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实的孔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建华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有一天晚上在家里看电视,调来调去也找不到一个有意思的节目可看。正烦恼间,偶尔调到北京台8频道的《谁在说》节目,场上发生的一幕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谁在说》也是一个对话节目,但它的特点在于,无论是主持人与对话者之间,还是场上嘉宾与场上观众之间,似乎谁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指责、攻击对方,甚至大声争吵。我当时看到的正是一场“完全失控”的争吵。

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关于如何搞好我们的慈善事业。专家正在从理论的高度表述自己的观点,阐述制度的重要性。表述正在进行中,就有观众憋不住了,大声打断专家的谈话,批评专家不着边际,是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专家不服,抗议观众的粗暴,甚至以退场相威胁。但那位观众根本不理会专家的抗议,仍大声申诉着自己的理由。

这种“失控”的场面,是我看谈话类电视节目以来多年中从未见到过的,所以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而那位观众的观点也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要将中国的慈善事业搞好其实很简单,就是借助传播平台,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并持之以恒就行了。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媒体重视得不够。从理论的角度探讨这类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理论问题孔老夫子早就解决了,孔子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位观众似乎记错了,此话不是孔子的),我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在这里,我第一次直观而真切地看到了当今老百姓眼中的孔夫子。我相信这是植根于许许多多老百姓潜意识中的孔夫子——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

从此,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谁在说》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对话节目,喜欢上了主持人赵川坦率得有些咄咄逼人的谈话风格。

又是一期《谁在说》节目,这一期的主题是青春期男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底线的问题。谈话的双方是一对母子。在儿子小时候母亲管教很严,经常诉诸暴力;儿子在长大之后,也对母亲拳脚相加。这使母亲在深感自责的同时,也万分困惑,不知如何才能将儿子教育过来。

主持人赵川准备得十分充分,谈话技巧也十分高明。首先,他通过巴西足球明星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告诉谈话双方中的儿子,青春期的儿女是可以反抗父母的,但一定要有行为底线,这底线就是不能诉诸暴力,因为血肉相连的两代人之间毕竟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然后,又通过对这个儿子的朋友的“不理解”,表明了自己交友的底线。赵川认为,他交友的底线是孝顺,因为他不能想像,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对朋友讲义气。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和自己的父母比起来,朋友又算个什么?”确实,与生我养我、与我血脉相连的父母的亲情比起来,朋友之间的友情显然具有更大的替代性和暂时性。用赵川的另一句话说就是:“不忠不孝的人,有可能仁义吗?”

请注意,当我们表述到这里的时候,孔老夫子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忠、孝、仁、义,这不就是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吗?不仅概念相同,思维逻辑也完全相同。

主持人赵川是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应该说没有受到过完整而严格的儒学教育,但他却能如此娴熟地运用孔子的道德思想和逻辑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不说孔子在当今中国年轻人的心目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这真的是真实的孔子么?孔子的道德概念和道德逻辑我们真的理解吗?

孔子其人

翻开古籍,追寻孔子生平,首先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孔子父母之间的年龄差距。孔父叔梁纥娶颜家三小姐时年已66岁,而颜家三小姐当时还只是一个20岁未到、两个姐姐也都未嫁的大闺女。颜家三小姐并非急于出嫁,那她究竟看上叔梁纥什么了,非要在两个姐姐之前将自己嫁出去?

老夫少妻自古就有,但年龄相差四五十岁的可不多见。当然,皇帝除外。

一般来说,老夫少妻的基础在于老夫有钱、有权,或有名誉地位,但孔子父母的结合似乎与这三样都没啥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叔梁纥不过是个小县城里的县级干部,家境也并不富裕,更何况家里还有个如狼似虎的正房大太太施氏。一个不到20岁的颜家三小姐,为什么非嫁给这样一个毫不起眼更没有前途的老头子?

