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50年的人生确实充满着无数的传奇色彩。
他性格机敏,头脑清楚,27岁即官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赢得乾隆皇帝的绝对宠信,成为大清王朝的实权人物。
他智慧超群,却刻苦勤勉;他不仅工于权术,精通满汉蒙藏多种文字,仍努力培养诗词书法功夫;他对金钱、地位贪得无厌,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珍惜感情的丈夫、父亲。他有经营家的远大眼光、政治家的阴谋、谋略家的狡诈、大商人的精明。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弱点。他虽兢兢业业地学习史书,却没有接受儒家的繁文缛节,正是凭借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内外,达到所向披靡的地步。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权字和一个财富的梦想,至于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标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言、立行、立德”这一套说教,在权力场上都是赤裸裸的骗人假话!
本书将依据档案记录、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相对轻松的语言,尽量揭示出和珅的“庐山真面目”……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也是因贪腐被杀的职位最高的官员。历史上的和珅,性格机敏,头脑清楚,27岁即官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成为大清王朝权倾朝野的皇帝。他对金钱、地位贪得无厌,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珍惜感情的好丈夫、奸父亲。他有经营家的远大眼光、政治家的敏锐嗅觉,谋略家的狡诈、大商人的精明。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弱点。正是凭借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内外,达到所向披靡的地步。
1.出身贵族子弟
历史上的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
说起抬旗,就得从关外说起。清人入关前虽有八旗旗主共理国政一说,似乎都很平等,其实不然。早在皇太极时期,由于四大贝勒皇太极独尊地位的确立,“天子自将”的镶黄、正白、正黄三旗,自然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满洲八旗的领导核心。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別,造成了满族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別,入关后,上三旗负责守卫皇城,旗下人可以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军。下五旗除一部分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而统治者为了破除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的隔阂,也积极鼓励下五旗人为皇帝建功立业,特别建立了“抬旗”制度,即“满洲下五旗,抬人上三旗者,谓之抬旗”。一般说来,恩准“抬旗。的人,许其本支子孙一同抬旗,而同胞兄弟仍隶属于原有旗分。皇太后,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以后,抬旗的方式多样化,上三旗的汉军可以抬入同一旗下的满洲旗,成为皇上给予的一种荣誉。
据史料记载,和珅一家原属于东北地区长白山英额地方钮祜禄氏。英额系指英鰐(额)峪地方。此地盛产一种小果名“英聘秋。”在清代是一种进贡品。英额地方即在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此地有一条小河名英额河,从这里流向西南兴京(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界),最后注入浑河。当时此地是一个小小的军事、交通要塞,设有柳条边门,称“英额门”。
根据《满洲氏族姓氏通谱》等史书的记载,以及清史专家冯佐哲先生的仔细研究,和珅出生在清朝中叶满洲封建坊洽阶级由的一个中上层武官家庭,和珅的直系先祖名叫赖卢浑(噶哈察鸾的亲侄子),属于正红旗人,曾任都督。
赖卢浑生倭琛、阿尔吉禅、雅尔吉、达珠瑚四人,其中倭琛因军功获赐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称号、骑都尉、云骑尉世职,官至杭州副都统;阿尔吉禅,原任郎中,兼佐领;雅尔吉、达珠瑚俱任护军校。
阿尔吉禅这一代生锡礼浑、纳鼐、常绶、图尔泰、爱唐阿、拉汉泰、察哈达、郎深泰、尼雅哈纳等多人。其中锡礼浑原任护军校,纳鼐原任山西布政使,常绶原任给事中,图尔泰、爱唐阿俱原任御史,兼佐领,拉汉泰原任郎中,察哈达原任笔帖式,郎深泰原任佐领,尼雅哈纳由闲散从征北京、山东,并在进攻河间府时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
尼雅哈纳生鄂锡礼、蒙鄂绰等人。死后,轻车都尉世职由其子鄂锡礼袭,遇恩诏加为二等轻车都尉,鄂锡礼死后,轻车都尉世职由其弟蒙鄂绰袭。蒙鄂绰死后。由其子武勒袭职。武勒卒,由堂弟长生袭职。长生卒,其子阿哈硕色袭职,兼佐领。
阿哈硕色从征准噶尔,在和通呼尔哈脑尔地方击贼阵亡,世职由其叔伊兰泰袭职时削去恩诏所加之职,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历任护军统领兼佐领。伊兰泰死后,世职由其兄、尼雅哈纳巴图鲁之四世孙常保袭职,后追叙阿哈硕色亡军功,赠一等云骑尉。此即和珅的父亲。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把已知和珅家族成员列表如下:
第一代:噶哈察鸾
第二代:赖卢浑
第三代:倭琛、阿尔吉禅、雅尔吉、达珠瑚
