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修订金庸/陈墨评金庸书系
分类
作者 陈墨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庸小说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生活中一种受人喜爱的文化消费品,而且已经成了当今影视创作改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和贾宝玉。一千个人就有对金庸小说的一千种不同理解。改编金庸作品,正是对金庸小说不同形式的诠释。你说你的金庸,我说我的金庸,各有所短,自然也会各有所长。

内容推荐

金庸小说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生活中一种受人喜爱的文化消费品,而且已经成了当今影视创作改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本书主要向你阐述了有关修订后的金庸小说,主要内容包括《书剑恩仇录》新修版阅读札记,《碧血剑》新修版阅读札记,黄药师VS梅超风:情感与形象和《射雕英雄传》新修版细读札记。

从连载版或原始结集版与修订后的流行版,以及第二次大规模修订版的新修版的比较之中,或有可能看到金庸这位武侠小说宗师天才思路的一些雪泥鸿爪。

目录

自序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阅读札记

 一、改得好的例子

 二、改得不到位或不恰当的例子

 三、该改而没改的例子

 四、陈家洛对霍青桐的情感

 五、有关方有德身份的改动

 六、有关新增加的《魂归何处》

 七、简短的结语

《碧血剑》新修版阅读札记

 一、新修版删除的部分

 二、成功改写部分的举证分析

 三、改写不成功的举证分析

 四、该改但却未改的例子举证

 五、宛儿与袁承志的关系

 六、有关意王爷的情节

 七、何铁手故事新线索

 八、袁承志与阿九的情感线

 九、小说结局部分的修订

 十、简短的结语

黄药师VS梅超风:情感与形象

 一、梅超风回忆中的黄、梅关系

 二、黄、梅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三、黄、梅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及原因

 四、黄药师、梅超风的形象

 五、新修版问题的原因分析

《射雕英雄传》新修版细读札记

 一、改得好的例子详细举证

 二、改得有问题的例子详细举证

 三、应改而未改的例子举证

 四、有关新修版中的黄梅之恋

 五、简短的结语

《射雕英雄传》旧版与流行版比较

《天龙八部》新修版阅读札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小说,写作之始虽属奉命仓促上阵,但故事的主线却大致上还是清晰而又完整,小说中精彩地讲述了乾隆和陈家洛这对兄弟的命运冲突故事。只是讲故事的方法和言语,经过了第一次修订时的反复琢磨。在流行版即第一次大修后的《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作者说:“现在修改校订后重印,几乎每一句句子都曾改过,甚至第三次校样还是给改得一塌糊涂。”其态度的认真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新修版再作修订,仍然是逐字逐句地看过,只不过,并非每句话都有改动。新修版问世后,大家看法不一,意见纷纭。究竟如何,需要认真地比对和分析。本文是由我阅读新修版过程中的札记整理而成,对新修版和流行版进行了比较仔细的比对和思考,按照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

具体分为:1.改得好的例子;2.改得成问题的例子;3.应该改但却没有改的例子;4.有关陈家洛对霍青桐的情感专题;5.有关方有德其人其事的修订;6.有关小说的尾声,这样6个部分。

最后,本文使用的版本是,流行版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新修版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8月四版一刷。

一、改得好的例子

新修版改得好的例子很多,大部分字句的修改都很不错。只不过,若是每一个字的修订都要评述,既占篇幅,也无必要。所以,这里只涉及相对重要的情节和细节的修订,而不涉及一般性的文字修订。

如此就开门见山,看新修版第一回的结尾,增加了一段陆菲青的心理活动:“这一番话,陆菲青都听在耳里,寻思……多半这红花会是我们一条线上的兄弟,跟屠龙帮差不离。这件事今日教我撞上了,陆菲青若是袖手不理,图他妈的什么明哲保身,‘绵里针’还算是人不是?”这一段话,就是修改得好的典型例证。此一心理活动,在文中有多重功能:第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界定了红花会的性质,这是最俭省也最具权威性的界定方法。第二是表现了陆菲青这一人物的主观心理,此人是这部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个武林人物,开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此人是一个躲避风头甚至胆小怕事的人,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对他刮目相看了。第三,这一段心理活动逻辑严谨,但却又风趣生动,个性突出。

