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在如何科学地培养出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并重点探讨了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
该书对于关注早教的家长们来说,极具参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修订版) |
分类 | |
作者 | 小巫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在如何科学地培养出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并重点探讨了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 该书对于关注早教的家长们来说,极具参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内容推荐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本书作者旅美多年,身为教育硕士,深谙东西方教育手段的异同,许多观念发人深思,对于关注早教的家长们来说,极具参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目录 阳光小巫(代序) 再版前言 上篇 让孩子做主 一切从母乳开始 好好吃饭,天天长肉 无需孙子兵法 糖是辣的吗 关于排泄这件事 保姆马戏团 就医记 中篇 给孩子自由 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奇迹般的独立 该松手时就松手 只听真理不“听话” 给孩子自由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威武不能屈 内心的力量 放下你嘴中的巴掌 请尊重孩子 当孩子大发雷霆时 倾听:宝贝的情绪消防员 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养育 下篇 受之以鱼VS授之以渔 Sam帮妈妈择扁豆啦 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我心目中的早教 我们没有资格“教”孩子 儿童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 发掘天才 教育的价值 修订版后记 参考书目 推荐读物 网络书评摘抄 试读章节 一切从母乳开始 Sam一岁半的一天,我陪着他在楼下花园里玩儿。一个高个子年轻女性带着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走过来问我,“这是那个混血儿吧?” 我说是。她又问,“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这孩子长的这么壮实,吃的什么奶粉?” 我说,“他不吃奶粉,吃我的奶。” 女子大惊,问,“这么大了还吃?” 我说,“对,还吃。” 这位年轻妈妈接着问了一句我那时几乎天天都要听到的话:“他是不是该断奶了?” 我摇摇头。 其实,如果别人不提醒我,我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Sam已经“这么大了”,“该断奶了”。 从开始到那天到后来,Sam的一直吃母乳,对于我们母子二人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遗憾的是,我好像无法回避别人对我的时时提醒、好心劝告。很多人在看到我对“断奶”二字摇头时,并不马上结束这个话题,而是试图说服我,该给孩子断奶了。 “你的奶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了!再继续喂下去,他会不好好吃饭的!”往往搬出这是某某杂志、某某电视节目、某某专家的告诫。 遗憾的是,这些杂志、电视节目、专家论点,都错了。 宝宝一岁之后,母乳的确会起一些变化,但那是根据宝宝身体需要而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一岁以上学步儿营养需求所发生的。这个时期的母乳,绝对不是什么没有营养了,而是恰恰相反,母乳在任何时期都富含营养。一岁以后的母乳,脂肪含量没有以前高,也就是说热量下降了,但是却依然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抗体,对孩子免疫力的增强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 我在《让孩子做主》里写到过,吸吮动作对于一个飞速成长的小人儿是一种必须的镇静剂。那些断了奶的孩子会利用其他物品来满足自己的吸吮需求:比如奶瓶、安抚奶嘴、手指、头发、被子角,等等。