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亢霖著的《一本书读懂台湾史》一个海岛额过去现在与未来,描绘海峡两岸间的生息奋斗,是历史也是情怀,是故事更有寄托,企望比在岛屿更广的地方,比四百年更久的时间里,有更多的灵魂被抚慰、安妥。内容跨度其实超过了四百年,从史前传说时代直到今天,都在讲述之列。四百年主要是指明代起,有确凿中外史料为开端,也基本上跟汉人大规模移民垦殖的时间大致重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本书读懂台湾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亢霖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亢霖著的《一本书读懂台湾史》一个海岛额过去现在与未来,描绘海峡两岸间的生息奋斗,是历史也是情怀,是故事更有寄托,企望比在岛屿更广的地方,比四百年更久的时间里,有更多的灵魂被抚慰、安妥。内容跨度其实超过了四百年,从史前传说时代直到今天,都在讲述之列。四百年主要是指明代起,有确凿中外史料为开端,也基本上跟汉人大规模移民垦殖的时间大致重合。 内容推荐 《一本书读懂台湾史》是一部由资深驻台记者亢霖写出的历史随笔集,所有的随笔联合起来,是一部完整的台湾史。全书分为五部分,基本按年代划分,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和事,体现出不同时代台湾的风貌、命运、价值取向。 一本书读懂台湾史,读懂一个海岛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历史也是情怀,是故事更有寄托。企望在比岛屿更广的地方,比眼前更久的时间里,有更多的灵魂被抚慰、安妥。 目录 楔子:愿景与过往 第一部 在水一方 矮黑人和高白人 孙权、东吴和东吴大学 郑和错过台湾 不在加勒比的海盗 德川家康的杜鹃,沈有容的仕途 宝岛南北战争 大肚王国“大肚难容” 郑芝龙的为寇、为商、为官之道 “红毛”打不过“国姓爷” 韦小宝的师父和情敌 打打谈谈 英帝国与“东宁王国”的招商蜜月期 “第一怪”遇上“海霹雳” 外婆不知道的澎湖湾 施琅当了十三年“宅男” 沈光文不是沈从文 第二部 爱拼才会赢 不让带老婆的后果 开拓者吴沙和圣人吴凤 一位真实的好汉 蔡牵可以用来吓小孩 老乡抱团,谁怕谁 鸦片战争台湾没败 郭德刚是个传教士 戴潮春的小天国 日本人碰上带刺的牡丹 沈葆桢“开山抚番”怎么抚 孤拔别想拔走台湾 升格为省不容易 刘铭传应该早走一年 清末的台湾首富 传奇画家林朝英 第三部 伤心太平洋 碎裂在甲午 李鸿章的延宕与张之洞的斡旋 台湾民主国不是“台独” 宝岛抗日战争 台湾近代史的标本家族 结局或开始 日本人的“卖台湾”和“保留台湾” 铁搭档,从台湾到东北 日本人在岛上玩“招安” 警察与糖的故事 孙中山抵达台湾 流氓帅唱戏不流氓 以“神佛皇帝”的名义 一个人的完整连接 死刑迷恋者:佐久间左马太 不把“同化”当童话 为台湾开出诊断书 日据时代的“建党伟业” 《赛德克· 巴莱》讲的是什么 由“纵贯线”贯通历史 投票开始的日子 “皇民化”的盘算和结果 妈祖在炸弹纷纷的日子 第四部 此岸彼岸 从头说起:棋局、棋子、人心 面向祖国的疯狂 “五子登科”与“五天五地” 悲情城市 陈仪的前世今生 解放战争与台湾 国民党逃往台湾 国民党改造 三个“张学良第二” 永不磨灭的奋斗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 冷战与台湾 跨越海峡的白色幽灵 “山姆大叔”的大腿 《自由中国》的悲歌 台北出现“义和团”了吗 金门的炮弹 杂志连成历史 以文化的名义 中美建交及在岛内的影响 第五部 似水流年 开启蒋经国时代 “党外”狂飙突进 民进党仓促成军 解冻年代 “无间道”之谜 野百合也有春天 直选风云 台湾钱怎样“淹脚目” 早早IT,后来才不“挨踢” 台湾只有过一个省长 大地震中的大政治 “换党做”的意外与必然 台湾“核去核从” 失焦的比照 结语:不止一种读法 后记:寄放灵魂的岛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名器,在千年的沉浮故事里都是重点。 大学这名字古已有之,不过在台湾,在大陆,近代意义的大学出现在“西风东渐’’之后。1900年,美国基督教会监理会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1952年院校大调整后,“东吴大学”这校名被舍弃,几经变迁,继承者是如今的苏州大学。 但花开两枝,故事在对岸继续。1949年后,迁居台湾的东吴大学校友积极筹办复校,1969年在台北恢复大学建制。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赢得选举,夺回执政权。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接受委派,校长不当了,当上马英九任内的首位“行政院长”。一年多后,他为一场台风引发的“八八水灾”负责辞职下台,没再回校园,而是重拾早年的笔名“上官鼎”,写起了武侠小说。 东吴大学的名号在大陆找不到了,根还在。想当初尽管是教会学校,却因为“东吴为历来钟毓之地,地杰则人灵,可造必多”,命名为东吴大学。