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在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然不衰的当推元曲,蒙它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戏剧依然多姿多彩。曾几何时,戏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韵大鼓、川剧秦腔、河南梆子、昆曲评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这部《旧戏新谈》在今天看来,戏依然是旧戏,谈也似乎成了“旧谈”,但其实并非如此,他的观点依然新颖,可谓历久弥新。
作者黄裳,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戏新谈/大家小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黄裳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的文化在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然不衰的当推元曲,蒙它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戏剧依然多姿多彩。曾几何时,戏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韵大鼓、川剧秦腔、河南梆子、昆曲评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这部《旧戏新谈》在今天看来,戏依然是旧戏,谈也似乎成了“旧谈”,但其实并非如此,他的观点依然新颖,可谓历久弥新。 作者黄裳,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内容推荐 《旧戏新谈》现存五十六篇,分为五辑。 第一辑里所收大抵是泛论,也多少说明了一点作者黄裳对京戏的看法,因为时间匆促,没有系统,所以这里所说的也不过是零碎不完全的意见。第二辑中所收大抵是“正宗”的谈戏的东西,计共谈及戏二十四出。这也并没有什么系统,想到哪一出就谈哪一出,这一部分似乎还可以和书名相合。第三辑所收谈戏小文九篇。第四辑谈到了几位伶工。第五辑所收几乎已非谈戏而是杂文了,不过好像看来还是在谈戏而已。 这部《旧戏新谈》在今天看来,戏依然是旧戏,谈也似乎成了“旧谈”,但其实并非如此,他的观点依然新颖,可谓历久弥新。 目录 徐序 吴序——关于黄裳先生 章序 第一辑 评剧家 “评剧家”之二 京白 叫好 “十万春花如梦里” 关于川剧 关于违碍戏 《水浒》戏文与女人 第二辑 《法门寺》 关于刘瑾 《打渔杀家》 《连环套》 《盗御马》 小生三类 《安天会》 《新安天会》 《春闺梦》 《青石山》 《朱痕记》 《四进士》 《美人计》 《回荆州》 《截江夺斗》 《祭江》 《西施》 《战宛城》 《骂殿》 关于《纺棉花》 《长坂坡》 《蝴蝶梦》 《金钱豹》 《一捧雪》 《灞桥挑袍》 《空城计》 《洗浮山》、《霸王庄》、《茂州庙》、《拿谢虎》 第三辑 《打樱桃》 《得意缘》 《雌雄镖》 《小放牛》 《花田错》 《嫁妹》 《戏凤》 《夜奔》 《别姬》 第四辑 饯梅兰芳 念小翠花 捧萧长华 怀侯喜瑞 谈郝寿臣 第五辑 论马谡 论蒋干 汤裱褙 再谈教师爷 诸葛亮与鲁肃 大白脸 小白脸 唐跋 后记 雨天杂写 补辑 试读章节 去京几日,告假数场。南京城如是之荒凉寥落,满目风尘,就是我这喜欢听戏的人也无从找到一个可以驻足的所在。秦淮河畔歌女的清唱也无心去听。“歌声似哭,鬼影幢幢”,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的了,我看却也正是如此。 由歌女想到坤伶,由风沙想到北方。《洪宪纪事诗》作者刘禺生先生有诗云:“两班脚本斗金钗,歌满春园花满街。观众无须争座位,让他亲贵占头排。”所写当时北京的坤角的兴盛与一般“没有心肝”的亲贵的情景,很使人想起战前的夫子庙的歌女的风光。某某大员前往捧场,轰动京师,传为佳话的事,到现在还为一般人所艳传。但是现在的秦淮河的确已经大不如前,几个歌场也并无若何可以使人向往的盛况了。 吴梅村在应召赴京时,心中不无感慨,集中所存应制诸诗也还不少悲凉的调子在。而最使人注意的是那一副相传为吴作的悬于广德楼台柱的对联,的确作得很好:“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玉影珠光,重游瞻部;十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广德楼是从明季传下来的戏园,吴梅村在明朝应试京师,曾官祭酒。明社屋后,重至春明,再做那不自愿的国子监的官儿,当然别有一番心事,于是这广德楼一联也就特别使人读之惆怅了。 