继续母乳喂养其实是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从人那里找到安慰。而断了奶的孩子则需要从物品那里寻求解脱。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嫌喂母乳麻烦,但是对于我和两个孩子来说,却是其乐无穷。 忘了从几个月开始,Sam经常吃着吃着奶,就松了口,侧望着我,嘿儿嘿儿地笑,眼睛弯成美丽的小月牙儿。他好像是在说,“妈妈的奶真香!谢谢妈妈!我好爱妈妈啊!” 能独立站立了,能扶着东西走几步了,Sam就不满足于躺在妈妈怀里吃奶了。每每站着,把脑袋探进妈妈怀抱,撅着小屁股吃。 Sam从4个月开始叫“妈妈”,每次吃奶前都会叫个不停。一岁左右,他又自己发明了一种发音,把妈妈两个字酸酸地叫出来,听上去像是“咩咩”。这是吃奶专用词,不要吃奶时叫“妈妈”,要吃奶了,就叫“咩咩”!“咩咩”!一岁半以后才改口叫“奶奶”,而且是拐着弯儿地叫出来“奶哎奶……”! 满一周岁学会走路以后,Sam知道妈妈的胸垫放在什么地方。我的奶直到Sam满周岁后依然丰盛无比,每次喂奶都会从另一边漏,需要胸垫。吃奶前,我对Sam说,拿胸垫去,Sam就积极地跑到衣柜的抽屉那里去取胸垫。拿到手后他高兴得直打挺,小脸儿都笑皱了,把胸垫放到鼻子上闻,好像犯了什么瘾似地深呼吸,笑得直不起腰。吃上奶后,他还扭过小脑袋看着妈妈,笑啊笑。每次吃奶都像过节一样,每次吃完奶,他都容光焕发,小脸蛋儿像只熟透的了小红苹果。 吃奶能够给Sam带来如此巨大的欢乐,我为什么要断了他呢? Miranda一岁十个月的一天,我从外边回家来,她飞奔过来要求“吃妈妈奶奶”,并且一本正经地宣告“吃两口”。看着她那可爱的模样,我们都笑翻了。从那之后,每次她叼上奶,我们往往逗着问她:“吃几口呀?”她嘴里忙着,腾出小手来,伸出一根手指头。过了几分钟,我们再逗她:“好了,吃够一日啦,不吃了吧?”Miranda则头也不抬地伸出两根手指头来,小脸儿上一副得意的笑容。 吃奶能够给我们带来如此妙趣横生的回忆,我才不要着急断了呢! 这种快乐,也绝非我和Sam母子俩或者我和Miranda母女俩单独享受的。宣传母乳喂养这些年来,接触了成千上万的母乳妈妈们,无数的妈妈告诉我,她们最享受的,或者是最怀念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甜蜜温馨时光。 再说,母乳就是方便—— 带着孩子出外旅行,母乳是天然的健康的零食,强于带着一堆瓶瓶罐罐到处找开水,也很容易消毒不当导致疾病。 孩子劳累了、烦躁了、哭闹了,母乳是天然的镇静剂,而且神速神效,一口叼上,全身放松。西尔斯医生在他的著作中说过,那些不吃母乳的孩子,大人要想尽办法安抚他们,至少需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到最后闹的大人也心烦意乱。 孩子摔倒了,嗑疼了,母乳是天然的止痛药。 孩子生病了,不舒服,不想吃饭,母乳是天然的滋补品,既从生理上保证营养,又从精神上安抚病儿。 2006年12月,美国的一家4口在外出途中,车陷大雪之中,父亲下车寻求救援路上不幸身亡,母亲带着两个女儿——一名四岁幼童,一名七个月的婴儿,躲在冰冷的车中,用母乳喂养两个孩子,提供热量、营养和温暖。母女3人等待了整整9天,直到救援人员发现她们。被救当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两个孩子的状态十分良好。可以说,母乳拯救了两个孩子的生命。这个奇迹轰动了全国,故事被广泛报道传扬。 很多坚持给学步儿喂奶的妈妈们反映,她们根本躲避不了外人的“好意”,耳边一天到晚轰鸣着不容分说的劝告声乃至命令。这些劝告和指令来自四面八方:家人、医生、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母乳妈妈们身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孤军奋战,力不从心。 在很多人眼里,坚持给孩子哺喂母乳这样一件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好事,是不可思议的、难以理喻的、应该制止的。而粗暴地命令孩子、呵斥孩子、用“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种威胁来要挟孩子等等伤害儿童的行为,人们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国际母乳会建议母乳妈妈们这样婉转而简短地回绝那些劝说她们断奶的人:“哎,我太懒了,断不了。” 的确,一想到喂奶粉的繁琐,看到那些瓶瓶罐罐奶嘴小勺加上消毒锅消毒药水,我就头大;再想到要将一个吃惯了母乳的孩子转到适应奶粉奶嘴的那种挣扎那种艰难,我就退缩。母乳永远新鲜,无需消毒;母乳永远恰到好处,无需折腾温度。再说,我的两个孩子都从来不接受奶瓶奶嘴,从10个月开始直接过渡到用杯子喝水,算是这辈子都跟奶嘴绝了缘。 孩子一岁之后,我慢慢培养他们喝鲜奶。