太平天国的那场殊死战争,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何在?十几年来,没有一部详实、真切的曾氏传记来告诉我们这一切。所以编辑约稿时,笔者略费踌躇,便选定为曾国藩写一部评传。 笔者撰述此书的宗旨,第一是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第一手史料说话,用同时代的、可信的公私文献说话。当然,史料中包含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历史人物无法完全复原,能够近似地复现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就很不错了。为此,书稿不吝大量引证史料,虽不敢说无一字无来历,但力求言出有据,是做到了的。 古代撰史者,提倡德学才识四者的统一,其中史德,也就是著述人的居心,尤为重要。作者对自己所表述的历史人物应该抱有“同情”,心存恕道,时不时地做一下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若处在传主当时的情势下,会当如何?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说是评传,譬如《史记》每篇传记之后的“太史公日”,《汉书》每篇之后的“赞日”,都是评传之一种。后来官修史书,也难脱其窠臼,一部二十五史,直至清史稿,都带有评传性质。而且史家都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之人,行文走笔之际,感情不可能不灌注于笔端,读太史公、班孟坚的书,沉郁而又饱含激情的文字下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读者,古人甚至有以《汉书》佐酒者,历史由是展示着自己的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如此,历史并非客观、真实二词所能包揽,历史的撰述,亦应饱蘸激情的笔墨,给读者以感动。当然,激情中仍应保持足够的理性判断,不溢美,不隐恶,不以成败论英雄,太史公树立的这个传统,应为良史之标准,史家之圭臬。 写曾国藩些什么,当然是这个人。就时代情势而论,曾国藩的处境类同于孔夫子,孔夫子生当“礼崩乐坏”的衰世,他四处奔走,呼吁君主们克己复礼,维护礼制与传统价值。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四处碰壁,皇皇如丧家之犬,其志可钦,其情可悯,其不遇可悲。他只能通过课读,向弟子们传授他的理念,虽赍志以终,但数百年后,其学说被定于一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可谓大成功者。曾国藩亦遭逢大乱,以一介书生出任艰巨,艰难竭蹶,力撑危局,最终敉平大乱,再造中兴。在事功上,他比孔夫子幸运,在文化理念上,他也无愧于孔夫子的传人,是位真正的儒者。生当衰世,他以陶铸人才、转移风气为己任,坚执理念,躬亲实践,最终实现自我,成就为一代伟人。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杰,他们厕身官场,虽也不能不过科举这道门槛,可他们的学问、思想、理念,皆得自对儒家经典的刻苦研读,故其为官,皆抱有社稷苍生的大关怀。他们一代代传承给后人的,是文天祥诗中所阐扬的那种沛乎于天地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生生不息,涵养着中华文化存亡续绝之生机。笔者在阅读与撰述曾国藩的过程中,每每能感受到这股正气的激荡,心胸如洗之际,俗念褪色,境界提升。 儒家学说能为历代精英所崇奉,主导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必有其过人之处,其中必有超越时代、种族、文化的普适性价值。余英时先生称之为道,李幼蒸先生则定义其为“仁学”。近些年来,学界关于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的讨论很热,纷纷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谋出路。最近刘军宁等又提出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它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在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笔者在叙述曾国藩的思想时,也曾涉及到普世价值的问题,如恕道,故亦愿就此发表一点看法。 人类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保守主义的,如赛西尔所言,人之心灵具有天然的守旧倾向,依赖经验,厌恶变化,这源于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怀疑,因为未知事物意味着不确定性,从而具有风险。故所有改良社会的理想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的。譬如孔夫子动辄颂扬三代,亟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等等,而其《论语》中的思想则全然不同于三代。又如宪政主义者所津津乐道的大宪章,“不过是系统地表述和肯定了这个王国的古代法律和习惯罢了”,但却由此开启了后世宪政的先河。所以,先不忙高扬什么自由主义,而要为保守主义正名,保守主义珍视传统与经过验证的基本价值,崇尚有道德的生活,主张渐进改良,是有效防止激进主义把社会引向灾难的制动器。也先别奢谈什么文艺复兴,出什么大师,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站到了前贤的肩膀上,才看得更远。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当之无愧的先驱,可也是他最先提出整理国故,为什么?