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
分类
作者 李希凡//李萌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希凡、李萌著的《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凝聚了著名红学家李希风先生治“红学”数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其中也包括对《红楼梦》的整体评价。其所体现的学术观点具有鲜明的一贯性,既是在文本研究基础上的深入探索,同时也彰显着“红学”立足文本传统的回归。

本书全面、系统剖析《红楼梦》中人物,不虚美不隐恶,诚良史之直笔。全书立论精当,引据博洽,文辞雅驯,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是当下古典文学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的重要成果。著名工笔画家谭凤嬛女士精心绘制红楼人物彩图30幅,精美无比,宜于欣赏与品味。

内容推荐

李希凡、李萌著的《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是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的扛鼎之作,主要对《红楼梦》中复杂而众多的个性形象,如贾母、贾政、王夫人、薛姨妈、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妙玉、晴雯、紫鹃等六十余人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可谓百年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著名工笔画家谭凤嬛女士为红楼人物所绘插画,更是让本书熠熠生辉。

目录

围绕着“老祖宗” ——贾母论

“钟鸣鼎食之家”的末世君子——贾政论

“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略论贾府诸爷们儿的末世形象

信佛的“大善人”——王夫人论

“你倒也三从四德”——论邢夫人

老太君座上“清客”——论薛姨妈

“都是些阴微鄙贱的见识”——论赵姨娘

“行为偏僻性乖张”——贾宝玉论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论

“可叹停机德”——薛宝钗论

“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论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贾探春论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史湘云论

“三春争及初春景”——论贾元春

“懦小姐”与“孤介士”——贾迎春与贾惜春性格略说

“金玉之质,终遭泥陷”——论妙玉

“如冰水好空相妒”——论李纨

丢了魂儿的秦可卿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论

“平生遭际实堪伤”——论香菱

“一辈子不嫁男人……乐得干净呢”——论鸳鸯

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中行走——论平儿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花袭人论

“一片真心为姑娘”——论紫鹃

丫头群中的二“情烈”——论金钏儿自尽与司棋被逐

“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大观园丫头群掠影

梨香院的“离魂”——十二小优伶的悲剧命运与龄官、芳官、藕官的悲剧性格

尤氏姐妹的悲剧人生

“品味”刘姥姥

说“呆霸王”薛蟠

“那都是办大事的管家娘子们”——论荣国府“另类”女性的众生相

两个快嘴的小厮——漫话茗烟和兴儿的个性化的创造

释焦大醉骂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殚精竭虑忠君继祖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作者进一步揭示了这个贵族之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经济上的窘境:“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在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情节里,则有着更为明确的警示:“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所以,“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并预言被贾府上下视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第十三回)

荣宁贵族到贾敬、贾赦、贾政是第三代的“文”字辈,他们的子侄是第四代“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等,他们的孙子辈是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贾兰、贾蔷等。荣宁两府各有“长子”世袭继位:宁为贾敬;荣为贾政的哥哥贾赦。应当说,政治腐朽、生活奢靡、贪赃枉法和道德败坏,是荣宁贵族所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所共有的,而《红楼梦》所“演说”的主要是荣国府:

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第二回)

在冷子兴的演说中,对荣府继位人、长门长户的贾赦未做评价,一笔带过。演说的重点则是“次子贾政”,不只“祖父最疼”,皇上额外赐官,且家出“异事”:先是大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前一奇,并非真奇,不过暗寓生在大年初一的人必然大富大贵;这后一奇,衔玉而诞,确是真奇,即曹雪芹独具匠心所塑造的与众不同的小说男主人公贾宝玉。书中明示,荣宁二公的亡灵曾托付警幻仙子:“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第五回)这显然是说,荣宁二府无别人可以继业,祖宗的亡灵只把继业的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这就无怪乎贾政“这府”会成为荣宁贵族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了。

贾政是荣国公“最疼”的小孙子,亦为母亲史老太君所钟爱,不仅与其同宅生活,还让这小儿子和夫人经管荣府的家业。贾政自幼酷爱读书,虽未得科举出身,却做着皇上赐的小官,这可能是他终身的遗憾。尽管他很在意“仕途经济”,且身为贵妃之父,却一生官运不济,从主事升至员外郎后,虽也派过几年外任,却未再升迁过。“员外郎”为从五品,还不如他侄子贾琏捐来19“同知”,那还是正五品。不过,这位从五品的小官,在朝廷的势力却未可小视。他妹夫林如海向他推荐曾被参革的贾雨村,他“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第三回)。这手眼通天的本事,决非从五品员外郎之位所能谋得,看来,还得靠荣府老公爷的余荫、余威与亲友的帮衬才能成事。