Sam一开始比较抵触,我就把牛奶搀在米粉里喂他,让他逐渐熟悉牛奶的味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有时候喝得多,有时候一点儿都不喝。好在他爱吃酸奶、鱼肉、豆腐、鸡蛋,几乎什么都爱吃,所以该从牛奶中摄取的营养方面没有欠缺,我也就没有操心他对牛奶的摄入量问题。一岁半以后,他就能一口气喝200毫升的鲜奶了。 母乳喂养远远不止于一种喂养手段,它是母亲理解和满足宝宝需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哺乳时母子身体之间的亲密接触与交流,使得妈妈和宝宝在身心两方面感到合二为一,在宝宝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母亲对于爱抚和关怀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母子息息相关,相依为命。西尔斯医生说,母亲通过喂奶,更加深刻细致地了解宝宝的性格和需要,也更加充分地掌握成功养育自己孩子的诀窍。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吃母乳一直吃到两岁,也一直都和妈妈心贴心。他们最爱妈妈,也最听妈妈的话。以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两岁左右,孩子步入“第一反抗期”,对父母的要求都爱说“不”,经常任性哭闹、难以调教。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 幸运的是,我的两个孩子都顺利地渡过了这一阶段,虽然都有爱说“不”的时候,却因了母乳的功劳,而没有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母乳喂养把他们变成了国际母乳会出版物里所描述的the terrific twos,“可爱的两岁”。 我深切地体会到:做一个好妈妈,养一个好孩子,一切从母乳开始。 P3-8 序言 我的书到期了,打算再版,选好出版社后,跟他们谈出版的相关事宜。第一次见面,他们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如果能请到小巫写什么就太好了。 他们不知道我和小巫的关系,说这话时几个人眼睛发亮,诡秘地笑着。我知道通常这种状态是讲话人提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而感到不好意思。我马上安慰他们说:没问题,我一定请到小巫来写。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想,请她写个序算什么,骗她出来跟这几个她的崇拜者吃顿饭也做得到。出版社的人反复表示,小巫的书做得很好,一开始我明白他们说做得好是指版式啊、宣传啊什么的,后来发现他们是指写得好,我立刻肯定了我对出版社的选择。因为,欣赏小巫的编辑应该是没问题的。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孩子受益。 第一本书是讲母乳的喂养的,那时我的儿子大了,我读这本书是被她书中透出的教育的天赋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巴学园在北京成立后,发现我的大多数家长都是小巫的粉丝,从她们身上发现母乳喂养从未被人们这样重视过。记得十年前在妇幼保健所的走廊里就看到过关于母乳喂养好的宣传,但妈妈们还是找到各种理由将橡皮奶嘴塞进孩子的嘴里,自己上班,或保持好身材去了。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但事情还不仅仅如此,有的孩子都快三岁了还在吃母乳,这样的妈妈每天来送孩子,掀起衣服光荣地给孩子喂奶后光荣地离开,晚上接时,一见面就急不可耐地先掀起衣服来喂奶,当我劝她们该给孩子断奶的时候,她们会坚定地说:小巫说了,喂得时间越长越好。我问:打算喂到什么时候?答:到孩子自然不吃了。我晕,再问:小巫是这样说的?一般就会得到这位妈妈坚定的点头。我立刻打电话去骂小巫,小巫听了我这样的指控,在电话那头会笑炸了电话听筒。 一件新的事物出来,总会有人将它用过了头,这的确不能怪小巫。 有一天,我跟她开玩笑说,都是你的母乳喂养,弄得我的孩子那么注意乳房,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老师都是女的,而且是姑娘吗?她问怎么了,我说,我们孩子指着老师的胸部问:这是什么?老师答乳房;问:摸一下行吗?老师答不行;问:看看行吗?答不行;问:那里面有奶吗?老师答没有;孩子反思:嗯,老师的乳房里没有牛奶。 由于我们的家长都是小巫的粉丝,他们的孩子便一定是吃母乳长大,身体真的都很健康,心理非常阳光,最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教室中的娃娃屋里经常有男孩女孩一本正经地在给布娃娃哺乳,那姿势正确极了。