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鉴宝入门(杂项插图珍藏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郭豫斌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时至今日,古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古玩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昔日深锁皇宫深院、富贵豪门中的古陶瓷精品纷纷亮相,成为古玩投资的一大热门,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但是,古陶瓷市场好比一座藏满奇珍异宝的殿堂,不得其门而入,终究不能观奇览胜。虽有珍贵的古陶瓷精品陈列于前,不明辨识真伪的要领,往往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而此书以古代文物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社会背景、造型、工艺、材质、种类等入手,并辅以陶瓷辨别的常用方法,系统阐述了各个时代的陶器和瓷器特征。浅显的基础知识、实用的鉴定方法、精美的实物图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专家们的权威点评,多方面的内容相互融合,立体诠释了古陶瓷收藏与鉴赏的要点,是古陶瓷收藏投资者的不败宝典。

内容推荐

700余幅馆藏、拍卖器物的精美图片,30余万字权威专家的精彩解说,集时间、规格、收藏地、拍卖价等多重信息的“多功能”图注,让您全面、立体地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鉴宝指南”“鉴宝实例”——央视《鉴宝》栏目宝物精彩分析,收藏者的有形参考依据!

目录

一、古代玺印

玺印概述

 玺印的起源/玺印的价值/玺印的材质

玺印的种类

 玺与宝/官印/私印/收藏印/肖形印/吉语印/封泥

中国历代玺印 

 商代及西周时期的玺印/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秦代

 玺印/汉代玺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玺印/唐宋

 辽金时期的玺印/元代玺印/明清玺印

古代玺印的鉴别 

 古代玺印的形制/历代玺印的特征/历代玺印印文字体/

印石优劣的鉴别

古代钱币概述 

 钱币的起源/钱币的种类/金属钱币的诞生

中国历代钱币

 西周时期的钱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秦代钱币

 /两汉时期的钱币/三国时期的钱币/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钱币/隋代钱币/唐代钱币/五代十国钱币/

 两宋钱币/辽金及西夏钱币/元代钱币/明代钱币/清

 代钱币/历代农民政权钱币

古代钱币收藏与辨伪

 古代钱币的伪制/古代钱币的辨别/古代钱币的收藏与价值

中国古代金银器概述

 中国金银器的起源/高超的金银加工工艺

中国历代金银器

 先秦金银器/秦代金银器/两汉金银器/魏晋南北朝金银器/隋唐金银器/宋元金银器/明代金银器/清代金银器

古代金银器的鉴别

 鉴别金银器的方法/金银器年代的鉴别

四、鼻烟壶

鼻烟壶概述

 吸闻鼻烟的由来/鼻烟壶的兴起/鼻烟壶的收藏

鼻烟壶的种类及特征

 料烟壶/瓷鼻烟壶/古月轩鼻烟壶/铜胎画珐琅鼻烟

 壶/玉石鼻烟壶/玛瑙鼻烟壶/翡翠鼻烟壶/珊瑚鼻

 烟壶/琥珀鼻烟壶/水晶鼻烟壶/碧玺鼻烟壶/石质

 鼻烟壶/牙角类鼻烟壶

五、古代铜镜

古铜镜概述

 古铜镜的起源/古铜镜的名称/古铜镜的纹饰特征/古铜镜各部分称谓/古铜镜的色泽

中国历代铜镜特征

 商代铜镜/西周铜镜/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秦代

 铜镜/汉代铜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隋

 唐时期的铜镜/宋代铜镜/元明清时期的铜镜

古代仿制铜镜

 鉴别古代仿制铜镜的方法/唐代仿制铜镜的特征/

 宋代仿制铜镜的特征/金元仿制铜镜的特征/明清

 及民国时期仿制铜镜的特征

古代铜镜的收藏

 古代铜镜的价值/古代铜镜精品/现代仿制古铜镜

 的方法/仿制古铜镜的辨别/古代铜镜收藏方法

六、竹木牙解匏

竹木牙角匏概述

竹雕

 竹雕艺术的起源/竹雕艺术的发展/竹雕艺术流派及艺术名家

木雕

 木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木雕的种类/木雕艺术流派及特征

牙器

 牙雕的起源与发展/象牙雕刻的特征/牙雕器物的鉴别/牙雕常见技法

角器

 角雕的材料/角雕器物的特征与鉴别

匏器

 匏器的起源与发展/匏器制作的工艺技法/匏器的种类与收藏

七、宣德炉

宣德炉概述

 宣德炉的起源/宣德炉的形制/宣德炉的色泽/宣

 德炉的款识

宣德炉的仿制

 明代仿制的宣德炉/清代仿制的宣德炉

真假宣德炉的辨别

 宣德炉的价值/宣德炉的伪制/宣德炉的辨别

八、古代丝绣

丝绣的起源与发展

 丝绣的起源/丝绣的发展

丝绣的种类及特征

 锦绫/织成/缂丝/刺绣/唐卡

顾绣与湘绣

 顾绣/湘绣

古代丝绣的收藏与鉴定

 古代丝绣的收藏/古代丝绣的鉴定

试读章节

南宋时期,皇帝专用的玺印更多了。除了仿汉六宝和北宋遗留下来的“大宋受命之宝”(宋太祖时铸)、“定命宝”外,又增加了“皇帝亲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三方金印,“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玉印,再加上“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的“护国神宝”和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受命宝”,总数为十四方。在镌刻形制上,据《宋史.舆服志》记载,把以往一寸见方的汉玺印面尺寸改为“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的新制,印钮也以鼻钮代替了螭虎钮。

