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与孩子沟通有困难吗?你觉得孩子听不进你说的话吗?你觉得孩子不愿向你诉说吗?本书就将教会你如何与孩子沟通:克制冲动,委婉地批评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德服人;学会赞美孩子,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表达期望不可过度,不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孩子这样沟通最有效(最新经典版) |
分类 | |
作者 | 赵宁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觉得与孩子沟通有困难吗?你觉得孩子听不进你说的话吗?你觉得孩子不愿向你诉说吗?本书就将教会你如何与孩子沟通:克制冲动,委婉地批评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德服人;学会赞美孩子,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表达期望不可过度,不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内容推荐 家长要想与孩子进行真正的沟通,就要通过自己切实有效的行动,让孩子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好处:通过沟通,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成功后的赞誉、挫折后的抚慰、烦恼后的排遣、方法上的建议、看法上的拓展、心灵中的共识。如此,孩子才能向父母敞开心扉,多说话,说真话。 目录 第一章 子女沟通,教育不是教训 批评之前,请先克制冲动 适得其反,皮鞭法不可行 不必训斥,说说你的建议 提供选择,给他转换余地 屡教不改,可以这样应对 疏导为上,化解心中怨气 第二章 晓之以理,帮助孩子进步 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名人案例,让他心悦诚服 晓之以理,为何不该这样 对比教育,让他自己选择 积极提倡,这么做才最好 温和否定,别一巴掌拍死 第三章 言不逆耳,良药也要甜口 先不要急着批评 让批评穿上糖衣 先说yes再说no 否定要委婉一些 掌握说话的分寸 包装语言再开口 第四章 以德服人,指导不是指教 控制纠正孩子的冲动 咄咄逼人架势要不得 大道理也经不起唠叨 循循善诱代替下命令 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 以过来人身份提建议 第五章 给予鼓励,给孩子打打气 帮助孩子走出过去的阴影 告诉他“你就是最棒的”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下次如果这样就更好 激他一将,发挥无穷潜力 跟孩子一起做做错误总结 第六章 表达期望,也要注意分寸 望子成龙的期望不可过度 给孩子动力,而不是压力 别跟邻居家的小孩比长短 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及兴趣 上辈人,与孩子划清界限 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树立理想 第七章 尊重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居高临下,孩子只会战战兢兢 沉默不是金,有隔膜更要沟通 不唱独角戏,给孩子张口机会 交流时,做个经验丰富的长辈 给出建议,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与孩子平等交流,避免“堵车” 第八章 适当赞美,肯定他的优点 你是独一无二的 美丽来源自心灵 赞美也是给予爱 这一次你进步了 帮助他克服自卑 发掘心灵的钻石 第九章 语言温暖像老朋友一样 不揭短,别让他感到尴尬 让孩子敢于跟你说出实话 拍拍肩膀,给予孩子力量 一笑了之消除孩子的尴尬 温和随意的聊天更有效果 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港湾 第十章 及时倾听,了解孩子心声 全神贯注地倾听 要及时给出回馈 认同孩子的感受 让孩子把话说完 别插嘴刨根问底 做孩子信赖的人 第十一章 别摆架子,创造共鸣氛围 参与孩子组织的活动 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戏 你的事也可请教孩子 给孩子应有的自由权 肯定孩子获得的成功 创造阳光雨露的氛围 第十二章 循循善诱指引孩子成功 全面正确评价孩子 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让他渐渐学会独立 发现孩子爱好特长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站在背后加油鼓掌 试读章节 有时,孩子犯的错误一时让家长接受不了,极为震怒,这时,家长最好是过一会儿再批评孩子。因为家长震怒时比较冲动,措辞一般比较激烈,很难做到冷静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一旦犟起来,不但接受不了意见,还可能产生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弄得更糟。 做家长的经常会有一些错误做法,比较常见的有: 1.任凭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 妈妈看到孩子在厨房玩碗筷时,如果自己心情不错,就会很随和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但在她很忙的时候,她就大声朝孩子嚷嚷:“赶紧放下!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会打碎的!”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有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这样也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一个好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如果是对孩子危险的事情,要严肃地、明确地告诉孩子。 2.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 儿子爬上椅子去拿高处的剪刀,妈妈马上对儿子说:“快给我下来,你在干什么?”然后,一边责备孩子,一边把他拉到门外,“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妈妈应该为孩子准备一把他专用的安全剪刀,鼓励孩子学习使用安全剪刀的方法,只要孩子在摆弄剪刀的时候,妈妈在一边看着,孩子就不会有大危险。 3.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 儿子和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因为急于出来忘了穿外套,被追出来的妈妈一通责骂。这种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让孩子很不能接受,亲子关系也因此恶化。 4.威吓式的批评 女儿把玩过的玩具随便一放,又去玩其他玩具了。妈妈假装要把这些乱放的玩具拿出去全扔了,对女儿说:“你不整理我就全扔掉!”整理收拾自己的东西对大人来说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孩子更加耐心一些。用“扔掉”之类的威胁其实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只是说说而已。 上述这些做法只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他说:“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证实、孩子没有承认的情况下草率地批评孩子,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不小心造成了一个错误,而这错误本身并不大,比如孩子不小心碰翻了一杯奶或打碎了一个杯子,那么家长也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为这样的事情去批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要淡淡地说一声:“拿抹布把奶擦掉。”