若漠视国故,直接借助西方的思想资源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以来的历史已然证明,非邯郸学步,即淮橘成枳。文化废墟上复兴不了文艺,也出不了大师,因为缺失自身的思想资源。帝王们为了统治而利用儒学,但彼儒学非此儒学,与学者无关。所以要紧的不是纠缠于意识形态,而是读通我们自己古典大师们的原著,把为非普世价值颠倒了的是非恢复过来,如孔孟,如二程,如朱子,如理学。儒学能造就出一大批曾国藩式的志士仁人,表明了古典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自我修复功能。研究,读通原著,揭示出其中的普适性价值,立足本土,方可为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打好基础。既是普适的,就是普世的,也就是相通的,无所谓移植,无所谓扎根。 这部评传,就是读原著,读第一手史料的成果,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有更多的历史人物有待研究,有待于公正的对待,泛政治化的阴霾散去,历史恢复其本来面目,人们才会有健全的心智与正常的思维,坦然面对世界,面对过去与未来。 是为序。 刘忆江 丁亥正月于北京 后记 自跑北图等处搜集资料起,一易寒暑,书稿终于顺利杀青。说顺利,在于文献足征。这里特别要提到两部大书,一是大陆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提供了传主的全部文献;一是台湾沈云龙教授主编的三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煌煌三千巨帙,近代,尤其是曾国藩同时代人物之文献,几乎网罗无遗,而且是影印本,错讹甚少,这就为著者考求传主事迹提供了大量可作旁证的史料。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无疑是水之源、木之本,是近代史研究之基础,尽管整理出版者的工作默默无闻,但嘉惠学林,功在学术,吾辈感激之情,不能不于此三致意焉。 这部评传仍本着实事求是,以第一手史料说话的态度,执守太史公不溢美、不隐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良史传统,以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传主的真实面貌。惟当时大量公私文献中,于造反者(如太平军、捻军等)均称之为贼、寇、匪、逆等,反映了官方对反体制异己分子的仇视;反之,太平天国文献中亦将官方称之为妖,双方势不两立,乃当时之实际情况。本书既以第一手史料说话,大量引征原始文献,相信于此等称谓,读者自能分辨,毋庸笔者赘言也。 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27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42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 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由固步自封而被迫转型,百余年来饱受欺侮,丢失了大片领土,也丢失了尊严与自信,但破坏最大者,乃是我们民族赖以维系的文化。文化,与其所传承的价值体系、所积累的思想资源,乃一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国家之盛衰、王朝之兴灭,都不足以毁灭一个民族,唯独文化之破坏与缺失,会使社会一盘散沙,沦入精神荒漠,致使民族之复兴与崛起,成为不可能。在撰述本书的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者,乃于滔滔衰世之中,儒学仍能造就出一大批曾国藩式的、有着传统理想人格的好官,成为社会之中流砥柱,进而振颓起衰,转移风气,再造中兴。充分反映了作为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体系的儒学,所具有的陶铸人格,启迪与修复社会良知的力量。 百余年来社会的激荡变革,几将传统文化破坏殆尽,其精华遭人漠视甚至亵渎,其糟粕则大行其道。在现代化与国家复兴的道路上,靠什么凝聚、整合民族精神?去哪里寻求支撑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笔者当然不主张回到孔夫子、曾国藩时代,可新时代在呼唤新的思想伟人,更需要曾国藩那样的躬亲实践者。笔者寓希望于悲观的原因是,历史与文化是割不断的,孔夫子以来的古圣先贤(自然也包括曾国藩)留下的思想资源,经扬弃后必会是新文化不可或缺的要件。这一过程势必很艰难,也许很漫长,但最终将如春雨润物,沛然而莫之能御,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生命,引领我们的后人步入历史的坦途。 克罗齐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面镜子,今人读历史,为的是鉴往知来,思考自己的社会、人生与未来。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志士仁人,亦如一面面镜子,使今人无所遁形。曾国藩坚执理念,知行合一,躬亲实践,或许正是这个时代中国人所最为缺失的品质。试想,名公巨卿们若都能效法文正公,心忧天下,行己有耻,洁身自好,且管束好下属与家人子女;则转移风气,陶铸人才,造福百姓,社会还愁不安定、不和谐吗。人之一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如吾等芸芸众生,自不免时时沉浮于与命运及嗜欲的搏战之中,意志坚定者会有所成就,薄弱者则随波逐流,化于凡庸,甚或堕为下流。人是要修身的,也是要自省的,这是个痛苦的心路历程,读懂了曾国藩的人,内心会生发善念,想做好人,也会不安于凡庸,努力把握自己。这种敦迫人们审视自己,面对良知的内在力量,百世以下,犹能促人奋起,于世道人心大有裨益。或许这才是文正公为人敬慕,与世同辉的真正原因吧。 刘忆江 丙戌十月于北京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