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镜中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至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六十年前,上海码头,那条去台湾的大船,圆了儿时的乘船梦,却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分离五十年后,万里寻父,三线布局,群策群力,再续情缘。

在娘的九十寿宴上,岳母林海音低声严肃地说:“两岸开放了,你们怎么就不设法找老太爷呀!”一句话,点醒了我的责任;一句话,开始了天南海北的搜寻;一句话,接续了我和爹的缘分。

追诉出两岸六十年的离乱史、隔不断的骨肉情……

《镜中爹》一文发表后,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这是一部个人与历史和解,血肉与血泪和解的书。一个怀抱历史悲怨的人,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一个不能温柔透视历史的人,也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一个没有赤子情怀的人,更不可能完成这本书。

内容推荐

六十年前,他与父亲挥手作别。那条去台湾的大船圆了他儿时的乘船梦,却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只能填写“我爸在大陆,失去联络”的台北童年,看着褪色的家书,眺望对岸的大陆,无限感慨:爹怎么没来台湾呢?点点滴滴的生活呈现出的是台湾当时真实的社会境况。分离五十年后,岳母林海音的一句提醒,作者从澳大利亚到江南寻父,踟蹰在外滩,捕捉童年的温情。一张老旧照片是他的“镜中爹”;一则寻人广告燃起无穷希望;一通国际电话如同春雷乍惊。从一点点蛛丝马迹,靠着如许缘悭一面的人的相助,天南地北搜寻一名老汉,追诉出两岸六十年的离乱史,再现出两岸隔不断的骨肉情。

目录

楔子 时空

上篇 台湾成长与怀念

 第一章 镜中爹

 第二章 台北童年

三张船票

台湾就在远处的海里

暂居大姐家

褪色的家书

我爸在大陆,失去联络!

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

爹怎么没来台湾呢?

 第三章 以剑镶珠,星月双辉

二叔什么样子?

娘第一次去外国,一生也就这一次

娘想不想去大陆?

迁居宜兰

娘给我的“财产”——脚踏车

维寅怎么不在呢?

 第四章 孤独的现代人

失散与重聚

刻钢板的日子

大学生,少爷兵

我的步伐

不按牌理出牌

三十多岁才动笔写作,不见得晚

下篇 大陆寻亲与感恩

 第五章 寻人启事

人间有真情,世界充满爱

两个目的,三线布局

米字边儿,草字头儿

 第六章 历史现身

公公,公公!

那段历史正在结束

 第七章 爹的足迹

光荣工人队伍的一分子

二叔是公认遭受迫害的

那样中国味儿的女人

 第八章 爹的孔雀没有开屏

文与图的世界

爹,儿来了!

 第九章 重现

后记 永不消失的晨光

附录

萼芬姐的字字珠玑

沉寂了半个世纪的

张维寅与张至璋父子年代对照表

试读章节

我生长在江南,家中仍按老北平习俗,称父亲为爹,母亲为娘。

文学作品或电视影剧,有些刻意用“爹娘”代替“爸妈”,不只为表明时代或地域背景,也是为加强亲情意味,“亲娘淌下泪水”就是与“母亲在流眼泪”不同。这儿不谈文学,因为爹娘在我实际人生中,远非文学能比。

七岁以前,是个久远的年代,我的生活与一般孩童没有两样。

每逢爹娘带领两个姐姐和我,晚上散步到南京的新街口新开张的首都戏院看电影,我总盼望能在电影院吃到什么。哪怕回家的路上会走酸了腿,被他们拉着拖着,因为我已阖上了眼,而他们却起劲地谈着白杨、周璇什么的。

爹画图一流,每次应我所求,紧握住我的小手,教我画卡车、飞机、轮船。事隔半世纪,每忆及此,我仍能感受他手心的温暖。

爹还会折纸船,有篷的、没篷的、单篷的、双篷的。正方形纸折出来的船身宽,长方形纸折出的船身窄。爹甚至能用一张纸折出船边晾晒的衣服,然后像变魔术般,把衣服拆开,竟变成另一条船,依附在原先这条船上,令我吃惊不已,爹说这叫“双身船”。