“拿扫把把玻璃扫掉。”让孩子自己收拾残局就可以了。 除了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还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看待这一错误。当孩子玩沙土、玩泥巴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不卫生,想到的是这一行为会把衣服弄脏、弄破,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孩子却觉得这一活动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快乐,这是一种百玩不厌的游戏。如果家长能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话,一定不愿扫孩子的兴。 如果孩子因为对某一事物好奇,抱着做试验的想法做出错事来,这种情况下也不要批评孩子,而应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幼儿园的一个小男孩,发现自己的毛巾上出了一根线头,他觉得很好奇,便拉了拉这线头,线头越拉越长,他想弄个究竟,就不断地往外抽线,以至于弄坏了毛巾。老师没有批评他,问清他的动机后,给他讲述了毛巾是怎样做出来的。既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又让他懂得了不少道理。虽然孩子可能会把事情越弄越糟,但基于孩子的动机,家长不应该批评他,而应该鼓励他作进一步的探索。 另外,家长和孩子发生了分歧,孩子坚持己见,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该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批评孩子,相反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孩子有权决定他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如今天穿什么样的衣服;穿衣服时是先穿上衣还是先穿裤子;写字时使用红色的笔还是蓝色的笔等。 美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他认为,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给他们讲,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作家何立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下午不上课。我说那正好,可以看看课外书什么的。他说我都和同学约好了呀,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妈说的,他心里头只装着一个“玩”。 …… P3-5 序言 现在的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的话,那它应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它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岗中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做妈妈的凭什么教育孩子?凭经验吗?哪来的经验?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得了重病放到了手术台上,妈妈对孩子说:“我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我会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把这台手术做好,但是我不是专业人士。”这多可怕!实际上很多家长每天都在做这种可怕的事情。 身为父母,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着孩子快乐地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分享点点滴滴的快乐,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遗憾的是,这种父母真的很少。对工作忙碌的父母来说,与孩子相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只在晚上回家后才能与孩子相处,有些父母甚至连晚上的时间都无法与孩子相处。 因此,许多父母都有这种感觉,当自己“屈尊”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往往不领情,这些父母往往备感挫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希望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只有当他感觉到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时,才会关闭自己的心灵,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可以说,孩子希望交流、希望沟通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说过,婴儿渴望交流,但是如果大人没有反应,婴儿就会放弃自己所作的努力。于是,婴儿的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样,只有经过实际的应用,它们才能得到磨炼与提高。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父母沟通,问题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孩子有心理防御机制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怎么会防着父母呢?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其实正是父母“为孩子好”的心理才导致出现无意识伤害孩子的现象。比如,有些父母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目的就是让孩子安心读书,但是,孩子却喜欢多样化的生活。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 丰子恺说过:“我以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无视、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也随之停止。 2.没有共同语言 许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同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许多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父母们都不太了解。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无话可谈。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比较困难。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天生的教育家,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而沟通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主要方式。 做父母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要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沟通的品质决定亲子关系的品质,只有把沟通这门功课做好了,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可见,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