理由很简单。颜父是这样向女儿介绍叔梁纥的:他是“圣王之裔”,祖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商朝第一代君主汤。就凭这一点!对于现在的中国人,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一个一千多年前(距孔子)的祖先的“名誉地位”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会使当时的中国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崇拜?中国历史上商朝第一代君主汤,就这样神奇地决定了孔子父母的结合,决定了孔子的出生。

颜家三小姐对圣王血统的崇拜是真诚的。她在婚后不久,就去附近的尼丘山许愿求子,唯恐丈夫年龄太大,自己不能延续这一高贵的血统。孔子出生后,可能因为缺钙,其头顶中间低四周平,形似尼丘山,所以取名为“丘”,以此纪念她美好愿望的实现。

高贵的血统并没有给孔家带来幸福生活。孔子三岁丧父,随后被施氏排挤,不得不随母亲一起搬回姥姥家,并定居下来。孤儿寡母生活了十几年,在孔子十七岁时,孔母也去世了,娘俩没过上几天好日子。P3-6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指西塞罗的《西塞罗三论(老年·友谊·责任)》)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书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德国)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后记

前一段时间,在朋友的博客上读到她所写的关于周有光先生“双文化”论的博文,读来顿觉眼前一亮。在写作本书过程巾一直在心底潜藏着的、若隐若现的思绪顿时清晰起来。我马上就明白了我眼中的孔子与当代众多学者眼中孔子截然有别的原因——我的潜在的文化坐标是周先生的双文化论,而他们潜在的文化坐标是东西方对立论。在不同的文化坐标下,历史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象。

记得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曾用“我家也曾阔过”的细节,十分生动而传神地刻画了当时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状态。东两方对立论与“我家也曾阔过”这种精神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自卑者的心理强化术。这是一种十分虚幻扭曲的心态,是一种失去自信的精神弱者的心态。

或许正是与这种心态有关,现在的我们不再愿意把孔子看做是封建专制的卫道士或千古罪人,而愿意看做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或至圣先师。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都不是真实的孔子,而是被情绪扭曲、异化了的孔子,是被工具化了的孔子。而更大的问题是在这种情绪化的影响下,我们会失去理性,把虚幻的当作现实的,把有缺陷的当作圆满的,把落后的当作先进的,我们会失去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动力,而最终妨碍到我们的进步。

其实,只要打开《论语》,打开《史记》,打开与孔子有关的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与以往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孔子——这是一个具有绝大多数常人都不具有的智慧与道德风尚,同时也具有绝大多数常人都具有的平凡与喜怒哀乐,因而具有很多性格侧面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这是一个虽有高贵血统却无显赫出身的人;是一个虽有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和远大政治抱负却思维混乱的人;是一个追逐理想、勇于实践,却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却充满矛盾的人;是一个被历代帝王和后世儒者歪曲得面目全非、真假难辨的人。这是一个亟待我们为其恢复真实面目重新评说的人。

一个真实的人,一定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具有各种社会角色、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中生活的人。还原真实,就是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不同人物或事件的对比中,在历史的背景上,去组织本已散落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还必须从当代的视角上给予恰当的分析和评议。没有当代做背景,我们看不清古代的历史人物。纯粹的还原是不存在的;没有评议的还原是反历史的造作。

正因为如此,我分别从“道德孔子”、“政治孔子”、“哲人孔子”、“智者孔子”、“平民孔子”等几个侧面,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上的孔子。

在还原孔子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到,我们对孔子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太深了,甚至可以说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孔子。我们总是仅凭孔子的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去虚构孔子,总是将完整的孔子割裂开来,武断地仅将“政治孔子”(在历史巾)或“道德孔子”(在现实中)看做是真实的孔子。严格地讲,只要不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情境中,只要不是以多侧面的真实孔子做基础,凌虚蹈空、“离事而言理”中的孔子就只能是虚假的孔子。

严格说来,曲解或误解孔子,在孔子身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的误解是在无意中进行的。《礼记·檀弓》中有这样一段,就很能说明问题。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

