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吕思勉讲国学/大家读大家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家读大家”系列丛书之一。由吕思勉先生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授国学知识。

吕思勉先生是史学大家,有多部史学名著传世。其实,除史之外,吕先生在经、子等其他领域也有丰硕的成果。本书所选的《经子解题》,不能说多么深入,却不乏独到见解,而且先秦、秦汉学术差不多都在其中了。《理学纲要》是较早的理学研究著作,虽是“纲要”,但体例谨严,言简意赅,宋明理学亦熔于一炉了。关于史学,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只选了两篇文章,题为“史籍与史学”(这也是先生一部著作的书名,书中的四篇文章这里选了两篇),从中当可管窥一代史学大家的真知灼见。

内容推荐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面向我们大家的书。丛书旨在编辑出版大家喜欢的好书,丰富我们的读书生活,并由此增益我们的知识、陶铸我们的品格、启迪我们的智慧……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展示文化精品的书。丛书所编选的书都是大家名作。这里的大家,有的是为人景仰的硕学大师,有的是奇峰突起的后学新秀,有的是自成一家之言的草根大众。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开放性的书。丛书的选题既有磅礴如交响乐的大题目,也有灵动如轻音乐的小话题;既有紫绛色的国学,也有蔚蓝色的西学;既包括社会、人文科学,也包括文学、艺术杰作;既有权威的话语,也有草根的声音。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辑 经子解题

自 序

论读经之法

 一、诗

 二、书

 三、附论逸周书

 四、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

 五、易

 六、春秋

 七、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论读子之法

 八、老子

 九、庄子

 十、列子

 十一、荀子

 十二、晏子春秋

 十三、墨子

 十四、公孙龙子

 十五、管子

 十六、韩非子

 十七、商君书

 十八、尹文子

 十九、慎子

 二十、邓析子

 二十一、吕氏春秋

二十二、尸子

二十三、鹞冠子

二十四、淮南子

第二辑 理学纲要

篇一 绪论

篇二 理学之源

篇三 理学源流派别

篇四 濂溪之学

篇五 康节之学

篇六 横渠之学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学

篇八 晦庵之学

篇九 象山之学

篇十 浙学

篇十一 宋儒术数之学

篇十二 阳明之学

篇十三 王门诸子

篇十四 有明诸儒

篇十五 总论

第三辑 史学与史籍

史籍与史学

 一、史学定义

 二、史籍溯源

 三、史学缘起

 四、史部大略(上)

 五、史部大略(下)

 六、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七、史 材

 八、论搜辑

 九、论考证

 十、论论史事之法

 十一、史学演进趋势

中国史籍读法

 弁言

 一、史学之用安在

 二、中国有史学么

 三、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四、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五、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六、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七、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试读章节

