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禅心(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禅机菩提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张志军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客之风花雪月,非才子佳人,源自无门慧开禅师之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风花雪月者,春夏秋冬也,天地人神也,亦是生活之况味、生命之升华。本书可以使您与古代禅者共同漫步,与人类大智慧把臂同行。她,或许可使您紧绷着的神经得到一些放松,少几分焦虑,多几许清凉,充分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内容推荐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打开这套《禅机菩提丛书》,可以使您与古代禅者共同漫步,与人类大智慧把臂同行。她,或许可使您紧绷着的神经得到一些放松,少几分焦虑,多几许清凉,充分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目录

《禅机菩提丛书》总序

什么是禅(代前言)

第一则 长空不碍白云飞

 禅机链接说空

第二则 禅之心要

 禅机链接道不远人

第三则 三心不可得 自己烧著作

 禅机链接之一 禅意也风流

 禅机链接之二 说得千里

 不如行得一步

第四则 呵佛骂祖

 禅机链接不破不立

第五则 德山棒

 禅机链接 当头棒喝

第六则 行云流水三禅友

 禅机链接青与蓝

第七则 道法自然

 禅机链接禅者春秋

第八则 一粒粟中藏世界

 禅机链接不可思议

第九则 鳌山成道

 禅机链接不断探索

第十则 寸丝不挂

 禅机链接禅者的大智慧

第十一则 孚上座讲《涅檠经》

 禅机链接生死之间

第十二则 坐穿蒲团

 禅机链接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十三则 保福四瞒人

 禅机链接禾山四打鼓

第十四则 禅心诗魂皆咬然

 禅机链接禅与诗

第十五则 礼拜自己

 禅机链接呼唤自我

第十六则 啐啄同时

 禅机链接童星的陨落

第十七则 仪晏入定

 禅机链接神奇的禅定

第十八则 贼是家亲

 禅机链接痛苦即财富

第十九则 三种病人

 禅机链接心病

第二十则 不相违背

 禅机链接我心即佛

第二十一则 把什么叫万象

 禅机链接元晓的故事

第二十二则 一切现成

 禅机链接钓鱼者说

第二十三则 法眼观禅

 禅机链接禅之妙

第二十四则 通玄峰顶

 禅机链接禅之奇

第二十五则 自云深处坐禅僧

 禅机链接禅之韵

第二十六则 自然而然

 禅机链接随顺自然便是禅

第二十七则 云门出世

 禅机链接为法忘躯法自彰

第二十八则 日日是好日

 禅机链接笑比哭好

第二十九则 久坐成劳

 禅机链接参禅与发明创造

第三十则 电光石火进禅机

 禅机链接重显与颂古

第三十一则 折扁担悟道

 禅机链接禅机妙悟

第三十二则 随缘而住

 禅机链接随缘是好缘

第三十三则 秀铁面

 禅机链接 “秀铁面”轶事

第三十四则 圆通居讷与欧阳修

 禅机链接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三十五则 佛印戏东坡

 禅机链接 苏轼与禅

附:本书禅宗人物法脉传承表

试读章节

天皇道悟禅师,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俗姓张,原籍浙江东阳。他小小年纪便萌生了出尘之志,14岁时,他向父母请求出家。未得允许。于是,他就减少饮食。每天只吃一顿饭。以此向父母表明心志。一开始,父亲说,甭理他。等他知道饿得难受。自然会吃。一天,两天……十天,半月……小道悟不但仍然坚持一日一餐,食量反而一天比一天少,身体越来越瘦,越来越弱,精神也萎靡不振,眼看就要一命呜呼。父母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同意他的出家请求。

剃度出家之后,道悟效仿西天禅宗二祖迦叶尊者,修头陀苦行,时常在风雨交加的黑夜。到阴森恐怖的坟地里打坐禅修,以此锻炼自己的定力,使得心境不受外界的影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心似止水,如如不动。

当时,牛头宗的第七代传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名重禅林。他老人家曾经与六祖的弟子慧忠一同被唐代宗拜为国师,赐号国一。道悟在杭州竹林寺受戒之后,来到相距不远的径山。一日,有僧问径山国师:“什么是道?”

径山说:“山上有鲤鱼,海底有灰尘。”

就是这句话,使得道悟若有所得,在径山做了5年苦力。转眼到了而立之年,道悟却仍然躺着呢——他总是感到自己心中有所滞碍,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太真切,不太爽快,不太自在。

径山国师说,躺着好,躺着稳当。是啊,只要站在高处的人,才有权力跌倒。

那时,马祖道一时常与径山和尚互通消息。道悟就来到了江西马大师热热闹闹的“选佛场”。

马祖在洪州烘炉大开,锤钳交加,热火朝天,锤炼得众多禅僧,超佛越祖者大有人在。然而,道悟在马祖身边精心修行两年,感到这里的佛法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心中那无形的滞碍并未消除。

或许,佛法就是这样了吧?道悟持钵策杖,到各地去参学,以印证自己的理解。就像那时的许多禅僧一样,凡行脚云游之初,要么从湖南到江西礼拜马祖道一。要么自江西去湖南衡山参谒石头希迁。不一日,道悟登上了南岳,进到石头的丈室,例行公事似的行礼之后,照例要请教一些佛呀、禅的问题。他问:“离开定与慧,您用什么方法教导学人呢?”