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

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叉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从有子和曾子的对话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孔子确实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样的话,但孔子说“死欲速朽”是针对宋国的桓司马为自己做棺材精雕细刻,三年都做不出来,太奢侈浪费而说的。孔子从来就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所以他才会说,与其如此奢侈浪费,还不如早早死了算了,以免浪费财物。而孔子所说“丧欲速贫”,则是针对南宫敬叔从国外返回鲁国时带回大批财宝用以谋求官职,认为与其为了行贿而大肆搜刮财宝,还不如丢了官马上就穷了。

也就是说,孔子这般言论是针对奢侈浪费和行贿受贿的情绪性批评,绝不是对普通人“丧”或“死”的一般性看法。但经过传话者断章取义、剥离具体言论于具体情境当中,竞将这些针对奢侈浪费和行贿受贿的批评不着边际地理解成是对“丧”或“死”的一般性看法,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处理过程中,创造出的是一个完全虚假的孔子。如果不是有子对孔子的理解更为深入,不是子游对事情的原由始末知道得更为清楚,仅凭曾子的道听途说,后人还真会将假孔子当作真孔子。

在孔子的这些及门弟子中,虚假的孔子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很快,在后世儒者的言论中,虚假的孔子就成了为神化孔子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创造。这也就是我们迄今为止在大量儒家著作中所见到的那个孔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的认识一定不会比我们更深入,但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却一定会使他看到我们不容易看到的东西。听听他对《论语》的见解,对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或许会有所帮助。

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①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书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不借助镜子,我们就看不到自己;在一片称颂声中,我们只会失去自己。仅仅因为近百年中国备受欺凌的挫折感和郁积心底的强国梦,就非要建立一个东西方对立的文化坐标,就非要塑造~个与西方文化相抗衡的标志性历史人物的做法,并不是明智的,它只会使我们失去更多。使孔子回归本色是一种历史的需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曾涛访谈”中曾说过:“科学是要把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才能进展的。”我在本书中做的,就是试图剥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历代儒者层层附会涂到孔子身上的越来越厚的绚丽油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将孔子放在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和人事关系中,通过梳理、分析、评价,努力展示孔子不同的侧面,对孔子“去妖魔化”、“去神圣化”、“去工具化”,并由此还原出一个与我们以往所认识的孔子截然不同的、一个具有历史真实的孔子。我对孔子的还原,不仅仅是为了孔子,同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从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到现在,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也已经十分强大了,我们早就该摆脱自卑,满怀自信地面对历史、面对世界了。

恰逢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我愿仅以此书献给孔子,并以此将真实的孔子介绍给中国大众。

关于周有光先生“双文化”论的博文写得十分精彩,读后感觉大有收获,相信本书的读者在看完本书后读一下这篇博文也一定会大有收获。为此,特附在文后,以飨读者。

作者

2009年12月

目录

序言

前言假如孔夫子遭遇了“范跑跑”

道德孔子

当今百姓眼中的孔子

孔子坎坷的道德教育

孔子“忠”么?

孔子的“孝”而不“顺”

孔子的“仁”与墨子的“爱”

孔子摆出了“义”的迷局

孔子的礼“上”往来

孔子的信与不“信”

孔子的安贫乐道不是安贫之道

政治孔子

帝王的孔子

孔子颁出的“结婚证”

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大义

孔子的德政——统治者以身作则

孔子尴尬的政治实践

孔子与孟子

孔子的迂腐

孔子的民主与法制思想

孔子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孔子的驭民术

哲人孔子

孔子的“自然哲学”

孔子的生存哲学

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的无为和庄子的无为

智者孔子

博学的孔子

复杂矛盾的孔子

深刻老辣的孔子

世故圆滑的孔子

“对症下药”而非“因材施教”的孔子

真假莫辨的孔子

平民孔子

嬉笑谐谑的孔子

爱发牢骚的孔子

恬淡质朴的孔子

情同父子的师生之情

后记

附: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

序言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说在不同的情境和场合下,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行为及言语。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是要人们理解话语表象背后的潜台词。

