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权力和地方变革)
分类
作者 陈向明//周振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解密“上海奇迹”、剖析“上海模式”的佳作。它全面突显了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城市的鲜明特点,以及造成这种发展轨迹的强大力量;并通过深刻的、比较的分析,将“上海模式”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主编之一陈向明为美籍知名全球研究专家,另一位主编周振华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因此,本书既不是官方的政府报告,也不是学术的闭门清议;既不类本地学者坐井观天,也不似国外学者隔岸臆测。其视野的广度、深度以及前瞻性非一般同类书可比。

内容推荐

上海是公认的发展最为迅速的全球化城市(globalizing city)。作为现代第一个从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城市,上海将承办2010年的世界城市博览会,展示她的良好发展历程。上海崛起,举世瞩目,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研究城市的学者和关心城市发展人员的关注。

在本书中,15名中外知名学者撰文,试图了解最近20年来,在全球经济和国家权力的双重影响下,上海是如何开展和实现地方转变的。这些研究全面突显了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化城市的鲜明特点,揭示了形成这种发展轨迹的强大力量;并通过深刻的、比较的分析,将“上海模式”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些都将构成有关全球化和全球城市更普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

目录

作者简介

序言

前言

导言

 一座全球城市的崛起:比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转型 陈向明

第一部分 东西方的全球城市:理论与比较分析视角下的上海

 第一章 全球城市的视角:对上海的理论启示 萨丝凯·萨森

 第二章 美国大都市区域高科技活动与经济发展:上海高科技发展的

定位在哪? 安·马库森,俞平康

 第三章 全球经济中航空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空港城市的发展:使上海

成为中国真正的门户城市 约翰·卡萨达

 第四章 全球城市的竞争经济政策:透过新加坡看上海何光中

 第五章 成为中国的全球城市:香港(与上海)超越全球一地方的双重

地位吕大乐,赵永佳

第二部分 上海的全球化和地方转型

 第六章 全球化、国家转变与上海的地方治理吴缚龙

 第七章 全球信息化时代中的飞跃与滞后:比较分析视角下上海的

电信和信息化发展周振华,陈向明

 第八章 自下而上向全球城市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结构重组

张庭伟

 第九章 下行压力和上行涌动:全球影响、上海社区建设与重建

卢汉龙,任远,陈向明

 第十章 上海的外国快餐和品牌服装:本地人如何以及为何要消费

全球产品 孙嘉明,陈向明

结论

 一个新的全球化城市:给予上海及来自上海的经验与教训

陈向明,安东尼·奥鲁姆

致谢

试读章节

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为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提供了中心地位和功能。对其经济功能而言,城市提供了聚集经济,提供了最新产生的、大量积聚的信息,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从原则上来看,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改变(甚至消除)城市的中心地位和城市作为引起空间经济积聚的关键作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并没有消除大规模物质资源积聚的重要性,但是它的确改变了资本固定性和超流动性之间的互动作用。对互动的复杂管理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Sassen,2001;2006)。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新的经济地理联系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特定部分得以实现,一个更为广泛的电子信息技术联系甚至已经覆盖了电子信息技术还未充分发展的地域(Garcia 2002;Graham,2004;Harvey,2007)。目前不存在完全虚拟化的公司和经济部门(Ernst,2005)。正如我前面讨论过的,即使是最数字化、最虚拟化、最全球化了的金融部门,也徘徊于实际和虚拟之间。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分布于实际和虚拟之间的。

在先进经济体系中,前沿部门的运行特点和积聚方式与新的流动能力相结合,这表明空间积聚仍然是这些部门的关键特点。但它不是以往空间积聚模式的简单延续。今天,中心和地理实体之间不再存在简单的、直接的联系,如以往的商业中心或中心商务区(CBD)。在过去甚至是前几年,中心位置是中心商务区的代名词;如今,新技术和组织形式改变了中心位置与中心商务区的空间相关(Chen,2005)。

鉴于新的信息技术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类型的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它与中心的空间相关可以假定为几种地理形式,例如可能会在宏观层面上同时运作。因此,中心也可以还是中心商务区,因为这在一些主要的部门仍是如此,如金融业;或者是中心商务区的替代,如硅谷。然而,即使是主要的国际商业中心,也只是主导产业的一个战略性选择地点,并在技术和经济革新的条件下发生了深刻的改组(Ciccolella and Mignaqui,2002:Fainstein,2001;Marcuse and van Kempen,2000;Ren,2008;Schiffer。2002),这种改组也受到长期人员流动的影响(Laguerre,2000)。此外,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中心城市,存在不同的改组模式(Marcuse and van Kempen,2000)。

中心可以以网络节点的形式扩展成为大都市区,这种网络节点内充满激烈的商业活动;这种格局可以在最近多元发展的城市中得到很好的证明,如布宜诺斯艾利斯(Ciccolella and Mignaqui,2002)、巴黎(Landrieu et a1,1998;Veltz,1996)、上海(Gu and Tang,2002;Ren,2008)或是美国的洛杉矶(Dear,2004;Scott,2004)。有人可能会问,具有高密度战略节点的空间组织,分布在更广泛的地区,这是否会导致“中心”构成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而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会导致郊区化和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到目前为止,这些有差异的“节点”通过数字网络和最先进的传统运输方式连接起来,它们可以代表新的空间地理联系,是最先进类型的“中心”。那些脱离“网络节点”的地区,仍然是郊区,甚至还有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从我的分析来看,这种区域“网络节点”的思想重组了区域的概念,区域不再基于狭隘的地域或行政界限,而是基于内部的运行特点和相关的基础设施(RPA,2007)。在这其中,部分数字化的区域“网络节点”很可能会嵌入传统形式的通讯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上,特别是像移动电话、互联网网络和快速连接到机场的铁路、公路。在上海的案例中,虽然传统的运输和电子通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如公路和移动电话),但更先进服务的基础设施(如机场物流和电子商贸等)仍十分缺乏(卡萨达,本书;周振华和陈向明。本书)。

P37-39

序言

继Shanghai Rising在美国出版之后,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它的中文版《上海崛起》即将在上海面世。

作为一个在快速剧烈转型过程中崛起的全球大都市,上海在过去的15年中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研究全球城市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上海的发展与崛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与研究上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型城市将如何转向及演化为全球城市。为此,2002年我们在上海举办了有关全球城市与上海崛起的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等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来促进上海崛起等重大问题。在此之后,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对上海崛起问题进行了合作协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研究成果,有中文的亦有英文的,有直接合作的也有间接合作的。其中包括2005年出版的由周振华组织翻译的《全球城市》(萨丝凯·萨森著),而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上海崛起》是中外专家学者合作研究的第四部作品。

目前,上海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世界仍深陷全球经济危机的旋涡时,上海正重新定位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对上海影响较大,但上海在应对危机中坚持结构调整与转型,势必会取得预期成效。当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时,上海将会获得全世界更多的注目。尽管《上海崛起》的完成早于当前事态局面的出现,但此刻它的出版,将会使读者集中关注于上海崛起为一个全球大都市的基本意义与内涵。我们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

陈向明

周振华

2009.7.2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