“东吴”两字是千年闪耀的金字招牌,将这招牌擦到最亮的,是孙权和他的周郎、鲁肃、黄盖等群雄。 但孙权同台湾的关联不必拐弯抹角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一所大学,公元229年,孙权在建康(今南京)称帝,随即决定“远规夷洲,以定大事”。如果像许多证据表明那样,夷洲就是台湾,孙权就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主动经营台湾的君主。 决策遇到争议,火烧连营逼死刘备的陆逊将军劝谏说,夷洲“水土气毒”。孙权仍然派卫温、诸葛直率兵一万东渡,果然“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一年后只能“得夷洲数千人而还”。卫温、诸葛直为失败的冒险负责,因“违诏无功”被下狱处死。这是中央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 这次行动还有更出彩的附加值,就是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了解了夷洲。每个时代都有沈莹这样的有心人。 在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夷洲这个地方,“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当地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用鹿角为矛以战斗”,这便是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的最早记述。在这些文字里,千年前的岛上土著生活独特,又有着所有原始居民类似的特点。 台湾的重要性在近代节节上升,这次远行也被节节拔高,孙权甚至被称为“心系海洋的蓝色君王”,好像所谓海洋文明、蓝色文明远在三国时代就进入过一个君王的内心,世界历史可以被改写了。 其实孙权哪会想那么多。三国时代太惨烈了,每个政权都必须既守土,又扩疆。像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一样,临海的东吴必然将目光投向海岛。 孙权之后还有一个“心系海洋的蓝色君王”,同样大名鼎鼎,更加毁誉参半。隋炀帝杨广最后成了亡国之君,此前他的理想也是当个“四夷宾服”的圣主,边陲海岛也在视野之内。从那时起直到宋元时代的七百多年里,古文献里屡屡出现“流求国”,这个称谓之下应该包括后来的台湾和琉球(冲绳)。 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派出羽骑尉朱宽,目的是“人海求异俗”,在艰难的航行之后终于抵达流求,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还”。次年,朱宽再次奉命前往流求,招抚归附,流求不从,朱宽取其衣甲而还。公元610年,隋炀帝又派出了虎贲中郎将陈稜,经过澎湖抵达流求。这时,岛上少数民族有一位首领叫欢斯.渴刺兜,对隋军令其投降的要求,他的回答是“不”。激战的结果不出意外,隋军得胜,“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P5-P6 序言 每逢元宵节,台湾北部的平溪要“放天灯”,“放天灯”的原理跟热气球相似,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面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灯送上夜空。天灯用白色宣纸糊制,据说外形像一顶诸葛亮的帽子,所以又称为“孔明灯”。 真正的诸葛亮戴什么样的帽子,谁知道?台湾人和大陆人熟悉的,是戏里的孔明。正史和戏说都是传统,台湾人接续的,是远超四百年的中华传统。在夜色里,一盏盏“天灯”扶摇直上,愈去愈远,化作天上的繁星。星空渺远深邃,神秘难测,像模糊又璀璨的过去,像未卜又热切的未来。 那是看不清的,那是美丽的,那是感动,那是情。 天灯放得越远越高,运气就越好。曾经,台湾人相信天灯怕鞭炮,炮声越响,天灯会惊,会怕,越升越高,越飘越远。如今炮不放了,天灯继续上升,遍洒满天的惊艳,留下满地的惊叹。 这是如此有魔力的情,如此有张力的惊。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马英九团队推出一支电视广告,是夜空里缤纷的天灯,是天灯下面期盼的面孔、泪光。要抓住台湾人的心,得提出愿景,得唤醒过往。 哪止是天灯,像许多民俗一样,太多的事情、心思驻留其中。早期从大陆移居到台湾的先民们,环境艰险,时常面对盗匪的威胁,放天灯是互报平安的讯号。到了日据时期,放天灯成为一种躲避日军搜捕的方法。不管这些是历史,还只是传说,其中埋藏着台湾的怕和爱,台湾的惊和情。 在比四百年久远得多的时间里,在比一个海岛宽广得多的空间里,台湾让“发现者”惊诧,让耕耘者惊讶、震惊,台湾曾陷入惊怖,台湾还曾一次次创造出举世的惊艳。台湾是热情的,台湾是纯情的,台湾人也曾陷入深深的悲情,台湾人也曾在苦情中挣扎。台湾人重情,如今最需要的,是彼此的了解、理解、尊重、关怀,是两岸同胞间的深情,是世界的温情。 这些是故事,发生、缠绕着宝岛过往的人和事,是纸上的记载,风中的传说。