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篇,共二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美术考古与图腾崇拜,人形器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动植物杂糅与龙凤文化,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其美学意义,论汉阙及其画像的象征意义,“龙学”及其“现代转换”质疑,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阿恩海姆与文艺学的格式塔方法,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等。
上篇 历史研究
第一章 考古中的石、玉文化/003
一、石器的美术考古价值/003
二、石器的原始神圣价值/006
三、古代的玉文化/011
四、玉文化与礼文化/014
第二章 美术考古与图腾崇拜/021
一、人面鱼纹与鲧禹治水/022
二、神秘蛙纹与女娲神话/033
第三章 陶鬻、鸟图腾与太阳崇拜/039
一、考古中的陶鬶/039
二、陶鬶与鸟图腾/042
三、鬶、鸟、日与生殖崇拜/047
第四章 人形器及其文化意义/053
一、人肖像的出现/053
二、石刻与陶雕人面像/055
三、玉雕人面像/059
四、神格人面造像的文化意义/062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068
一、青铜时代/068
二、铸鼎象物/071
三、典型纹饰/074
第六章 动植物杂糅与龙凤文化/078
一、动物与植物的杂糅/078
二、来自《金枝》的启示/083
三、怪龙面面观/085
四、说怪凤/093
第七章 拆半表现与审美/096
一、何为拆半表现/096
二、拆半表现的类型/101
三、拆半表现起源/110
四、拆半表现的审美特征/117
第八章 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其美学意义/122
一、宇宙象征论/122
二、天地图像论/125
三、天圆地方论/126
四、宇宙生成论/130
五、人的生死论/132
六、宇宙象征的美学意义/135
第九章 汉代墓室画像研究/137
一、法天则地/137
二、漫漫升仙路/139
三、图画天地/141
四、汉画像石/144
五、徐州汉画像/146
六、汉画图式/148
七、汉墓画像的结构模式/150
第十章 论汉阙及其画像的象征意义/152
一、阙的类型及功能/152
二、现存的汉代画像石阙/155
三、汉画像中的阙/160
四、汉阙的象征意义及其审美价值/161
第十一章 饕餮源流考辨/170
第十二章 徐州出土汉兵马俑的审美价值/180
一、从俑看汉人的审美态度/181
二、从俑看汉代的艺术风格/183
三、从俑说到中西雕塑的异同/185
下篇 理论研究
第十三章 形式与道:中西美学的元概念/191
第十四章 《乐记》与《诗学》比较/199
一、《乐记》的文本逻辑/200
二、《乐记》与《诗学》比较/204
第十五章 “龙学”及其“现代转换”质疑/209
一、刘勰与黑格尔的文体分类/211
二、神思与形象思维/216
第十六章 形式概念之滥觞/220
一、数理形式及其伦理转型/221
二、理式即FORM/224
三、质料与形式/230
四、合理与合式/234
第十七章 审美二元论和艺术两分法/237
一、“希腊化”与“化希腊”的冲突/237
二、审美二元论/241
三、艺术两分法/248
第十八章 康德美学之二律背反/253
一、美和崇高/254
二、纯粹美与附庸美/260
三、自然美与艺术美/264
第十九章 丹纳和文艺社会学的确立/269
一、“三总体”观念/269
二、“三动因”公式/271
三、艺术价值判断“三标准”/275
四、丹纳的影响及功过/277
第二十章 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279
一、心理(人格)结构与潜意识的发现/281
二、梦与梦的解析:文艺学的参照系/287
三、文艺学原本思维定式/294
第二十一章 阿恩海姆与文艺学的格式塔方法/301
一、整体性思维原则/302
二、文学艺术作为“形”/306
三、在主客体关系中探讨形的结构/310
第二十二章 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317
一、复合文本及其超文性/318
二、“图一底”戏仿机制/322
三、语言狂欢及其卡通格式/329
第二十三章 传媒时代的“语一图”互文研究/336
后记/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