何谓中国人观于宇宙而得其变,印度人观于宇宙而得其空也?夫宇宙一浑沦之体耳。自其全体而言之,可以谓之至实。若如恒人之见,析宇宙为若干事物,就人所能认识者,则谓之有;所不能认识者,则谓之无。则其所谓有者,亦可谓之至空。(如实则实,分析则空。空者所谓真空,实者所谓妙有也。)何则?苟为实有,应不待因缘而成。然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待因缘成者;事物所待之因缘,亦无不待因缘成者。则万事万物,悉非实有可知。我者,事物之一也。一切事物,皆非实有,我安得独有?我且无有,安得与我相对之物?我、物俱无,更安有于苦乐?此盖印度人欲求免心之烦恼,乃即世间所谓苦者,而一一穷究其所自来,穷究至极,遂发见此理也。此说也,以理言之,诚亦无以为难。然理论只是理论,终不能改变事实。吾侪所谓我与物者,就当下之感觉言之,固明明可谓之有,有我有物,斯有逆顺;有逆顺,斯有苦乐矣。此盖人人之良知。佛虽有师子吼之辩,其如此良知何?为佛教者,乃从真空而得妙有,而断之日“万法惟识”。盖恒人以物为实,以法为空。自哲学家言之,则物为空而法为实。更进一步,则法物两空,惟识是实。何也?夫恒人之所谓实者,岂非目可见、身可触之物邪?其所谓空者,岂非目不可见,手不可捉之宇宙律邪?曰:然。曰:金石者,至坚之物也。至坚者,不渝之谓也。岂不然邪?曰:然。然自矿物学家、地质学家言之,金石亦何尝不变?彼金石者,固自有其所以成,亦终不能免于毁。其成也,盖循宇宙之定律而成;及其既成,则循宇宙之定律而住。方其住时,已循宇宙之定律而坏;既坏之后,乃成恒人之所谓空,盖一切与他物同。金石且然,岂况生物?然则恒人之所谓实者,实则无一是实;所可称为实者,则此一切事物,循之而成,循之而住,循之而坏,循之而空之宇宙律耳。(实物无一息不变,定律则无时或息。)此佛教中“我空法有”之说,亦即普通哲学家之见也。更进一步,则离宇宙论而入于认识论矣。夫世界万事,一切皆空,惟法是实,是则然矣。然所谓法者,果实有之物邪?抑亦吾人之认识所造邪?今日见为赤者,明日必不能变而为黄;一人以为甘者,众人必不至皆以为苦:似所谓法者,至可信也。然有目疾者,则视一切赤物皆若黄;有胃病者,则尝一切甘物皆若苦,又何以说之?此则恒人所谓物之真相,实非物之真相,而为认识所成,彰彰矣。人之论事,恒以同自证,以多自信。恶知其所谓同、所以多者,悉由人人所造业力相同,故其所见亦同邪。此唯识一宗,所以谓万物悉非实有,悉由人类业力所成,亦由人类业力,持使不坏也。(世界真相,实非人之所知。人之所知,只是感官所得之相。此理,今之哲学家,人人能言之。然则吾曹所知,必有吾曹主观之成分,更无疑矣。设使人类感官,增其一,或阙其一,即其所知,当不复如是。动物有以嗅辨别一切者,有以触辨别一切者,人不能也。然则彼所知之世界,人不知也。人之脑筋,特异于他动物。叔本华曰:“惟人能笑,亦惟人能哭。”然则人所知之世界,他动物亦不知也。此特以大概言之。若一一细别,则吾之所知者,人不能知;人之所知者,我亦不知。人人自谓所知与人相同,实则无一真同者也。然则一切皆心造无疑矣。佛说创造此等者为第八识。八识能总持万法而不变坏。法者,人所由以认识世界,康德所谓“先天范畴”也。七识以八识所造之境为缘,恒审思量,执为实有;而所谓我,所谓世界,于是乎成矣。)此其说,实与今之认识论相通。其所异者,则今之认识论,但证明世界真相不可知,一切皆出人之认识而止;而佛教则于此义既明之后,又必有其蕲向之的、修持之法耳。此则以佛教究为教而非徒学故也。

所谓世界,苦邪乐邪?自乐观者言之,则日乐,以世界本善也。今之所以不善者,乃其未至于善,而非其终不能善。抑且以进化之理言之,世界终当止于至善也。(亚里士多德之说即如此。此西人进化之说所由来也。)自悲观者言之,则世界之为世界,不过如此。今日固不可为善,将来亦未必能善。以其质本恶也。然则欲求去苦得乐,惟有消灭世界耳。此佛教之终极,所以在于涅檗也。夫世界何自始邪?自恒人言之,则曰:盘古一身,化为万有;曰:上帝创造,七日而成耳。自不讲认识论之哲学家言之,则日不可知耳。自持唯识论者言,则人有识之始,即世界成立之时;世界者,识之所造也。世界既为识所造,欲消灭世界,惟有灭识耳。故佛教假名识所由起日“无明”。而曰:“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人,人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生老病死苦。”所谓“十二缘生”,亦即所谓“苦集二谛”也。断此二谛,时日“灭谛”。灭也者,灭此识也。灭识非自杀之谓,自杀只能杀其身,不能断其识也。断其识者,所谓“转识成智”也。识所以可转为智者,以佛教假名一切罪业之本为无明,本来清净之体日“真如”;“真如无明,同体不离”;(佛家喻之以水与波。在今日,则有一更切而易明之譬,生理、病理是也。病时生理,异乎平时,然非别有一身;去病还健,亦非别易一身也。)“无明可熏真如而为迷,真如亦可还熏无明而成智也。”佛之所谓寂灭者,虽日转识成智,非谓使识消灭。然所谓世界,既系依识而立,识转为智,即是识灭;识灭,即世界消灭矣。故佛教之究竟,终不离于涅檠也。

