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柱编著的《文学典型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学术专著,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该书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作者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历时与共时、美学与历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丰富内涵、审美特征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并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文学艺术实际,具体分析和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历史命运问题。为了便于比较作者研究文学典型理论的发展,书中收有作者于1964年在蔡仪先生指导下撰写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典型问题》和蔡仪先生回答学生的有关文学典型研究的一些具体意见。蔡仪先生这些第一次发表的观点和意见,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蔡仪的美学思想也是有益的。
李衍柱编著的《文学典型论》是“林涛海韵丛话”的第一卷。《文学典型论》内容包括《总序:学术人生自述》、《马克思主义典型史纲》和首次发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中的典型问题》与蔡仪先生关于文学典型问题研究的两次谈话。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范畴史的学术专著。作者在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丰富内涵、审美特征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具体分析和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历史命运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该书曾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总序 学术人生自述/1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代序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深入探索/3
导论 典型范畴与文艺学的建设/6
一、世界文学史与“熟悉的陌生人”/6
二、典型范畴与创作规律/8
三、典型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11
四、探讨典型范畴史的方式和途径/13
上篇 马克思以前典型学说在欧洲的发展
第一章 古希腊文艺的繁荣与典型理论的萌芽/19
一、苏格拉底的探索/20
二、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22
第二章 古典主义的类型说/29
一、贺拉斯的古典主义类型说/31
二、从普罗丁的新柏拉图主义到达·芬奇的“第二自然”说/36
三、《熙德》之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40
第三章 启蒙运动时期典型学说的发展/48
一、狄德罗的文学典型观/49
二、莱辛对典型学说的贡献/58
三、维柯的《新科学》与典型理论的自觉/68
第四章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典型理论/75
一、康德的“美的理想”与“审美意象”说/76
二、歌德关于“显出特征的整体”的理论/82
三、黑格尔的理想性格说/96
下篇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产生/115
一、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115
二、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历史继承性与革命变革/117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典型的基本观点/131
一、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132
二、典型与个性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144
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60
四、艺术家个人生命表现的物化形式,182
五、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共产主义新人/193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在俄国的发展和演变/204
一、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现实主义典型观/205
二、列宁论社会典型与文学典型/216
三、高尔基的文学实践和典型理论/23 1
四、日丹诺夫、马林柯夫与《共产党人》杂志专论:《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252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建树/257
一、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典型思想的表述和西方典型学说的译介/257
二、关于阿Q形象的论争和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在中国的传播/267
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鲁迅的典型观/277
第九章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典型理论的探索/285
一、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典型范畴与布莱希特的诘难/285
二、葛兰西论“民族一人民”文学和现代人的特征/296
三、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及其典型观/299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历史命运/305
一、典型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二律背反/305
二、典型范畴在现代主义和表现说理论体系中的地位/308
三、典型范畴在不同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横向比较/320
四、新的启示和展望/326
附:蔡仪、蒋孔阳、钱谷融、陆梅林先生给作者的信/331
第二编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中的典型问题
引言/33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产生/341
一、马克思以前典型理论在欧洲的发展/342
二、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产生/355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典型问题的基本观点/364
一、创造体现无产阶级理想的典型形象/365
二、“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376
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396
第三章 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典型问题的现实意义/417
附:蔡仪先生关于文学典型问题研究的两次谈话/419
编后记/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