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之前,中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从分散化的体系走向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的曲折历程。1979年之后,中国经济逐步市场化,中国金融业面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紧迫问题,金融体制改革开始酝酿。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入世等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2004年中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建行,2005年交行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中行香港联交所上市……作者以多年采访、报道的积累与观察,运用翔实的材料,不回避矛盾与争议,撰写了这部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史。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能否真正获得成功?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能否换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新生?对于愿意了解这段改革历程的读者来说,确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佳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曲折突进地经历了改革,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现代的商业银行这场金融体制改革的硬仗终于打了几场攻坚战。“外汇储备注资合理合法”?国有银行被“贱卖”?质疑声从未停止过,改革的实践却在努力前行。本书以全景记录的方式回顾了中国金融体制在过去三十年中的改革历程,其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2003年以来的商业银行改革,翔实、客观地向读者展示了一次输不起的实践,一条布满荆棘的改革之路。
我们去年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确定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彻底改革我们的金融系统。就是说,中央银行强化监管,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这个目标也要在本世纪末实现。亚洲金融危机不会影响中国金融改革预定的进程,也不会影响中国金融保险事业的对外开放政策。——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1997年7月2日,当中国还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喜悦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从中国的近邻泰国开始爆发,很快就席卷整个东南亚和东亚,这就是亚洲金融危机。面对危机,中国并非隔岸观火,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令中国羸弱的金融体系和巨大的金融风险举世皆知。众多境外机构认为,中国将会是亚洲金融危机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下一个。
面对金融体系的危局,1997年11月17—19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这是中国金融系统第一次最高级别的会议。会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问题。1998年3月,新当选的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的新闻发布会上向海内外庄严宣告,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要在三年内基本到位。
正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中央政府对四大银行进行了第一轮救助:2700亿元注资和从四大银行剥离1.3万亿元不良资产等重大举措,令四大银行免于倒闭的命运。此外,通过信贷管理改革、精简机构、贷款分类改革、加强监管等方式,四大银行的危机在逐步缓解。
但是这些举措并不涉及体制上的变革,只能治标而不治本。随着中国在2001年底入世,中国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成为境外媒体报道的大标题。如何在入世过渡期内进行四大银行的改革,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举世关注的事情。
多米诺骨牌的下一个
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擦肩而过,却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度,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泰铢大幅贬值,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此后几个月内,亚洲的货币与金融市场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链式反应。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被国内外企业与投资者大量抛售,纷纷大贬。新加坡元、韩元与台币也连带贬值。到10月下旬,冲击波传到香港,港币面临空前的贬值压力。
进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首先是印尼债务问题引发东南亚金融市场出现新一轮动荡;接下来日元对美元汇率急剧大幅度下跌,人民币承受巨大贬值压力;8月,国际炒家狙击香港,亚洲经济回稳受到严重威胁,港府宣布入市;同时,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债务负担加重,企业不堪重负;银行坏账增加,金融业陷于困境;银行面临挤提压力,商品市场出现抢购现象;投资者信心下降,资本大量外流;政局不稳定,政府面临信任危机。
由于当时中国没有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从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逃过一劫。但是1998年到2001年,中国经济处于通货紧缩阶段,经济增速下滑,金融风险开始集中暴露,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这些饱受危机之苦的邻国和自身的困难,中国也在反思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危机在中国重演。专家指出,就金融体系而言,爆发危机的国家存在以下问题: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未能巩固其脆弱的金融基础。泰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金融监管不力,贷款过多地投入股市、房地产,泡沫经济严重,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不断加快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步伐的同时,忽视了加强金融监管,放松了外债管理,造成巨大的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没有处理好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大而不死”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错误而有害的观点,也是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种误区,结果造成大企业不以效益为主,陷入泥沼。
正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巨大风险开始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在1998年4月指出,具体而言,亚洲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货币或汇率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外债危机。而这两大病症都可追溯于这些国家早已潜伏的银行危机。突发而激烈的汇市崩溃与短期外债的支付困难终于让世人看到了“藏在衣柜里的骷髅”,把遮掩了多年的银行问题暴露无遗。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确使许多银行的平衡表恶化了许多,使银行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但是,如果这些国家原本有健全的国内银行体系的话,那么这场金融危机或许本来就可以避免,至少这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打击将会小得多。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监督局副局长的王君认为,发生银行危机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警示: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健康的信贷文化,非规范信贷行为盛行;除个别国家和地区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普遍缺乏审慎的银行会计制度和呆帐准备金制度;金融监管的水平和监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与能力低下。
在胡祖六看来,中国的银行部门存在亚洲邻国银行部门所具有的弊端与问题。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政府任意地命令和干预银行,把大量信贷投入效益低下甚至连年亏损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最保守的估计也达到了20%以上。而且银行资本金与贷款损失准备提取都严重不足,为弥补贷款损失与资本缺口,有可能需要12000亿元以上的资金,从而给国家财政(其实最终是纳税百姓)造成了巨额负担。薄弱的银行体系潜伏了金融不稳定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
P25-27
回首过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我们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因此,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这个特殊时点,作者对以往改革历程做的这番回顾与总结,相信能为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入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参考。
——谢平 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对于改革的成效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背水一战》为人们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理解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智慧及其利弊得失,进而规划中国未来的改革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作者以财经记者多年采访、报道的积累与观察,不回避矛盾与争议,撰写了这部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史,脉络清晰、材料翔实。作为曾参与自2001年中银香港到2006年中银集团的重组并先后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全过程的过来人,我读起来备感亲切。中国国有银行的重组、引资、上市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西方某些人预言“中国金融体系在崩溃之中”,到在资本市场中以高于同业的蓝加倍投资者追捧,中国国有银行仿佛是涅磐的凤凰,乘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上行周期而飞翔,但是还要经过经济下滑周期逆风千里的考验,我们才能说,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期待着,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何迪 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