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信正,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于肯萨斯大学、南加州大学及印第安那大学主讲文学,并在加州柏克莱大学从事研究和写作,发表过三册专论。
本书精选庄信正近年随笔作品,谈文论艺,对许多著名文学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阅读评价,令读者重新认识文学经典,是时下难得一见的回归文学本质的优秀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风流(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庄信正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庄信正,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于肯萨斯大学、南加州大学及印第安那大学主讲文学,并在加州柏克莱大学从事研究和写作,发表过三册专论。 本书精选庄信正近年随笔作品,谈文论艺,对许多著名文学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阅读评价,令读者重新认识文学经典,是时下难得一见的回归文学本质的优秀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是庄信正「三少四壮」的专栏结集。书中信手拈来的文学掌故使经典文学展露活泼丰富的一面;写少年就有诗才的华兹华斯与爱默森中年都有江郎才尽的感叹、写乔伊斯与波赫士如何博闻强记,波赫士甚至称百科全书是最佳文学体裁之一、写好名的文人王尔德、惠特曼如何「爱出风头」、写文人相轻,如杜斯妥也夫斯基讨厌屠格幼夫,甚至在作品里对屠氏冷嘲热讽、写经典大作当年稿与今日的赫赫名气不成正比,《战争与和平》甚至是借钱来出版,细腻之处更有普鲁斯特的失眠、席乐偏爱烂苹果气味、罗兰巴尔特对母亲的眷恋等等…… 目录 自序 献给普通读者 魅力 神奇 鬼才 才尽 读与写 宝库 百科全书 懂不懂 不朽的“死语” 译诗 影响 生前身后名 伪大作家 爱与憎 扦格 姓名交关 笔耕 秋日,乡问,榻上 缪斯 福水祸泉 强记与健忘 铁窗 盲 丑 懒 失眠 怪癖 羊癫风 哲人之死 柏拉图 哲人与诗人 师生 大哲与大帝 最有智慧的人 最高尚的罗马人 西塞罗 数 数学 利器 斯芬克斯 忘川 洪钟 柳 夜莺 母亲 墓志铭 真理 奇迹 SERENDIPITY 乔伊斯与《牛津英语词典》 布鲁姆日 “夜市” 试读章节 神奇 李贺二十六岁短命而死,其诗现存二百四十一首,仅占生前全部作品十之四五,却已经光彩夺目了,所以比他晚生十三年的杜牧痛惜地说:“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他十四岁即以乐府歌诗见重于世,写作时间首尾该有十来年;英国的朋斯、济慈和法国的蓝波(Jean Arthur Rimbaud)则都是在短短二至六年内创造出传世之作,情况更加奇异。 济慈和李贺一样只活了二十六年,十八岁开始写诗,二十四岁便因贫病交迫而停笔,倘若维吉尔、但丁、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也只写到这个年纪,其成就不可能与他相比。一八一九年四月济慈写了名作《无情的美人》和《心灵颂》;五月更是丰收,不到三个星期赋成英国文学史上四首伟大的抒情诗:《夜莺颂》、《希腊古饔颂》、《忧郁颂》和《懒惰颂》。据他挚友布朗回忆,济慈住在他家,附近有夜莺筑巢。那天早上他在一棵李树下坐了两三小时,回到屋里,把几张纸条放在几本书的后面。经布朗问起,回说是刚才听夜莺歌唱有感而作的句子。布朗发现纸条紊乱,字迹潦草,遂由济慈协助整理成篇。由此可见那二十来天当中诗思泉涌之状了。所谓“五大颂诗”只有《秋颂》属稿于当年九月。无独有偶,里尔克一九二二年二月在三星期内写成五首《杜伊诺哀歌》和另一代表作《献给奥菲士的十四行诗》上下两卷。 济慈生于朋斯死前一年。一八一八年夏.他与布朗去苏格兰徒步旅行,七月凭吊了这位前辈诗人的故居,写了几首悼念诗。其一《写在朋斯诞生的农舍》首行“这一千天的躯壳”照字面可解为济慈预感到自己只能再活这么多天;无论如何,他确是两年半后以肺结核去世,比朋斯少活了十一年。 朋斯是苏格兰乡下一个佃农的儿子,他父亲虽然穷,却很注重他的教育。父亲去世,他继续种田,家计窘迫如昔。人很早熟,十五岁初恋,写了现存的第一首诗。尝说他认真恋爱之前从未想到要成为诗人,此后在农耕之余也勤于笔耕。情妇之一珍·阿摩怀孕,她父母嫌他太穷,不准二人结婚,并一状告到法院索求赡养费;朋斯窘迫不堪,决定移民牙买加,行前把所存诗稿结集出版,希望至少赚笔川资。结果喜出望外,书大为畅销,非但不必流亡国外,而且跃身为文坛新秀。 他这第一本书极其突出的特色是已经收有许多杰作,几乎所有最好的长诗都已出现。他名利双收,荣归故土,珍的父母待若上宾,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却继续拈花惹草)。此后主要着力于收集民间歌谣,虽然没有放弃写诗,但除了代表作《汤姆·奥桑特》及另外一二篇之外全是败笔。朋斯诗现存六百多首——包括三百多首民谣——中最成功者差不多都写成于一七八四年夏天到一七八六年秋天两年期间。 为什么呢?他致友人信里曾归咎于婚姻,说那“九个吉普赛女人”(指缪斯诸神)因嫉妒他做了幸福的丈夫而躲开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婚后他当上税务官,表面看起来成家立业,生活安定,有可能减少了创作的动力和压力,但收入微薄,至终和济慈一样死于穷愁。有人推断他江郎才尽,另外也有人认为他晚年在歌谣方面的工作毋宁说顺理成章,是创造性的进展。 蓝波比朋斯和济慈还要异乎寻常,恐怕文学史上很难找到执笔时间这样短、作品这样少而影响这样大的作家。他的诗仅有一百四十首左右,都是二十岁以前三四年之内写的。十五岁受到中学老师的启发开始吟咏,少作《十七岁的诗人》为其名篇之一;显然带自传性,写小时候怨恨母亲的管束,并且情窦初开,有了性欲,也有了诗兴。