夫如是,则佛教与中国哲学之同异,可知已矣。佛家既谓一切迷误皆起于识,则藉智以探求真理,自然无有是处。佛家所谓智,不徒不能藉智以求,且必断识而后能得,所谓“惟证相应”也。夫如是,则其修持之法,必致漠视事物,而徒致力于一心;而其所谓致力于一心者,又非求以此心,驾驭事物,而在断灭此心之识。此为佛教进步必至之符。(一种学问,不能无所注重。有所注重,即有所偏矣。治理学者,曷尝谓当屏弃事物,专谈心性?然物莫能两大,既以心性为重,终必至于遗弃事物,此势所必至,无可如何者也。佛家六度、万行,曷尝偏于寂灭?然既以心识为主,终亦必偏于治内。亦犹理学未尝教人以空疏,而卒不免于空疏也。)诸宗之所以皆衰,禅宗之所以独盛,盖由于此。又中国人之所求,为处置事物。处置事物,至当不易之道,惟有一点,是为儒家所谓中庸。仁义皆善,过即为恶。(理学家所谓“无善恶,只有过不及;中即善,过不及即恶”-也。)佛教既以去苦为的,较之中国,自不能不偏于仁。其所谓“菩萨行”者,即纯然一有人无我之境界。(读《华严经》,最可见之。佛说四圣:日“佛”,日“菩萨”,日“缘觉”,日“声闻”。缘觉、声闻,因怖畏生死而修道,犹有我之见存,故大乘斥其不足成佛。菩萨则全与恒人相反。恒人念念不离乎我,菩萨念念有人无我。基督所行,方佛斯义。犹有人我之见存,与恒人处于对待之地位,未为尽善也。佛则超乎对待之境之外矣。佛教以超出世界为宗旨,故必至佛而后为究竟。然佛无可学,恒人所能学者,止于菩萨。行菩萨行,所以蕲成佛也。)故可委身以饲饿虎,又可任人节节支解,不生嗔怒。由中国之道言之,则过于仁而适成为不仁矣。

佛教修持之宗旨,可摄以一语曰:“悲智双修”。所谓悲者,本于佛教之悲观。其视世界,彻始彻终,皆为罪恶,无可改良之理。欲求善美,惟有举此世界而消灭之耳。故其视世界之内,无一人一物而非流转苦海,无一人一物而不可悲可悯也。所谓智者,则为救此世界之法所自出。必深观此世界之究竟,乃能知其致苦之由,乃知所以救之之道。救之之道既得,则一切善巧方便,皆自此出焉。其修持之法,亦可摄以一语,曰:“止观双修”。止非寂然不动之谓,而常在正念之谓,(若以寂然不动为正念,则亦可,所谓“正念者无念”也。)所谓“十二时中,常念于法,不相舍离”也。盖天下之祸,成于著而实起于微。一千九百十四年欧洲之大战,其祸可畏博矣。推厥由来,则曰:由各民族有互相疾恶之心也;由资本家皆思腹人以自肥也。各民族何以有互相疾恶之心?各资本家何故皆思腹人以自肥?其所由来者远矣。不能拔其本、塞其原,而徒欲去其相疾恶之心,与其腹人自肥之念,无益也。然此等原因,极为深远,推得一层,又有一层在其后,则将奈何?曰:原因虽极繁复,而其性质则极简单,一言蔽之,曰“不正之念”而已。一人起不正之念,则必传递激动第二人;第二人又激动第三人。如水起微波,渐扩渐大。其极,遂至于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分析之,原不过一一微波之相激。苟能使千万微波,同时静止,水患固可以立除;即能于千万微波中,静止其一二,其静止之力,亦必足以杀汹涌之势,犹其汹涌之势,足以破静止之局也。要之,止波其本矣,此止之义也。观则所以求智。世界上事,恒人但观其表面,故其论皆似是而非。佛则必须观鉴到底。故世俗所谓大善,自佛观之,悉成罪业。且如爱国、爱世界,岂非世俗以为大善者哉?然爱其国,则必不爱异国,而两国相争,伏尸流血之祸,伏于此矣。贪恋执着,祸之所由起也。爱世界而不知其方,使贪恋执着之情,波及于人人而不可拔,亦为世界造祸也。故恒人之所谓善,佛譬之“以少水沃冰山,暂得融解,还增其厚”。然则人固当常念于法,而何者为法,非观鉴极深,亦何由知之哉?此止观二者,所以如车两轮,如鸟双翼,不可偏废也。