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在爱和自由走人人心,并矫枉过正的时候,小巫又扔出个《和孩子划清界限》,小巫的这本书出的正是时候,许多妈妈从无限的爱和自由中抬起了他们的眼睛开始注意疆界问题,在学习与孩子划清界限的同时,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做人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疆界的问题。 当然,也还是有粉丝划过了头,我仍然要打电话骂小巫,小巫仍然差点笑炸了话筒。 实际上我是将小巫的笑当作一顿珍贵的美餐来享用的,有了可以得到这顿美餐的条件,当然要铆足了劲利用一下的。小巫她其实太容易哈哈大笑,怎奈我这个食客过于贪心,总也听不够。 我知道每次我的骂总能招到更长的更美的大笑,听完了她的笑,人心底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阳光,像在大太阳底下晒足了的被子,这比什么心理治疗都管用还不花钱。 实际上,每次与小巫会面我的放松多少都要带有一些装的成份,这是因为这家伙太灵了,我发现我每曰与孩子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东西,她只在她的一对小儿女身上就发现,领悟和验证了,而且这些领悟和实践结果完全是一个普遍真理,适合于90%的孩子,这是任何一个好的教育的最高适合值。 她在自己的家里,面对她的儿女实证着教育的最高真理,每次在她家跟着她忙碌的走来走去到各种场地,各种角落,去看不在家的孩子留下的那些代表着发展和心理的印迹,让我总觉得小巫像一个研究珍稀动物的科学家,对着孩子的艺术品,像珍稀动物学家对着大熊猫刚刚留下的玩耍的脚印。她总是边解释边哈哈大笑,而我总是将对在一起的黑眼仁调整到正常位置,然后跟着她一起大笑。 用阳光小巫来称她有点太落俗套,但我找不到更新的词,就只好将就了。 后记 曾经在美国国家地理电视频道上看过一期关于家庭暴力的节目,快结束时,采访一位心理学家,他在对家庭暴力现象做了一番分析后,说,“其实如果我们想要消除家庭暴力,甚至消除任何形式上的暴力,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教会人们做更好的父母,给予他们的孩子更多的爱。” 的确,如果所有的父母都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自由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 这本书第一版动笔的时候,Sam刚满两岁,当时整理出来的大纲,章节只有后来的一半。随着孩子的成长,书的内容也不断地增加、更新。几乎每一天,我都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思想,等不及地往书稿里添加,直到我的编辑赵老师断喝“别添了!打住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结了稿,但是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没有说完。 本书第一版面世之后,又写了《和孩子划清界限》,随后写了《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这些年不断的学习、磨炼、进步、成长当中,不知不觉地被扣上了“教育专家”的帽子。回过头来看看,《给孩子自由》未免写得过于随意,不够专业。的确,动笔当初,给自己的定位是“爱发表意见的普通妈妈”,因此目光难免盯紧了自家孩子。兼之身边有不少人看不惯我的养育方式、看不惯我的孩子、受不了他们自由奔放的天性,给了我诸多负面信息和压力,因此当初写书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更喜欢夸耀孩子的闪光点,有点儿“你瞧瞧,我没错”!的幼稚心。 修订版则尽量淡化或者中和了个人经历以及情绪的影响,放宽着眼点,增添了不少话题,加入了大量理论支持,也收集了一些在各处发表的相关文字,使得内容更具指导性。 有读者质疑:这四本书中的话题,大多基于我自己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是否会以偏概全?其实皮亚杰最一开始的研究,就是基于对他自己三个孩子的观察。中国现代教育的领先人物之一,是20世纪初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的陈鹤琴老先生。他根据对自己的儿子陈一鸣(后来还有女儿陈秀霞)的研究,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以及《家庭教育》等权威著作。他提出来的很多理念,比如“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切不可欺骗小孩子”等等,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科学的。 