第四代:锡礼浑、纳鼐、常绶、图尔泰、爱唐阿、拉汉泰、察哈达、郎深泰、尼雅哈纳
第五代:鄂锡礼、蒙鄂绰
第六代:伊兰泰、武勒——长生 第七代:常保(尼雅哈纳四世孙)、阿哈硕色
第八代:善宝(和珅)、和琳
和珅家族世代获有军功,特别是其高祖尼雅哈纳凭藉军功,为后代挣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和珅的父亲常保袭职后,学曾任福建副都统。此时因追叙阿哈硕色军功,又赠给他家一等云骑尉世职。
和珅就生长在这样一家庭背景里,出身并不低微,而且因为拥有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和珅应该算是一个贵族世家子弟,这也是他后来能顺利进入国家核心机构的一个必要条件。关于这一点,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叙述中提到。
而有关和珅出生的时间,史料也没有明确记载,但据他在《嘉乐堂诗集》中有一首于己酉年(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作的《和彦翁母舅致贺四旬初度元韵》的诗,可以断定那一年和珅是40岁,进而推算出他是在乾隆十五年(即农历庚午年,1750年)出生的,按十二生肖说应属马。而且依据朝鲜史料中保存的和珅自尽前所赋诗曰:“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说明他被赐死的嘉庆四年即1799年,正好50岁。P2-7
和珅是清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贪官,也是因“贪鄙成性,怙势营私,僭妄专擅”被杀的最高职位的官员,他的被诛杀号称清代第一惩贪大案,民间素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清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和珅能够一度集政治、军事、财政、文化、外交等国家权力、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于一身,无疑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自嘉庆初年和珅被赐令自尽后,有关和珅问题的轶闻趣事,便随着大众兴趣的日渐强烈而不断演绎着。 前些年,一些严肃的历史学者曾对和坤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梳理,也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近年来,随着《宰相刘罗锅》、《清官刘罗锅》、《风流才子纪晓岚》以及《铜牙铁齿纪晓岚》等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和珅的形象频频出现在荧屏上,引起广大观众更浓厚的兴趣。可惜的是,伴随着近年来大众文化需求的迅猛发展,一些大众文人为迎合这股潮流,炮制了大量戏说性质的影视作品和传奇故事,使得和珅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黑自不明,很有必要作一清理。
笔者认为,和珅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清中期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现实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当时的政治现实决定了,即使没有“和珅”的出现,也必然有类似于和珅的人或事的出现。现仅就个人所知,对和珅现象与清前期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略作探讨,就正于学界朋友。
……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清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和珅能够一度集政治、军事、财政、文化、外交等国家权力、富可敌国的超级财富于一身,确实是一个奇迹。但也可以说是时代所造就皇权极端专制体制下,皇帝倦勤,急需政务代理人,而和珅恰恰具备相关条件,最终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实际执行者,享有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甚至财富。而这恰恰触犯了封建专制政治最大禁忌——皇权不可侵犯,自然也逃不过前代权臣们的最终宿命。
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他的一生,和珅50年的人生也确实充满着无数的传奇色彩。
他性格机敏,头脑清楚,27岁即官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赢得乾隆皇帝的绝对宠信,成为大清王朝的实权人物。
他智慧超群,却刻苦勤勉;他不仅工于权术,精通满汉蒙藏多种文字,仍努力培养诗词书法功夫;他对金钱、地位贪得无厌,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珍惜感情的丈夫、父亲。他有经营家的远大眼光、政治家的阴谋、谋略家的狡诈、大商人的精明。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弱点。他虽兢兢业业地学习史书,却没有接受儒家的繁文缛节,正是凭借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内外,达到所向披靡的地步。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权字和一个财富的梦想,至于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标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言、立行、立德”这一套说教,在权力场上都是赤裸裸的骗人假话!
本书将依据档案记录、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相对轻松的语言,尽量揭示出和珅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