再如,新修版第三回书中,周仲英的小儿子周英杰向父亲承认自己上了当,增加了几个字:“是,爹爹!我不是混蛋……”这几个字看起来寻常,但却生动,一是周英杰在说明情况,二是自我辩护,三是能在客观上激怒父亲周仲英,即激化情绪,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又,第四回书中,骆冰抢了镇远镖局镖师韩文冲的白马后,新修版增加了一句:“幸好韩文冲这马也是初乘,否则良马眷恋旧主,不会如此容易夺到。”这一句加得恰到好处,否则,就是小说中的一个小小的漏洞:若这白马是韩文冲乘坐已久的伙伴,即使骆冰抢走,它也不会轻易服从;只要主人韩文冲一声唿哨,就会转投旧主。现在加上这一解释,那就没有问题了。

又,第五回书中,余鱼同救文泰来,用笛中短箭射中了辰州言家拳掌门人言伯乾,新修版增加了一段解释:“他本来武功高强,但短箭突如其来,全无征兆,竟不及避让……”这一解释,合情合理。若不加以解释,言伯乾这个人就未免显得太脓包,这对辰州言家拳这一门派也就不够公平。

又,新修版第六回的结尾处,增加了一段叙述:“陈家洛道:‘多亏七哥神机妙算,此事一举两得。’周绮听得总舵主称赞徐天宏,暗暗欢喜,俏目向他望去,满眼都是笑意。徐天宏向她伸了伸舌头,眨了眨了眼。”这一段,除了最后“眨了眨了眼”之说有点古怪之外,总体上说丰富了小说的细节,也增加了小说的情趣。陈家洛表扬徐天宏,表明他进入了总舵主的角色;周绮开心骄傲,是照应前文她要徐天宏想点子救助百姓的线索;徐天宏向女友眨了眨眼,则是他诙谐性格和喜悦心情的由衷表现。

又,第八回中,陈家洛和李沅芷打斗结束,李沅芷离去之后,新修版加了一句:“陈家洛过招大占上风,极感快慰,忽地心头掠过了霍青桐的俏丽身影。”这一细节大有道理。在陈家洛的心中,李沅芷乃是自己的“情敌”,所以战胜她自然会感到快慰,也自然会掠过霍青桐的身影。在他的心中,这一仗与其说是为自己打,不如说是无形中想要打给霍青桐看。

进而,在第八回中,陈家洛回家,看到乾隆在自家的题诗碑之后的心理活动,流行版写的是:“这皇帝口是心非,自己出来游山玩水,也就罢了,说什么‘总廑万民戚,非寻一己欢。”’新修版改为:“皇帝说什么‘总廑万民戚,非寻一己欢。’倘然这真是心里话,那么他倒也关怀老百姓的安危苦乐。”这一改动相当大,前者根本就不考虑乾隆说真话的可能性,先人为主,判定乾隆是说假话,这样写当然也没啥不可。后者改为设问语气,显得更好。因为这表明陈家洛的心智更加成熟,考虑和判断问题更加客观公允,而且,他毕竟刚刚见过乾隆,总体说来,乾隆留给他的印象还算不错。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首诗是题写在陈家,陈家洛对乾隆的判断和猜测多少会客气一点点。P1-4

序言

愚生也晚,不能像香港一些长辈一样有幸亲眼见证金庸小说的出世,而是到现在也没看到过金庸小说连载的原始模样。和许多大陆金庸迷一样,我所看到的金庸小说,全都是经过作者修订的流行版。所以,此前我所写的所有有关金庸小说评析和研究的文章和著作,都只是针对金庸小说的流行版而言。