佛教立说之法,亦有与中国人异者,日“彻底”。中国人重实务。先圣先贤之说,大抵就事论事之言。诚不敢谓先圣先贤,不知究极之理,然其所传之说,则固以就事论事者为多矣。佛家则不然。每立一说,必审其所“安立”之处。日“某说在某种标准之下言之,若易一标准,则不如是矣”;日“某法不过一种方便,若语其究竟,则不如此矣”。此等处,中国多不之及,佛家则极为谨严。故其说路路可通,面面无病。称佛说者,所由以圆字美之也。此实印度人言语之法,与中国不同也。

以上所述,中国古代之哲学,乃理学家之所取材也;佛教之哲学,则或为其所反对,或为其所摄取者也。明乎此,而理学可以进论矣。

P125-128

序言

“大家读大家”丛书和大家见面了!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面向我们大家的书。丛书旨在编辑出版大家喜欢的好书,丰富我们的读书生活,并由此增益我们的知识、陶铸我们的品格、启迪我们的智慧……只要我们不缺乏进取心、求知欲、思想力,也许还有品位,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拥有它。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展示文化精品的书。丛书所编选的书都是大家名作。这里的大家,有的是为人景仰的硕学大师,有的是奇峰突起的后学新秀,有的是自成一家之言的草根大众。也就是说,丛书所收的每一种书都足够厚实,买它物有所值,读它开卷有益。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开放性的书。丛书的选题既有磅礴如交响乐的大题目,也有灵动如轻音乐的小话题;既有紫绛色的国学,也有蔚蓝色的西学;既包括社会、人文科学,也包括文学、艺术杰作;既有权威的话语,也有草根的声音。

“大家读大家”严肃而不古板。丛书严肃地拟定选题,严肃地撰著,严肃地编辑,严肃地装帧印制……严肃出一个好的质量来。同样,求知问学的事情从来就不是游戏的态度所能奏效,读书也需要严肃。但丛书并不古板,没有道学面孔,没有师尊威仪,没有高头讲章——假如有,我们透过纸面,一定能看到作者脸上漾溢着春风般的人文情怀,眼中充满着对我们不断进取的期望。

“大家读大家”浅近而不媚俗。丛书的新作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旧著则尽可能地做一些通俗化、大众化的处理。浅近,是为了贴近我们大家,也是为了我们大家能够走近乃至走进那些大家名作。但丛书绝不媚俗——用揭秘权谋撩逗人性,用灌输甜腻麻醉人心;因为,读书总是应该使人向善、清明。

“大家读大家”要靠大家捧场——给予支持,给予指教,给予批评。对此,先给大家道谢了!

“大家读大家”首批推出的几种,是有关国学的。这并不是赶时髦,因为这里的国学与正被热炒的“国学”有些不同。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国学。

吕思勉先生是史学大家,有多部史学名著传世。其实,除史之外,吕先生在经、子等其他领域也有丰硕的成果。本书所选的《经子解题》,不能说多么深入,却不乏独到见解,而且先秦、秦汉学术差不多都在其中了。《理学纲要》是较早的理学研究著作,虽是“纲要”,但体例谨严,言简意赅,宋明理学亦熔于一炉了。关于史学,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只选了两篇文章,题为“史籍与史学”(这也是先生一部著作的书名,书中的四篇文章这里选了两篇),从中当可管窥一代史学大家的真知灼见。

此次整理,完全忠实于原著,只是对个别问题作了技术性处理,以符合今人的阅读习惯。整理所用底本,《经子解题》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理学纲要》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史学-9史籍》为上世纪八十年的版本。不足之处,敬请大家赐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