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未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时间的缩短,有可能出现闲暇时间多于工作时间的趋向,因此未来学的学者预。言,未来社会是“闲暇社会”或称之为“服务社会”,闲暇问题在现代生活中将越来越有重要价值。怎样在生活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身心培育,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是一个最有潜力的课题,值得研究者思考。
本书以“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流变”为主题,包括社会史理论反思、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媒体与文化生活、文化运动与论争、教育与知识、文化交流、风俗流变等方面的论文34篇。
本书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第五辑,收录了2009年8月在贵阳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以“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流变”为主题,包括社会史理论反思、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媒体与文化生活、文化运动与论争、教育与知识、文化交流、风俗流变等方面的论文34篇,作者分别为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透过本书各篇论文描述的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流变的多面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学术界关于这一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动向。
中国人生活意识的觉醒(代序)
社会史理论反思
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社会史研究瓶颈如何突破
大小与短长:全球化下文化主体性建立之刍议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
略论清代社会控制中的孝治理念
洋务运动时期士林的儒学观
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科举停废与儒学社会根基的动摇
民国初年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遗老辜鸿铭的文化保守逻辑
论五四前后尚武思潮的转变
媒体与文化生活
戊戌时期社会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建构与文化转型
1927~1937年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新闻立法初探
《解放日报》与延安时期劳模榜样的塑造
——以吴满有和陈占魁为研究中心
北京大众的文化生活(1949~1966)
——以电影、戏曲等为中心
文化运动与论争
光绪乙未年间清廷朝臣的“自强”论争
五四时期的反宗教运动和社会演进
学生运动与控制暴力——以五四运动为例
民族主义与消费文化:1935年“学生国货年”论析
教育与知识
两湖书院与文化传播
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的传播
国民政府时期上海以及江南地区小学教员群体研究
学术团体与知识建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中国会计学社
文化交流
万历二十一年潜入日本的明朝间谍
前近代中国的日本国图认识——以郑若曾《日本国图》为例
康熙末年传入日本的中国信息——以《华客答问录》为中心
冈仓天心的亚洲文明论和他的中国之旅
基督教在19~20世纪中美关系史中——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例
社会网络与灵学会的发生
风俗流变
关于《妙峰山香会序》碑刻之研究——兼及妙峰山香会的初始时间
预备立宪时期的风俗革新
试论抗战时期贵阳社会风习的变迁
道德、权力与社会秩序——一个社区女神与女魔的传说及象征
贫困、习俗、人口流动凝固
——20世纪70年代豫西南农村“换亲”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