元朝时期印制仿隋唐制度,使用八宝,在数量上对宋制做了删减。印文为三种,即巴思八文、梵文和汉文。

明代又恢复了宋代的多宝制。印文除保留旧制之六宝名称外,其他均已改异。明初宝玺为十七方,但《明史.舆服四》仅载十六方,其文为: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增加七宝,印文为:奉天承运大明天子之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与前十七宝合起来,共二十四宝。

清代承续明制。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取意《周易·大衍》“天教二十有五”的吉数,钦定为二十五宝,平时贮藏在精美的方形盒子中,安放在交泰殿御座两侧和背后。其中二十宝袭用明宝,一律把其中的满文本字改为篆体镌刻,只有“大清受命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满文)、“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五方是新定的。

在清代,册宝是皇帝册立皇后或册封皇贵妃、贵妃、嫔妃上徽号时所颁发的册和宝。册犹如现在的委任状,宝是印章,是宫廷后、妃等身份的证明与象征物。“皇后之宝”用黄金镌刻,重一千八百克,正方形,印文为满汉文并列。

官印

玺印的名称繁多,有玺、宝、印、章、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记、戳或戳子等十多种.此外,符节、封泥、花押等也起着昭信的作用,和官印的作用相同,如同军事行动上的“虎符”,具有符契信证的功能,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的凭证,是行使权力的依据,曾起着官印的作川。

古代镌刻官职名称的玺印,称为官职印或官印。历代官印制度严格,成为区分职位高低和显示尊卑的标志,国君和臣民都非常重视。官职的品级在印材的质地、绶带的颜色、印钮的形制以及印章的大小、轻重和印文的书体上严格地表现出来。

秦以前的官印,大部分是方寸“玺”,也有长方形、圆形、扁形等.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玺印大多是用铜制造的,也有少量是用银和玉石类制作的小玺印,做工也很精致,印钮大多是鼻钮。官职印印文以先秦古篆体为主,白文加边框,偶尔也加有十字或者田字界格。印文内容主要是官职的名称,如“司马”、“司徒”、“司工”、“司禄”等。另外,这一时期的官印,还有不少用做官营制造的信记“物勒工名”的工官印。

先秦官印形式趋向多样化,笔画疏密有度、粗细相间,使印文布局严谨又不失舒展,自然而又不失生动。制作者也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广泛、深入、大胆地渗透在印钮的设计、印面的镌刻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使印章的制造不再仅仅局限在实用价值上,还使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制定了印章制度,并开始利用玉材来制造印章。战国时期官印的形制一般都是正方形,鼻钮。而这一时期的官印形状反映着官职的大小,像“半通印”,大小约是正方形官印的一半,呈竖长方形,加“日”字形界格,以此来体现印主人的官职和地位的卑微。秦朝印章的印文一般采用李斯创立的小篆体,写法随意自然,风格如秦诏版上的体式,和常见的挺拔、秀丽、刚柔相济的秦小篆体不完全相同。印材的选用以铜为主,有铸造和凿刻两种制作工艺。铸印是先把印模设计雕刻好,再把铜熔化浇铸成印。但大多还是采用凿刻的方式,字数不限,白文纤细,字体舒展自然,坚挺柔韧,线条苍莽古意。其中也有深刻粗白文的,显得很有锋芒,线条起、止、行、转,很有意韵。

汉沿袭秦官印制度,不过这时诸侯王使用的印章也称做“玺”,将军印称“章”,印章的形制根据官职的大小尊卑有更严格的规定。人印的字体发生了变化,改用平正方直含有隶书笔意的“缪篆”,这种书体在方形印面上刻制非常适宜,使结构显得饱满、庄重、浑厚。布局上也继承了秦印的风格,在印文间也加田字形界格,虽没有秦印的端庄,但多了几分苍劲。到了东汉,印材种类繁多,虽然仍以铜为主,但按规定还可以使用金、银、铜、玉石等。印章的铸造和雕凿工艺更加讲究,总体造型简约大方,印钮的雕刻活泼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印多承汉制。汉代官印的总体结构讲求雄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印印面虽然比前朝加大了许多,但是篆刻风格却丧失殆尽,凿刻工艺也显得有些草率和粗糙。尽管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架构好的作品,但终归是少数。魏晋之后,盛行在纸张、绢帛上写字作画,封泥的使用也随着简牍的废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色印渐渐地应用到公文、契书上。为了方便辨认,印文大多为朱文。

隋唐时期的官印与秦汉宫印相比,要大出三倍多,有些甚至有大到四寸见方的。官员也一改常法,不再随身佩带印章。印文字体除了釆用小篆外,还引入了隶书,印文的最后一个字也由原来的“印”或“章”改为“记”。有时为了追求印面的整齐,把一些简单笔画故意曲折叠绕,就出现了九叠文的篆书体,但有时也要根据印文文字自身笔画的多少而定,一般以折叠均匀、排满印面为标准。这种官印多刻朱文,由于多重叠不容易辨认出来,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防奸辨伪的作用。元、明、清各朝官印,多沿用这种形制。

宋代沿用唐制,官印印文继续使用九叠篆,并且还引入了楷书。印体加大,印钮也相应加大,改为直柄,居于印章的背中部,大小正好可以用手握起来,人们形象地称它“印把子”或“权柄”。另外,也开始在印钮上镌刻年号和款识。宋以后各朝也多仿效宋制,都在印钮上刻年号、款识。

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国,八思巴文用于皇帝和国家高级官员用印的印文,而汉字篆体则多用于文职官员的印章。

明代官印称“关防”。“关防”的意思就是“关防紧密”。还有一种俗称“条记”的官印,呈长方形,印文多阔边,粗朱文。明代初年,明太祖为防止官吏们用官印私自钤盖作弊,特意把方形印分成左右两半,令其各执其半,这样既防止了伪造,又便于拼合验证。清朝临时派遣的官员,所用长方形官印也称“关防”。

P10-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