在宁荣二府为官袭职的老爷中间,贾政称得上最正统、正派的君子,书中形容他“谦恭厚道”、“大有祖风”,“非膏梁轻薄仕宦之徒”。贾政与他那伤风败俗、胡作非为的亲哥哥和“一心想作神仙”、沉迷于烧丹炼汞的堂兄相比,确实显得“端正方直”。他代表着荣宁二公传统的家族精神,兢业效忠,诗礼传家。这开国元勋的荣宁贾府曾显赫于国朝,祠堂抱厦还悬有先皇御笔的九龙金匾——“星辉辅弼”,两边对联是“勋业有光昭目月,功名无间及子孙”;五间正殿悬有闹龙填青匾——“慎终追远”,旁边有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在金陵四大贵族的俗谚口碑中,贾府是居于首位的权贵,被形容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然而,“登高必跌重”,一代王朝变幻莫测的政局,已使这贵族之家中最理智、清醒的男人贾政充满了危机感。即使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似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欢欣和轻松。当时正值他庆寿家宴之际,皇帝突然的陛见,使得全家人心惊肉跳——“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贾母等合家人心中皆惶惶不定”。(第四十六回)

在元妃省亲时,贾政等在帘外问安,那番陈词很是耐人寻味: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责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贾政对皇恩浩荡的感激涕零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在“肝脑涂地”的感恩声中,内心却深藏着“伴君如伴虎”的恐惧。元春隔帘所表达的痛切:“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女儿的真情告白使他深为震撼。身为皇贵妃,却心怀骨肉各方的哀伤,且冲动地把内心的苦楚讲与家人知,怎能不使贾政深感忧虑呢?于是,他在“启”中就越发强调效忠皇上——“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并嘱告元春一定要“业业兢兢,谨慎恭肃以侍上”。那贾元春似也听出了父亲的不安和警示,马上转而叮嘱父亲“只以国事为重”。天然亲情的沉痛,便在这“古今未有的旷恩”中隐去了。父女俩隔帘相望的简短对话,似也隐示着未来的“异兆悲音”。

P20-22

序言

鲁迅曾经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花边文学·看书琐记》)

这“眼光”“种种”,足以概括“红学”研究的百年“奇景”。

我们深知,《红楼梦》的感人肺腑,魅力无垠,在每个读者心中都装着一部令自己感动的《红楼梦》。《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早已凝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情结”,深深植根于你我的心灵之中。

鲁迅又曾说过:“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这本《红楼梦》人物论,虽然只是写出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了我们的感动和爱憎,但终极目的还是试图解读这部伟大杰作的真、善、美。我们期待,能像朋友那样与您作一次研读《红楼梦》的交流,而这种研读和交流,将是敞开心扉的,求真务实的,也是趣味盎然和渐进久远的。

——作者题记

后记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本是20世纪末就开始酝酿的题目,最早曾是想写一本“艺境探微”的笔记,写了几篇,终于为种种外因,难以为继。又由于老伙伴打上门来,仓促出版了一本题名《红楼梦艺术世界》,实际上那样几个题目,怎能概括《红楼梦》深邃精妙、魅力无垠的艺术世界!此后,红学乱象丛生,文本研究,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我又困于《中华艺术通史》国家课题之中,总觉得就此结束对《红楼梦》的发言,未免亏欠了曹雪芹。本世纪初,禽流感猛袭京城,糖尿病人是易感染的高危人群,女儿们劝我们去顺义马坡躲一段时间。马坡花园,是20世纪末农民自盖出售的商品房——一座座高大结实的六层楼,四居室的一套房。那里宽敞明亮,空气清新,我很喜欢。在那么清静的环境里总得做点事……

我是不会用电脑的,小女儿蓝给我买了一台,我学了很久,终于连程序也记不住,就原样搁在桌上成为摆设了。不过,电脑还是给我带来一位合作者——大女儿萌。

李萌,如果今天她生活在我身边,她也已是63岁了。“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15岁参军入伍,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四年,复员后,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中科院夜大电脑专业毕业,在大气所任电脑工程师。我只知道,她喜欢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苏联文学。我因为长期做报刊编辑工作,又忙于业余写作,很少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或者也可以说,萌儿的学习,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她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可以解析表哥给她出的中学数学课题,受到表哥的称赞。可以说她自幼就聪明好强,学习用不着家长过问。可她性格很倔,和她妈妈经常发生矛盾,虽挨打也不屈服。

我因为学不会电脑,对这个现代化写作工具的便利和优越性,也没有亲身感受。20世纪90年代,两场出乎意料的“笔墨官司”打上门来,我气得昏了头,很快写了回应文章,就让李萌先用电脑打印出来,我再看一遍就送出。李萌拿去,我催了她三次,她才拿来打印稿,我一看原来她做了修改。那说理的周全,文笔的锐利,远胜我原稿。粗心的爸爸这才发现女儿的“文才”,很后悔在她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关心过她。

