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手印的褒奖--沈浩与小岗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圣志//周立民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浩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是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不愧是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

本书包含了编者历经多次采访后对沈浩同志的感知和认识,同时也包含了编者对他采访后的感知和认识。这部作品寄托着编者们对这名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的哀思和敬仰,也是为了对他永远的纪念。

内容推荐

沈浩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是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不愧是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感到无比痛心。我们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感到无比骄傲!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6年前,沈浩同志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欣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小岗村任职……本书记录了沈浩同志的生平事迹。

目录

沈浩自述 

第一部分 第一纸红手印·无悔的抉择 

第二部分 第二纸红手印·最大的褒奖 

第三部分 第三纸红手印·永远的相伴 

附录一 关于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附录二 财政部关于在全国财政系统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附录三 沈浩日记摘编 

后记

试读章节

沈浩,一米七二的个头,黝黑的皮肤,瘦削的下巴,几缕头发随意地搭在前额上。他有着一双总是含笑、温和的眼睛,厚厚的嘴唇透着一点憨拙,也透着一种执拗。

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干部,舒缓有度的机关生活似乎不曾让这个在皖北农村长大的穷孩子擦出过什么火花。

2004年,平静的日子被打断了。

安徽省委决定从省财政厅选派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风阳县小岗村任职。沈浩积极报名,主动要求下派。

财政厅党组一致认为,沈浩组织观念强,事业心强,适应能力强;他能够吃苦,来自农村,熟悉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派他去比较合适。

作为安徽省第二批6000名下派干部之一,沈浩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时间3年。

这一年,他39岁。

2001年以来,安徽省委组织部分批从省、市、县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派驻贫困村任党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发展经济,锻炼干部。

2004年2月,春寒料峭。第一次走进小岗村,沈浩的心立即揪成了一团。这是那个以红手印为历史标记的神话般的小岗吗?这是那个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吗?

到处是破旧的泥巴屋、茅草房,满街是麻木无神的目光。

他走进一户叫关友林的人家,看到两问破土房子到处是裂缝,锅台上放着半碗菜糊糊;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光着上身,躲在一抱麦秸秆里直打哆嗦;关家80岁的老母亲、“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邱世兰佝偻着身子,满目悲凉。

沈浩一低头,眼泪流下来。他脱下外套,弯腰给男孩穿上,又跑回宿舍,抱来自己的被子盖在男孩身上。他握着邱老婆婆的手,贴着她耳边轻轻地说:“老人家,好好保重身子。我一定让小岗村过上好日子!我要给你养老送终!”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岗: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村口的门楼摇摇欲坠,自来水还没能进村人户,村委会负着债,为欢迎沈浩写标语用的墨汁、纸张都是借钱买的。人均年收入刚刚过2000元。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外界对小岗村的评价听上去尖刻,但说的却是实情。

这片依然贫穷的土地深深刺痛了沈浩心底最柔软的神经。

这是小岗吗?不,这分明是他小时候萧县农村那个贫穷的家。

沈浩兄弟5人,他排行最小,乡亲们都喊他“五孩”。5亩盐碱地,终年稀粥咸菜,操劳早逝的父亲走的时候,家里借了150块钱才把丧事办了,贫弱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了5个孩子。

为了供沈浩上学,家里把房子扒掉,用拆下的木料给他交学费。十年寒窗,1984年,他考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成了村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黄土地滋养了他淳朴的性格。在大学里,他学习刻苦,乐于助人,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被评为安徽省好学生。1986年,大专毕业的他被分配至安徽省财政厅工作。

土地养育的情感是断不了的。在上任小岗村的第一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

30多年前,小岗村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出门讨过饭。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就是这个村庄,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18户衣衫褴褛的农民聚集在村头一问低矮破败的茅屋里,就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摁下红手印,共同起誓不怕杀头坐牢,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瞒上不瞒下,瞒外不瞒内,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产到户,从而揭开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多,从而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

18颗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最终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礼体制。这一重大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中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阶段,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P10-13

序言

2009年11月6日,深受小岗村群众爱戴的好党员、好干部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永远离开了我们。沈浩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是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不愧是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感到无比痛心。我们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感到无比骄傲!

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6年前,沈浩同志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欣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小岗村任职。6年来,沈浩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选派期满时,面对小岗村民以摁手印方式的真诚挽留,面对组织上的殷切期望,沈浩同志毅然作出了留在小岗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定。这6年,沈浩同志为小岗、为群众贡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亏欠了很多。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十,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宗旨、造福人民。6年来,沈浩同志始终与小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住院,他自己掏钱为其治疗;村民家庭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村民住房出现危险,他连夜冒雨动员搬迁。此情此景,小岗人民记忆犹新。沈浩同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模范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价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谛所在。只有真心付出,才有衷心爱戴。“有困难,找沈浩”、“我们能有今天,多亏了沈书记”,这些真挚而朴素的话语,就是小岗群众对沈浩同志的最好认可和最大褒奖。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视群众为亲人,把自己当公仆,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沈浩同志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沈浩同志敢于担负起“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实际行动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使小岗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迈人了改革创新的新阶段。沈浩同志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特别是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后,他带领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制定了符合小岗实际的发展思路,彤成了“四型村”的建设定位,有力促进了小岗义好又快发展。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

沈浩同志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淡泊名利、勤奋工作。6年,200O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同志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为小岗村的发展殚精竭虑,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沈浩同志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对个人却十分苛刻、克己奉公。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特别能吃苦,“和农民一个样”。他一心为公,清正廉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沈浩同志身上,集中展示了勤勉为公的崇高境界,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优良传统,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就要像他那样,不计名利,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沈浩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短暂人生中,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动教材,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的可贵精神和高尚风范,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激励着江淮儿女锐意开拓、不断前进。

后记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它的发展与变化。沈浩作为一名被小岗村群众集体摁手印挽留的下派干部,无疑不会走出我们的视线,必然成为我们不断关注的人物。

本书包含了我们历经多次采访后对沈浩同志的感知和认识,同时也包含了我们许多同事对他采访后的感知和认识。这部作品寄托着我们集体对这名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的哀思和敬仰,也是为了对他永远的纪念。

也许,我们的文字还难以企及沈浩精神境界的高度,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受着洗礼、经历了感动。但愿这份感动能传递给读者,让每个人从中感悟到只有真心为民、才能赢得民心的真谛。

值此《红手印的褒奖——沈浩与小岗的故事》付梓之际,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写序。他多次表示,宣传和弘扬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感谢沈浩同志的老领导、安徽省财政厅厅长陈先森,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王正忠和安徽出版集团总裁工亚非、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清发。他们精心谋划,为本书付出了诚挚的心血和热诚,并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杜国新、张曼同志,他们为使此书尽快面世,加班加点、不辞辛劳,付出了大量琐细而无可替代的劳动。

感谢鞠鹏、王雷、吴晓泉、马顺龙、张秀华、郭如亮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珍贵的照片。

感谢卜幼凡、王菲、赵家龙、沈明儒、金乔、朱仁昌、余谦等同志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资料。

感谢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财政厅、滁州市、凤阳县的领导和朋友,他们为本书采访和写作,提供了全力支持。

我们还要感谢给予我们许许多多细微且真诚帮助的、在此无法一一列数的朋友们。

本书作者

2009年12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胡景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