“女人没有了男人就玩不转了”这句话,把标点放在不同位置,会得出相反的含义。

在孔子的学说中,这三种情况都存在,甚至更多。

了解孔子,一定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情境,才能把孔子的潜台词挖出来;把古文的句读准确标出,才能知道孔子话语的真实含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把孔子的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或为了迎合一时政治的需要去粉饰、神化孔子,或为了某种政治立场打倒孔子、批判孔子,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前不久,孔子再度大热,特别是近似于道德说教的《于丹(论语)心得》火爆热销。这更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孔子就生活在我们当中;只是以一个被人神化的面目活在我们精神生活当中。由此可见,重新认识孔子依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几经沉浮,哪次运动都躲不过去。秦始皇焚书坑儒,董仲舒为了维护汉家天下的安定团结而统一思想、独尊儒术;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了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桎梏而要打倒“孔家店”,改革开放后为了克服商品经济带给人们重利轻义的浮躁而重读《论语》;文革中“批林批孔”,现在又弘扬儒学并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孔子就像一个玩偶被操纵着,无时无刻不被御用、活用,甚至充当着“敲门砖”和“垫脚石”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把孔子的学说弄得像一块任人涂抹的斑斓画布。诚然,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目的去评判孔子,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终究还是想知道,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孔子和孔学?

有件事足以说明孔子的学说是怎样被我们曲解的。

2006年12月18日《北京青年报》载,深圳龙岗区某工厂与二百多名员工签署了“畜生协议”。协议明文规定了“本人愿意宣誓:如有意违反签名之保证,是畜生”这种侮辱性的条款,而这些员工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工厂忠心”、“对上级领导尊敬”如同“对父母孝顺”,竟然还认为老板是在为他们好,“是想让我们先学会做人”,老板也没有意识到侵犯了职工的人身权利。孔子所倡导的“忠”“孝”思想,以如此扭曲的形态切切实实地藏于普通百姓的意识深处,不得不使我们清晰地感到了一份厚重的责任,那就是让孔子的学说正本清源。如果任由被曲解的孔子思想谬论流传,继续蒙蔽广大中国人民的心灵,是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失职和悲哀。

这正是作者的初衷。

以往我们对孔子的误读,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冷静、公正客观的态度;我们总是从狭隘、实用的功利出发,或神化或丑化孔子,使这个孔子失去了自己,完全被工具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孔子,更失去了我们自己。

近年来,孔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在其家乡的公祭得到了恢复,还以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学院的形式走向世界;且规格越来越高,排场越来越大。当然,这有相当大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成分。令孔子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同商品经济捆在一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浴火重生了!

我们可不能再让变了形的孔子就这样走向世界!

孔学并不繁难,比黑格尔和康德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要浅显得多,以至黑格尔竟认为孔学“……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哲学史讲演录》)但是黑格尔的确错了,孔子的学说虽然不像德国哲学那样严谨深奥,但其影响力却大得多,深远得多。不论尊孔还是反孔,孔子的思想体系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及至今天,仍有愈扩愈大之势。  这就更需要让大家了解真正的孔子,辨析孑L学的真谛,才能得知孔子的学说为何有如此的影响力?一个强盛的王朝,不过维持几百年;而一种伟大的思想,却可以影响几千年。这就是思想的生命力。但伟大的思想如果被人有意无意地曲解割裂,甚至指导后人错误实践,那真是后人的悲哀。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作者殚精竭虑,充满着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消释以往对孔子的误读,把一个更真实孔子摆到了我们面前。

是为序。

门睿

2009年12月17日

内容推荐

把孔子的言行放到两千五百年前特定的情境下,才有可能知道他老人家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含义。这正是《真实的孔子》这本书的追求。一切神化孔子、御用孔子、肢解孔子、打倒孔子、消费孔子的行为,都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编辑推荐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把孔子的言行放到两千五百年前特定的情境下,才有可能知道他老人家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含义。这正是本书的追求。一切神化孔子、御用孔子、肢解孔子、打倒孔子、消费孔子的行为,都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