次年五月产量激增,名诗《被窃的心》该是此时完成。他根据自创的革命性信条赋成《醉舟》,这是他最有名的诗,也可能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九月离家出走(已非第一次),带着此诗前住巴黎,经已成名的魏尔伦(Patti Verlaine)介绍,立即在文坛扬名。二人开始同性恋爱,后来在布鲁塞尔争吵失和,魏尔伦枪伤蓝波被判坐牢,双双落得声名狼藉。蓝波还乡,十八岁写了《地狱一季》。他先寄了若干份去巴黎,随即赶去看反应,但四处碰壁,铩羽而归,愤而把所有文稿焚毁。《彩饰》是一八八六年魏尔伦编印的,那时蓝波已远去阿比西尼亚,并未征求他同意。魏尔伦说这四十二首散文诗是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五年间的作品,但很多人反对,认为该是写于一八七二至一八七三年间。 蓝波的笔墨生涯二十岁戛然而止,直如昙花一现。他转而到处做工赚钱,不但唾弃自己的著作,而且贬文学为可笑可嫌的勾当。至终钱未赚到,贫病而殁,一如朋斯和济慈。P10-13 序言 尽量写出一点情趣——这是本书所收五十二篇专栏文章执笔时最基本的宗旨。虽然主要在谈经典作家和作品,心里念念不忘的是爱好阅读的社会大众。过去一年,在发表过程中从识者和不识者直接间接得到的反映显示,至少在相当程度上,这一点是做到了。 约翰生博士尝说:“我乐于同普通读者看法一致;因为在所有奥妙阐释和高头讲章之后,要决定诗艺荣誉谁属端赖读者的普通常识:它未受种种文学偏见的腐化。”善哉斯言!难怪吴尔夫夫人引之为她论文集《普通读者》的书名,并用作书前的格言。她这两部书渊博精辟而又平易亲切,我视为典范,至少同她一样以普通读者为对象。 经典(Classic)是“人们赞而不看的书”,马克·吐温所下的这有名的定义倒不全是玩笑,卡尔维诺也郑重其事地说过类似的话。大约是人之常情,这个现象很普遍。我自己就是现成的例证:从小爱书,凡是名著总想拥有一册,到手却往往束之高阁,敬而远之。布瑞的巨制《希腊通史》五十年代在台湾买到,一九六。年随我来美国,辗转去过三州四城;一九七四年从洛杉矶大搬家时嫌重卖给旧书店,今年三月在纽约的旧书店再度买到,书我之间已有四十多年的因缘。应该算作旧识了,却又颇有陌生之感,深以当年未能通读为憾,现在人已老大,恐怕只能随时打开翻翻了。后悔无用,随时翻翻总比从前那样敬而远之要好一些。 马拉梅(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曾唉叹:“哎,肉体感到忧伤呀!而我已经把所有书都读过了。”当然是诗人的夸张笔法。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现在,古今中外各种经典用“汗牛充栋”形容已不为过。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希腊罗马古籍,莎士比亚全集,但丁的《神曲》,吉朋的《罗马衰亡史》,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的长篇说部等等又从何读起?即使一个人从小别的什么也不做,要通读世界所有名著也是不可能的。惟其如此,我认为读者大众对经典著作理应敬仰却不必畏避,大可随时随地随意打开,看看目录或索引,读些片段,浏览一下大体内容。鲁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随便翻翻》,其中直陈:“这方法很可以冒充博雅……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便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其实连大文豪约翰生博士也习以为常地略读跳读,一般读者更不妨抱着好奇和欣赏的心理“随便翻翻”,看看人们交口称颂的书到底在说些什么。用帕斯卡尔(Pascal1623—1662)关于信不信上帝的打赔的说法,我们打开一部经典作品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是不喜欢,我们毫无损失;要是喜欢.自然会有裨益,甚至影响一生。 上一世纪西方文学界不少人对传统上的某些偏差起而反对,对象主要是所谓“已故白人男子”作家,遂导致“多元文化主义”。随即惹起保守主义者的反击。但显而易见,双方的出发点都偏离文学而带着浓重的政治意味。左派人士固然可能矫枉过正,右派分子表面上理直气壮地捍卫传统,骨子里则意在维持固有道德乃至既得利益;等而下之,就仿佛在应和极端主义政客和教棍了,只怕还不如激进派正大光明。文学史上总难免会出现一时的风尚,时过境迁,常常会成为过眼云烟,经典却仍屹立不动——它们是通过历代检验考究才得以流传下来的。 马拉梅另有一句名言说,“宇宙存在是为了要完成一本书”,在他眼里书成了万物之灵了。换句话说,我们都为了读书而存在。《普通读者》第二辑最后一篇《怎样读一本书?》结尾一段说: 但是有谁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论这目标是多么理想——而看书的?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我们纯粹出于欣赏喜爱而做的吗?难道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往往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征服者和律师和政治家——都来领取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的英名等奖赏的时候,万能的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初读这段话时我深受感动,几乎流泪。 ——二○○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纽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