每次折纸船总花不少时间,我却乐此不疲,憧憬着有天真去乘船的滋味。当时哪里知道,我与爹的欢乐竞这么短暂,甚至后来连他的容貌都模糊了,即使我一生都谨记折好双身船的要领。多年后,每当教自己的孩子折双身船时,就温习一遍,也重温一遍。

一九四九年初,爹不再跟我折纸船了,那段日子全家天天出门抢购米面油盐。上午抢,免得下午涨价。最后我们到了南京的长江码头下关,乘江轮去上海。江轮会叫,会冒烟,一夜船下来,令我兴奋无比,圆了折纸船的梦。

我们住在上海黄浦江边的大旅馆,姐姐天天带我到江边,等待更大的船,会漂洋过海、去台湾的船。我们也在码头找真的双身船,可是我却始终没见过。

对于上海,很清晰地记得一件事,就是天天央求姐姐,带我在旅馆上下楼坐电梯,从不嫌烦。那电梯有两道门,其中一道有铁条格子,姐姐说手伸进去会轧断。

我们终于搭上一条轮船,大得不得了,但是人挤人。后来回想,爹一定对娘及我们姐弟说了许多话,他们之中还一定有人含着泪。因为,爹没有登船,留在岸上。

爹和我们只通了两三封信,每封都寥寥数语,寄信的地址也不一样。爹在信中强调共产党来了后,生活很好,但是嘱咐我们没事不要通信,要通信也要由南京秦状元巷一位不认识的李先生转交,不是直接寄到我们住的丰富路。爹当时近五十岁,被通知又进了“大学”,还天天打篮球。娘保留着爹最后一封信。

我们不敢常去信,怕给爹找麻烦。隔了些时日,忍不住按地址去信,却一封封的没有回音。

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了。

老实说,小学时对于失去父亲,日子久了渐渐习以为常,记忆里不便的是参加作文比赛填表,父亲职业栏不知如何下笔。娘教了我,  “陷大陆,失去联络”。

这七个简短坚定的字,虽是写给别人看的,但是却明示我,没什么指望了。

四十几年后,一九九二年秋天,满怀希望,我终于又踏上大陆。所不同的,这次是搭飞机,是由我移居的澳洲飞去的。

南京新街口的晚上,依然挤满人,挤满车,挤满树,也挤满嘈杂。那家首都戏院还在,门前也依然有爹娘拖着小男孩,进去看电影。黑压压的人群中,我不断闪躲走着,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也看不清年纪,五十,七十,还是九十?忽然有人拉住我,问要不要以美金换人民币,我摇摇头。就在想捕捉这人的面容时,他已隐入人群。

我忽然领会,自己仅是十二亿分之一。

回头看看这黑压压的一大片,爹真在里面吗?

十二亿人里,像我这种遭遇的,又有多少呢?

有人调查过吗?

有人统计过吗?P003-005

后记

永不消失的晨光

《镜中爹》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二○○五年五月,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版本,一个是现在三联书店出版的版本。令人敬重的三民书局发行人刘振强先生,二○○五年选了《镜中爹》,代表三民丛书,参加竞逐次年的台湾图书金鼎奖。

大陆出来的朋友看了《镜中爹》,反映非常好,不少人流泪。然而,他们热切希望多知道点,我小时在台湾的生活点滴,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如何在老母扶养下长大,内心的感受如何?他们也希望了解,那种在成天高喊“反攻大陆”口号下的台湾社会,是什么面貌?此外,他们更想多知道些,我在大陆千辛万苦寻爹,遇到许多贵人相助的详细过程。大陆旅澳文友王平、徐家祯等如同许多人一样热心催我,赶快重写,在大陆发表,出版。

于是,有了现在三联书店的《镜中爹》大陆版。我删去了台湾版本中,以小说方式描写父亲在大陆生活的忆想部分,增加了读者希望多知道的真实细节。同时也加入许多珍贵照片,萼芬姐的来信,以及我们父子的年代对照表,使读者可以对照着看。三联书店慎重地新版发行《镜中爹》,使我更加吐露儿时一切,真是件快事。

台湾版《镜中爹》里有两篇序,一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前年去世的夏祖烃先生写的《离乱亲情,苍天可鉴》,另一篇是台湾女作家季季写的《一艘双身船,多少侦探事》。