陈鹤琴先生对陈一鸣进行为期3年的系统观察、记录、研究,比皮亚杰还早了6年。很遗憾,他的研究没有扩展下去,否则今天世界上对儿童心理学影响最大的鼻祖,也许姓陈而不姓皮了呢。 我曾经把关于自由和规则的文字节选贴在摇篮网的早教论坛上,得到许多妈妈的赞赏和鼓励,其中一位妈妈对我说,“难得看到这么系统、完整的对自由与规則的分析。你的文章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和完整。尤其感谢你给了我一个Liberty的概念,我对自由的抽象概念亦清晰了许多。相信Sam这几年的成长一定带给你很多收获。我想,你这本书最该感谢的应该是Sam。” 她说到我心里去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成长的过程。我们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人生教育,比所有的学校、书本、社会加起来所给予我们的,都更加深刻。《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了这样一段话,是一位父亲总结出来的,是我的育儿座右铭之一: 如果爱心是父母的产品,孩子是其消费者,那么是孩子使父母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所以应该是父母感谢孩子,而不是孩子感谢父母。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远远超过他们对孩子的付出。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首先感谢摇篮网,可以说,没有摇篮网,就不会有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更不用提《给孩子自由》了。通过摇篮网,我结识了许多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妈妈,我们就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头脑,令我获益匪浅。通过摇篮网,我建立了“母乳宝宝”主页,几年来,与数十万人次进行交流,也帮助了一些妈妈们渡过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难关。 还要感谢李跃儿教育网站,大李和胡子让我在他们的网上开专栏,和众多理论水平相当高的爸爸妈妈们进行交流,给了我诸多灵感,刺激了我的思考、丰富了我的理念、补充了我的写作。《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以及这本《给孩子自由》(修订版)就是在李跃儿网站上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感谢我的丈夫,他为天下所有的父亲们(以及丈夫们)树立了最优秀的榜样。身为一家大型美国公关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压力很大。但是他每天晚上回家陪孩子洗澡、讲故事、哄睡觉,而后再工作到半夜;每天早晨他带孩子起床、穿衣服、做早饭,送孩子出门,周末则带着全家出去玩儿,几乎没有任何时间留给自己却从来不抱怨,并且抓住一切点滴的机会向我抒发他的浪漫情怀。我为今生有幸得到他做我的伴侶、做我孩子的父亲,而感到幸福和骄傲。感谢我的婆婆,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许多做母亲的鼓舞和智慧,感谢她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四个出色的儿子,并且让其中最英俊卓然的那一个,做了我的丈夫。 Sam刚满三岁、Miranda刚满月的一天晚上,我和佟阿姨聊天。我说,不生孩子简直不知道养孩子居然是这样快乐的事情。可惜我小时候,父母没有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却总是责备我如何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弄得我从小到大都以为养孩子是一件痛苦艰辛的事,我自己甚至曾经坚定地不想要孩子。 “现在才知道,有孩子是多么快乐啊!”我感叹道。 一直在旁听我们对话的Sam发问,“什么快乐?” 我说,“就是生孩子的快乐,养孩子的快乐,做父母的快乐,Sam带给妈妈好多快乐。” Sam说,“就像一个礼物!” 我大笑着回答他,“对啊!你和妹妹就是爸爸妈妈这辈子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这些年来写的四本书,权且当作我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