既然感受到写作有了电脑的便利,未免在写作中经常要劳动萌儿了。《中华艺术通史》结稿,我大大松了一口气,很自然地想到《红楼梦艺术世界》的缺憾。想来想去,终于觉得自己的艺术造诣,实在难以再深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即使是“艺境探微”,也难以为继,干脆放弃了写那些臆想中的题目。根据多年熟读《红楼梦》形象资料的积累,自以为写本平实的人物论,却还能多方面阐释艺术典型论的真理,彰显曹雪芹杰出的艺术天才,或许还能说出一点独到的看法。于是,我拟定现在书中规模的人物命题,分为四组,开始按顺序写下去。在已动笔写《王夫人论》时,红学会决定在扬州召开第三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一切都是其庸兄操办。其庸兄谆嘱筹备这样一次国际会议,很不容易,一定得写篇文章支持。我觉得,已写出的几篇,不足以为人物论开路,一定得写出《林黛玉论》,才能塞责。

本来初稿都由萌儿电脑打印,我写出初稿交她时,她笑着对我说:“爸,这《人物论》我不能白效力,我得是合作者了。”我听了虽感意外,却又以为在情理之中,因为两次文字上的“打架”,亏得她的认真和尽力。但我还是问了一句:“你熟悉《红楼梦》么?”她立刻不服气地说:“你以为,就你会背葬花词哪?”她立刻朗声背诵了《葬花词》全文,一字不错。我当然很高兴,立刻“批准”了她的合作设想。从《林黛玉论》开始,《人物论》就有了两位作者,只是李萌虽用电脑改写,却进行得比我的初稿还慢。这二稿打印出来后,我一看,除两三处把黛玉性格中有些小心眼也当作她聪慧可爱的个性特征来颂扬外,整体的性格分析的路数,还是能延续我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观点,以至有所发扬和深化,给我这初稿生色不少。其庸兄在检查扬州会议论文时,曾表扬说:“这次会议有希凡和启祥这两篇,也就算过得去了。” 总之,《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虽然是我一篇篇写出,却是萌儿用电脑一篇篇改过、完善,父女合作,父女署名,女儿是有大功的。但是,父女两人,在该书2006年面世后,再看书稿,却都有遗憾,认为有些篇章还是有“粗略”的缺陷。譬如《史湘云论》,明显没有把她的开朗直率飒爽英姿所谓古代“阳光”女孩的性格、形象写透写足。其他主要人物如李纨、妙玉也写得过于简单。萌儿最感缺憾的是,我们当时没能把曹雪芹用笔不逊于十二钗的两个人物晴雯和袭人作为成功的典型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论述都比较粗略甚至浅薄,特别是袭人,对她的复杂的感情世界,甚至显露出有意的忽略……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对于这一人类文明财富的美誉,恰如其书,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人学中的人学。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者,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抽象的人性,但我们也认为,社会生活中各阶级人群的思想行为、感情世界纷繁交织,又不能以人物形象性格作简单的阶级划分,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伟大的曹雪芹,却能在一个贵族之家里,写出众多的复杂的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丰富的人性,曹雪芹虽然没有文学典型论的“指导”,但《红楼梦》的创作,却为文学典型论创建了真实的范例——供人研究解析的范例。

我虽对《红楼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精神世界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却觉得做一番努力,写本人物论,阐发曹雪芹的艺术才能,却是必须的。因为《红楼梦》是小说,是写人的文学杰作。在曹雪芹的笔下,这荣、宁贵族的群体,虽然是由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群所组成,但曹雪芹却能将生存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人群概括出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典型性格,即使这贵族之家的几十个主子之外的仆妇、丫鬟、小子的群体,也都各有其不同的性格风貌。甚至偶然在人群中出现或插嘴的小丫头子,作家也能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她的与众不同,而且在小说故事情节中,曹雪芹是运用他所掌握的中国特有的一切艺术形式、艺术手段,特别是语言艺术,概括、创造出它们的个性化的典型形象。

总之,我想,能根据自己熟读《红楼梦》的感受和认识,写出一点独到的见解来。从初稿来看,萌儿对《红楼梦》并不生疏,我向她介绍了黑格尔、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鲁迅、毛主席关于典型的论述,告诉她,我信奉的是这些观点,改写或补充我的文稿,不能掺杂现代文坛的那些胡说八道,也包括抽象人性论的鼓吹。