夏祖蝰的序中说:

“父母在,不远游”是沉重的古训。然而中国由地大物博下滑到地脊民贫的过程,在匆匆百年里已走到极致,“游必远方”成了被强调的另一面。战乱及环境恶化促使人们迁徙,实质上体现了异民族文化的“追逐幸福”的信条。扶老携幼挥手而去的人可能遇到艰辛与荼毒,而望着离去者的背影忧心忡忡,留下的人的日子也不那么省心惬意。有时读到受戕害者的泣血叙述,真是令人惊悚,要问一声:“我们的骨肉手足有什么过错,要受这样的惩处?

祖蝰的序里还说:

单是说“落叶归根”,“狐死首丘”,不足以确切描述国人的乡土之恋。曾看到南方的大榕树,从厚实的主干上生出茁壮的旁枝,又从枝桠上垂下气根。气根顽强地向下探索,扎入沃土,又自成长为大树,就这样干枝叶根生生不了,密切相连,众多旁根相将主干,围包扶持,以独木而成林,虽台风狂澜不能摇撼。目前居外的华人并不是蒲公英的种子般随风飞散,不知所终,而是像榕树的气根般立定脚跟,不独安身立命,还要护卫主干,因为只要主干安稳,就有了依托,有了尊严与自豪。

祖蝰的序最后说:

世事如枰,身处枰上为他人棋子,既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又不能揣摩全局,预见走势。我们在恼恼惶惶的过去,对另一边的骨肉弟兄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互不相知。这就需要有《镜中爹》这样的诚实的稗官野史来互通所闻,留下记载,庶几不致迷失前路,更不至于好了疮疤忘了痛,穿着新鞋走老路。历经劫数,疮痍满目,当今之事,和合为贵,这本书所说的事,是不容,希望也不会重演的了。

我和夏祖蝰教授只在北京见过一次面,他是祖丽的堂兄,年龄比我们大许多,是个儒雅温厚、思想先进的学者。我们一见如故,后来隔着半个地球,通了不少电话,他的谈吐很使人钦敬,他的去世让我难过而怀念。祖蝰说得对,“单是说‘落叶归根’,‘狐死首丘’,不足以确切描述国人的乡土之恋。”所以迁居海外的人,不管他是住在多么进步的国家,他的心境不是没离开过乡土的人能想象的。但是就像祖蝰说的,身处异域的人也该有“安身立命”的胸怀。  祖蝰说得很对,澳洲的英联邦文学奖得主亚历克斯·米勒(Alex Miller),有次应我邀请来演讲文化移植的问题,他说:“To be displaced is in place,to be in eXile is at home.”(错置就是正位,流落海外就是回归家园。)西方人也有这样四海一家的思想。

季季女士序文的开头写道:

这是一部个人与历史和解,血肉与血泪和解的书。

一个怀抱历史悲怨的人,不可能完成这本书。

一个不能温柔透视历史的人,也不可能完成这本书。

一个没有赤子情怀的人,更不可能完成这本书。

感激她对我的心境的描述,那是真的,我虽未必有能耐透视历史,但是我真的没有怀抱历史恩怨,相反的,我希望一切都能和解。

然而季季似乎对“双身船”情有独钟,序中多次提到,像:

双身船在书中影影绰绰,仿佛作者父亲的化身;魂魄常相左右,引领作者灵思,让他在特定的时间,遇到特定的人,发现特定的历史密辛。

双身船出现在全数的篇章其实不多,着墨之处甚至不足千字,然而作者以曲笔淡墨书写,影像美学贯穿全书。既涵盖了父子亲情流动的意象,也象征了家庭离散的悲凉。前后遥相呼应,悠缓凄凉之中却能让人感受一种温暖的热度;仿佛一块微微的炭火在我们心里明灭闪烁。

我每次翻阅两人的序,内心就悸动一次,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文学涵养,也是因为他们的序文中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邃情感。

然而,正如季季的序文最后说的,“五十年光阴在那清明的晨光中是宇宙的一瞬,然而记录那个当下,以及回顾那段历史的文字,永远不会消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