因此,我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有机会看到金庸小说的不同版本。金庸小说研究要想继续深入,少不了要对金庸小说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我一直相信,从连载版或原始结集版与修订后的流行版的比较之中,或有可能看到这位武侠小说大宗师天才思路的一些雪泥鸿爪。

几年之前,金庸先生决定对他的全部小说进行再一次修订,很快就推出了第二次大规模修订版。为了与第一次修订版即流行版相区别,作者将这次修订版称为新修版。如此,想看不同版本的金庸小说的愿望居然得以实现。在新修版的阅读过程中,习惯性地作了一些笔记,这本书就是由我的部分阅读笔记整理出来的。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些话我想在此说说。

首先,当金庸小说新修版问世之初,就有不少的猜测和议论,焦点是:金庸为何要花费精力重新修订自己成名已久的全部小说?对此问题,我的想法是,作者之所以要对自己的全部小说作品再一次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金庸先生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对广大金庸迷认真负责,具体说就是作者希望更进一步提高小说的艺术品质,或者说是进一步提高小说的经典成色。这种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的作风,正是金庸先生和其他的武侠小说家不同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武侠小说家曾修订过自己的全部作品,而金庸先生对自己作品的修订则已经一而再,甚至再而三,他的成就杰出并与众不同处,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金庸先生之所以要修订全部作品,当然也因为这些作品还有修订的余地和修订的必要。我们都知道,这些作品最初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它们的写作方式和过程,与通常的小说创作不同。它们都不是先有完整构思然后进行集中的写作最后经过修改润色之后才发表,而是有一个大致的思路,边构思边写作边发表,每天一段,这一独特的写作过程往往要延续一年以上的时间,有些小说甚至要延续数年之久。这样的写作方式和过程,当然不便于作者对小说情节、细节和人物等各方面的整体把握,难免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漏洞。虽然作者已经大规模修订过一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修补或订正。

再次,金庸成名已久,他的小说也经历了数十年时间的考验。从整体上说,金庸小说作品成就卓著,这是我们谈论它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弱点,无论流行版中有哪些漏洞,新修版中又增加了哪些瑕疵,都不能掩盖这些想象奇特的天才巨著的思想和艺术光芒。按照武侠小说的特点,或按照武侠小说的通常标准,其中的有些问题实际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只不过,金庸小说已经大大超出了武侠小说的寻常境界,许多作品大可进入中国文学经典殿堂,评论和研究也就应该按照高标准来严要求。

又次,按照高标准和严要求,我不得不说,新修版并未全部达到完美的程度。这一次修订固然弥补了流行版的许多缺陷和漏洞,成绩不容忽视。但新修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增订的部分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有些修订不过是画蛇添足,有些则更加严重,破坏了小说原有的肌理和韵味。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当然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但这些问题毕竟存在,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视而不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修订工程浩大,作者精力有限;作品问世已经数十年之久,作者已经很难像当年那样熟悉作品的整体肌理乃至每一条毛细血管,从而在修订过程中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却难免不小心伤害那些血管,尤其是伤害一些无形但却十分重要的经络。还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出自作者的杂念,有时候是固执,有时候甚至是情绪化的自相矛盾。例如在《天龙八部》的新修版后记中写道:“中国读者们读小说的习惯,不喜欢自己凭空虚想,定要作者写得确确实实,于是放心了……我把原来留下的空白尽可能地填得清清楚楚,或许爱好空灵的人觉得这样写相当‘笨拙’,那只好请求你们的原谅了。因为我性格之中,也是笨拙与稳实的成分多于聪明与空灵。”而在《飞狐外传》的新修版后记中却又说“然而从这位编剧先生的宏论推想,他是完全不懂武侠小说的,他不懂中国小说,不懂小说,不懂戏剧,不懂艺术中必须省略的道理……正如有人批评齐白石的画,说他只画了画纸的一部分,留下了大片空白,未免懒惰……”实际上,小说艺术,如同一切艺术一样,当繁则繁,当简则简,总之是要按照各自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艺术原则办事。