其实,用不着我的“警告”,她本就是鲁迅和毛泽东的热诚的崇拜者,她拿走了我的第一版《鲁迅全集》,并不是书架上的摆设,我后来知道她真是爱读鲁迅。

我们就是这样一篇一篇写出了这本人物论的初稿,我一篇篇用笔写出,萌儿用电脑一篇篇打印出来,但她不是简单地打印,而是一边打印,一边修改并增加她自己的看法和分析,每篇拿来让我定稿时,虽有时也出现违拗我观点之处,但每篇也总有使我耳目一新之处。尽管有些篇章,对个别人物有偏爱,如晴雯,也不过是语言形容有些夸张,很容易改正,而整体来讲,她对曹雪芹用含蓄的笔墨挖掘出的那些少女个性化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认知,却比我细腻,以至有独到之处。这时,我才发现,三姊妹中最聪明的老大,不只是争强好胜,确实有点生不逢时,她本该学文,却因父亲“文革”中的经历,选择了她不喜欢的专业。不过正因为这种偶然,这本《红楼梦》人物论,才成了真正父女合作的纪念品。

遗憾的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该书的第一版,毕竟赶得急了些,因为那年正值我八十岁的所谓庆九不庆十,《中华艺术通史》将面世,或许萌儿第一次要出书,向出版社交出了电子版后,一直问我,你生日前能出书么?我没介意,她直说给你祝寿,双喜临门呵!其实,我本想,把几个主要人物的篇章,都发表一下,听听反应,但文章都很长,除《红楼梦学刊》和少数高校学报外,很难有发表园地,而且萌儿交出的是所谓“电子”版,出版社很快送来校样,我写了一个题记,一个后记,二校过后就付印了。这本书,多数文章没有发表过,出版社给这本书还附了个小广告,说它是李希凡的封笔之作。从印数上看,似是还受读者欢迎。

大约2011年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一位女编辑向我约稿,谈起了《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这本书,她很感兴趣。我送了一本给她,并告诉她,我们打算修订。不久,这位同志(不是《往事回眸》责任编辑梁惠同志)寄来了出版合同,萌儿很兴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

这时我忽然也忙起来,《中华艺术通史》出版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提出了出版《简编》本的任务,还上了国际出版工程名册。而此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梁惠女士约我写一本自传性的回忆录。关于《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一书的修订,萌儿的合作已见功力,我对她先去修订,很放心。我嘱咐她:只要不离开基本观点,你就大胆地去发挥、充实、深化,我最后再看。

要补充说一句的是,在此以前,萌儿患有乳腺癌,动过手术。听人说,中国对这病最有办法,治愈率很高。我看她手术后,一段时间里,情况很好,本已脱发,又长出了满头黑发,全家都很高兴。后来才知道,手术半年后,就又扩散,她停止了化疗,人一天天瘦下去,但却并未停止对《红楼梦人物论》的修订,只是进展很慢。我对她说,我们尽力了就行了。她没说什么,仍然慢慢地在做。大概有半年多,她终于把修订稿交给了我。我很吃惊,虽然她不熟悉脂评,也并未读过清代人对《红楼梦》人物形象性格的评论,但这二次改样有的篇章等于重写,如《史湘云论》、《花袭人论》,我还发现她补充的笔墨,特别善于从人物语言和行动的细节里发掘人物性格的个性特征以至心灵美质。书稿三十三篇,涉及《红楼梦》人物六十多位,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虽由我初稿定调,但深入艺术境界,准确发掘和突出人物的个陛风采,却是李萌对这本书的贡献。

俱往矣!令人心痛的是,当我发现女儿才能的时候,她已快五十岁了,我现在才觉察到她对这本书的修订之所以那样竭尽心力,是因为她已预感到来日无多,她把这本唯一能留下才智的事情尽力做好,既帮助了父亲,也留下了纪念。

萌儿走了,走得很痛苦,但粗心的父亲,却是在最近才知道这一噩耗。其实早在2012年她母亲去世后三个月,她也随之离去。只是我的孩子们,都担心我年纪老迈,经不起连失两位亲人的打击,这三四年间,我一直不知孩子们的隐瞒,不时地向他们询问萌儿的病情。小女儿蓝有二三次寒暑假期间从美国休假回来,都说去了医院探问,谁知她们都说的是假情报,有时我向外孙女慧可询问,孩子只是哭,我还以为她是因为妈妈受病痛折磨,才那样伤心,便不敢再多问。我哪知女儿早已不在。在老伴儿葬礼上,我和萌儿互相搀扶着,她已是勉强站到最后……

萌儿走了。听说原先那位编辑也早已离职,这本《红楼梦人物论》没有按原计划出版。现在,承蒙东方出版中心愿意再出《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修订版,这使我在伤感之中,在萌儿离去四年后,才确知她早已不在人间的遗憾!终于有了一个纪念她的补偿。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工笔画家谭凤嬛女士专为本书创作了《红楼梦》有关情节的人物画,使本书的论述,有了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比照。

李希凡

丁酉年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