“我这里没有奴仆,离开个什么?”

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根本,是熄灭人的贪、嗔、痴三毒的法宝。然而,若无三毒,何必要勉强去给三学当“奴仆”?恰如名贵的药材虽然是好东西,但无病之人服用反而会受其害。石头大师的机锋宛若天际的云霞,绚丽而又空灵。道悟不解,说:“我不懂你的意思,为何不明明白白告诉我呢?”

石头法眼如炬,早已洞悉他心中有所执著,不肯放下,所以反问:“你可懂得虚空吗?”

道悟不高兴了。不管怎么说,他也出家17年了,又曾在赫赫有名的径山国师与马祖门下参学,如何连这普通的常识也不懂呢?他气呼呼地说:“你也太瞧不起人了。这样的话,我今天就离开这里!”

石头大师立刻抓住他的话柄,追问道: “不知你几时从那边来?”

道悟回答:“我不是那边的人。”

所谓那边,是指“迷”的世界,未开悟的世界。然而,真正的禅,是离开两边的,一有“迷”与“悟”的分别,就远离了禅,远离了佛法的真谛。道悟仍然执著于自己有所得,认为自己已经离迷得悟。

石头希迁一笑,说:“你说你不是那边人。我却早知道你从何处来。”

道悟不禁有些恼怒了:“大师你怎么无端陷害我呢?”

“我并不是诬陷你,你看,你的身体现在就在这里。”  是啊,我们的肉体,本来就是业力感召因缘而生,地、水、火、风合和而有。这个道理,道悟明白。他说:“即使这样。我到底怎样启迪后人呢?”

石头喝道:“你说什么?谁是后人?难道人还有先后之分?”

道悟一听此言,深受启发。他尽力思索着径山和尚原来的指点与石头师父现在的教导。心里确有所得。

有所得,毕竟还有一个“得”在。如同我们用香花驱除室内的异味,异味去了,留下满室芬芳。人们总是习惯性留恋这些好的、香的东西。然而,你拥有它的同时,它也就拥有了你,你就无法做到完全彻底的洒脱。

一日,道悟在陪同师父在山上游览时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石头的回答是:“不能不知道。”

“石头路滑”的本色来了:他如此回答,恰似冷不丁里突然将道悟推上了孤峰绝顶,四周是万丈深渊,不能迈步;脚下的石头油滑,无法站立。这里无法停留,不能存身,稍一犹豫,立刻会丧身失命!那么,向上呢?向上是无边的虚空!

道悟竟然浑身大汗淋漓!他战战兢兢,试探着问:“向上还有没有处所?”

——唉,这个道悟,都被逼到这个份上了,仍然害怕落人无边无际、一无所有、无从把握的空空之中,幻想着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石头大师迎风站立,高高扬起双臂,仰望着辽阔的天空,仿佛要御风而去。他说:

“长空不碍白云飞!”

是啊,唯有长空之浩瀚无边,深邃无限,辽阔无际,才能任凭白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飞翔!

道悟大彻大悟,禅心似云,了无挂碍。

P1-5

序言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昕到这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时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去现实地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思想界极其纷乱复杂,各种思潮迭起。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能够兴起并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为绝大多数人乐意接受的社会主导思潮,这同佛陀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建立,关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以及心灵的净化、社会的祥和、世界的和平这一既出世又人世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读一读《阿含经》,我们会感觉到佛陀的讲法非常亲切平和,生活气息很浓,对当时印度的社会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部派时代,由于上座部比丘比较保守。拘泥教条,从而导致了佛教渐渐地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成了一种经院式的学说。于是从大众部中衍生出来的大乘佛教,在日益抬头的婆罗门教的刺激下,开始了一种意义重大的对上座部佛教的运动。重新把佛教从山林中为少数人所独享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人群,高扬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大乘菩萨精神,从而使佛教爆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一运动对后来的佛教乃至对整个东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我国佛教的宗派很多,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佛教学术化的倾向日益浓厚,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佛法的真修实证,从而使佛教变成了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佛教现实生活的基础和适应能力也就变得很脆弱了,因此当会昌法难一来,顷刻之间,禅宗以外的各大宗派的寺院和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繁华也就不再存在了。若不是禅宗以其扎根现实生活、于当下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使佛教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从而使佛法的慧命以一种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恐怕佛教早就完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禅宗一度拯救了中国佛教。

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

中国佛教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磨难,早已是积重难返了,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幸好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保证,佛教终于有了复兴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佛教能够尽快地走出低迷的状态,恢复其本有的勃勃生机,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便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佛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