又次,这部书号称新修版评析,但其中只包含了对《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四部书的新修版的扫描和评析。另外还有两篇文章,都与《射雕英雄传》有关,其一是对新修版中黄药师和梅超风情感关系改写部分的分析;另一篇文章则是《射雕英雄传》原始版本与流行版的比较分析——这是我拥有的第一部金庸小说的原始版本。之所以只选择这几篇文章,一是因为这本书的篇幅有限,不能再多;二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将所有的阅读笔记全都整理出来。

最后,在后面的阅读札记中,我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毫无保留地说出,改得好的地方就说改得好,改得不好的地方就说改得不好。但我自己明白,我想所有的读者也都明白,对于任何艺术的评价和分析都很难完全避免个人的局限。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可能,我说好的地方,有些读者觉得并不好;或者相反,我说改得不好的地方,而有些读者觉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很难说好还是不好,甚至很难说恰当或是不恰当,要条分缕析,清楚明白,有时候反而会自找麻烦。最重要的是,我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阅读流行版,对流行版虽非情有独钟,至少会感到熟悉和亲切,甚至难免是流行版之所是、非流行版之所非。尽管,这并不是我故意如此,且我一直努力注意不要这样。

后记

这是一本从未出版过的新书。

人民出版社的两位社长同意将我过去曾在不同出版社出版过的金庸小说批评研究著作集中出版,我当然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高兴和感激之余,又想,若全都是旧书再版,多少有点对不住读者,也对不住出版社。在这个系列中,总该有几本新书,才会让我感到心安。

近几年来,金庸小说新修版的出版引起了金庸迷的兴趣,也引起了许多争议。我阅读过一些作品的新修版,有些话想说。2005年底还曾在台湾淡江大学做过有关金庸小说新修版的专题演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将以前几年阅读金庸小说新修版的札记整理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说起来,我与金庸小说新修版还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数年前我在电视连续剧《神雕侠侣》剧组中当文学顾问,制片人张纪中收到金庸先生尚未付印的《神雕侠侣》新修版校样,他立即送给我参考,我发现其中几处该改而没有改,就发电子邮件告诉了张纪中,张纪中立即将我的电子邮件转发给了金庸先生,当晚接到金庸先生从澳大利亚打来的电话,让我将全部校样看完,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我答应了,并奉命给金庸先生写出了《(神雕侠侣)吹毛求疵录》。其中大部分意见和建议都被金庸先生采纳。于是应邀为此后的若干部新修版写《吹毛求疵录》,直到《天龙八部》修订结束。后来我去美国做访问研究,最后两部书我就没再继续参与了。

这几年,极少数的知情者希望我出版这一系列将近百万字的《吹毛求疵录》,但我无法同意。因为我的有些意见和建议被金庸先生采纳,有些则没有,出版我的《吹毛求疵录》必须引证金庸先生修订稿的校样,没有得到金庸先生许可,我当然无权这样做。

这本书中所涉及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三部书,我并没有参与其中,是看到出版后的新修版之后的阅读札记整理出来的。我虽然曾给《天龙八部》的修订版提过许多意见和建议,但我的这份阅读札记也只是按照出版后的新修版重新做出引证、判断和分析。正式出版物之外的修订消息,不该,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说。

2007年的春节长假,我是在电脑前度过的。为了赶紧整理出这一书稿,不得不调整原定的去外地休假过年的计划。如此,我的女儿和太太也不得不放弃外出度假的机会,陪我在家中过年,有时候还要帮我查阅资料。等到书稿完成之日,太太已经结束假期开始上班,而女儿过几天也要开学了,我耽误了她们应有的假期,想起来当真抱愧!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人民出版社的领导!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孙兴民先生和许运娜女士!

陈墨

2007年2月底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