这些是地理,是比岛屿更广阔的大地,比大地更广阔的海洋,比海洋更深广的人心。 但是,要从哪里开始呢? 后记 2004年我第一次抵达台湾,四、五月份的光景,却是每天让我这个北方人汗流浃背的天气。比空气更燥热的是社会氛围,5月20日这一天,胜选连任的陈水扁在凯达格兰大道举行就职典礼,就在不远处的孙中山纪念馆,因“三一九”枪击案而拒不接受选举结果的泛蓝阵营举办抗争活动。跟当时关心两岸局势的所有人一样,这种“唱对台”的戏剧性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还有一些更普通的事情,在脑海里的痕迹却毫不逊色。比如在地铁、商场的所有滚梯上,人们齐刷刷站立在右侧,留出左侧,供着急的人步行上下。比如排队的习惯,在我这个大陆人看去到了呆板的地板,不光上车排队,连进出电梯没几个人也排得整整齐齐。比如岛内偏远地方一些看上去朴实木讷,也没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会说日语。比如开出租的司机告诉我他开车之外还经营一个工厂。比如住所附近一家小吃店,山东籍老板娘屡屡多送我一个小菜。一次我去买电池,柜台后女店员笑眯眯地问我:“你口音蛮浓的诶,不是台湾人,香港的吧。” 那时,大陆人在宝岛上还不算很常见,台湾人区分不出北方口音,常把跟他们说着不一样味道“国语”的人判定为来自香港。到了2015年,计程车司机一张嘴,就是“北京来的吧,北京现在好厉害呀,台北要赶不上喽”,这句话不是冲我说,是对初到台湾一道乘车的朋友,因为我已经能伪装台湾腔了。 在十多年时间里,在一次次的抵达与离开里,我接触着,我体验着,我注目着,我凝思着。我在台大附近的咖啡馆跟人坐饮畅谈,我在台北西门町街市上独自流连,我到诚品书店里翻捡和阅读,我在垦丁的海里游泳,到花莲的山上漫步。我有了最爱吃的台湾美食,我还有了彼此投机和信赖的台湾朋友。我和朋友一起去北京前门的台湾街游逛,我和朋友一起去搬到台北的北京地坛庙会一饱眼福和口福。这些年两岸的交流交往像我跟朋友们一样,更多了,更深了,这些年也总有一些让人忧虑的、复杂的事情。局势几经变化,几度轮回。然而,每到年末。在现场、在电视里、甚至在网络上在微信上,看到台北101大厦的烟花秀,看到那璀璨的夜空,看到人们的笑脸,听到欢声雷动的倒计时,总会一次次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读台湾的历史,早于2004年,在这之后更有兴趣,因为想搞清楚真相,不仅是大事的真相,还有贯穿在宝岛点滴小事中的真相,我想知道,台湾是怎么成了今天这样的,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过去为今天留下了哪些痕迹。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台湾仍在变。我似乎搞清了一些事实,却又有了更多的疑问,如今宝岛近在眼前,我已经熟悉她了,却又更觉得她是个谜了。 然而,在读和写中,我看到了惊艳,我收获了感动,我有了向更多人打开一个世界的企望。 《一本书读懂台湾史》的原型是在《南方都市报》和《中国经营报》上连载的专栏,在此感谢两家报纸,感谢侯虹斌、马连鹏、王来雨、于东辉等编辑老师。 这本书写历史,建立在阅读上,参考书和参考文献多不胜数。因为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我自己也很不喜欢书里到处是注释,因此在引用一些资料内容时没有——在页下直接注明,而是在书后将主要参考书统一列出,向古往今来的著作者们致谢,感谢教诲和滋养。 这本书在涉及具体年份时,都直接采用公元纪年,而舍弃了朝代的年号纪年,只有一些特定的年份或有背景说明意义时,比如“崇祯元年”、“康熙元年”时,会两者并举。 在酝酿、写作、成型的过程里,这本书一天天安妥着我的灵魂,也许该把这种感恩放在心里。现在说出来,是想得到有限的共鸣。 很想把这本书献给某些人,但自觉太粗陋、不足了,怕辱没了人家。也许有一天,能写出更好的来。 感谢本书的编辑。 感谢台湾。 书评(媒体评论) 要抓住台湾人的心,不仅要提得出愿景,还能唤得醒过往。可惜,我们对这一衣带水的宝岛仍然知之过少,所能攫取的片断信息,往往都来自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这本书的出现,适时地正本清源,打破了这种谵妄。 ——作家、《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侯虹斌 一部用散文笔触写就的“台湾情史”,这部触摸台湾前世今生的温情读物,像一把带有体温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当今台湾诸多的陌生空间和困惑地带,让我对台湾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又理性的体悟。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任何一部有关台湾的书,能像这部书一样,一边告诉我台湾的来龙去脉,一边又传递着一种非常有分寸的情感——不煽情却让人动情,不冰冷却让人冷静。 ——出版人、读蜜传媒总编辑金马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