而洪宪当时的北京,历尽三百年时光的广德楼是坤伶鲜灵芝的演出所在。而刘喜奎则在三庆园,两人势均力敌,又各有捧场者,《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引蒲圻覃孝方补记之言日:“两班皆坤角,捧者又为左右袒,各张一帜,互斗雄长。易实甫尤倾倒鲜灵芝,当时袁氏诸子要人文客长包两班头二排,喜奎、灵芝出台,实甫必纳首怀中,高撑两掌,乱拍日,此喝手彩也。某日灵芝演《小放牛》,其夫跟包倚鬼门而望,小丑指灵芝向其夫说白日:你真是装龙像龙装凤像凤;实甫坐前排,一跃而起,大呼日,我有妙对,诸君静听。我愿她嫁狗随狗嫁鸡随鸡。樊樊山有诗四章,歌咏其事。” 我以前曾经抄过一点“名士”的丑态,其实这种“佳话”是抄不完的。直至现在,亦仍如此。那班“名士”还在那里大呼“我有妙对”不已咧‘!但是值得感慨的是“十万春花如梦里”,诸公酒酣耳热、肉麻万状之际,不知曾稍念及那些战伐之中的哀鸿没有! 中国的女伶为什么不能演戏,不能像外国舞台上的女演员有那么长的寿命,一大半要这批家伙负责。他们本来即是色情狂,所着眼者不在修养专在色相与风情。于是童芷苓大红。十年前在天津听过童芷苓一次,那样的一堆肉在台上实在不能看出有何妙处。然而“名士”们拜倒了,将军们着迷了,“名士”们又随而粉饰这样的“新闻”,于是女人益红,作风益劣,戏更糟。 女戏子要出嫁,他们关心;出嫁了离婚,他们发头条,真是莫名其妙的家伙。 这真是中国京戏界的悲哀。没有一个能有十年以上艺术寿命的女伶。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桃色新闻是造不出来的了,即使造出来也没有趣,她又是唱老生的,所以还有她的地位。其余的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都不见了。 如果是女人而还想在中国的剧坛上长久工作下去,恐怕只有一个办法:去唱丑旦,如《六月雪》中的禁婆。P14-16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去年《文汇报·浮世绘》副刊的编者,想在副刊上经常有这么一点谈京戏的文章,约人撰写,可是没有适当的人,后来就跟我商量。我觉得这很为难,因为我虽然很喜欢听戏,然而对于戏却是不懂的。哪里有资格每天一段地经常发表议论呢。说来可笑,我现在连什么是倒板、摇板……都弄不清楚。虽然也曾经读过齐如山先生的“上下场”之类的“剧学丛书”,然而也还是不能够安心记忆,我只觉得我的兴趣是在看与听,而且有时候对一件事不太内行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情。否则照_般老辈评剧家说来,现在的这一些角儿都是“离经叛道”的家伙,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戏好听呢? 在答应写以前,我自己就先决定了几点原则:第一,因为我不懂戏,所以尽量避免谈得深入,以免出了笑话,贻笑大方;第二,为了有一点现实意义,不只是捧角喝彩、赏色评腔,也因为可以写得活泼一点,不至于太单调,我的文章有时候是谈到戏外面去了的。 这样,我写了约莫有五六十篇小文。 我的文章写得很自由,因为《浮世绘》是娱乐版,不宜太板紧了面孔。一开头就说自己听歌三十余年,其实这当然是不确的。也就因为如此,有很多地方是信手写来,只代表自己当时的一时的感想,如果有不确实或者有被疑惑是在讽刺谁的所在,务希原谅,不必作准。如果一定要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他就在说我”,那也没有什么办法,删改费事太多,所以也就索性一仍其旧了。 现在有机会出一本小书,于是就略加删定,编成了这一册。计删去五篇,添写两篇,重写一篇,一篇不发表,现存五十六篇,分为五辑。 第一辑里所收大抵是泛论,也多少说明了一点我对京戏的看法,因为时间匆促,没有系统,所以这里所说的也不过是零碎不完全的意见。 第二辑中所收大抵是“正宗”的谈戏的东西,计共谈及戏二十四出。这也并没有什么系统,想到哪一出就谈哪一出,这一部分似乎还可以和书名相合。 第三辑所收谈戏小文九篇,这大抵是我所喜欢的几出戏。尤其是前面的几出小喜剧,是为我所深深欢喜的。 第四辑谈到了几位伶工。本来我很讨厌捧角儿文字,尤其是捧坤角儿,因为那往往是会集肉麻之大成的。然而我却也喜读不肉麻的记伶工身世的文章。只可惜这不多,买到了张次溪所编的《燕都梨园史料丛刊》皇皇数十册,翻看一遍,真难找出一二不肉麻的篇什。我这里所写以现仍存世的伶工为限,谭叫天、龚云甫,我是不谈的。伶官传在旧日史料中也是一个部门,并没有什么比不上王公大臣的地方,只可惜我是在瞎谈,并不足以供史家的采择、学人的利用。像潘光旦先生就写过一本《清代伶人血缘的研究》的书,可惜这书久已绝版,想买也买不到了。那正是我所十分向往的文章。 第五辑所收几乎已非谈戏而是杂文了,不过好像看来还是在谈戏而已。虽然,这里面却很有我自己喜欢的地方。剑拔弩张,像煞有介事。“忽发狂言惊四座”,这种快乐我是直至现在还可以记忆起来的。 因为这本小书本身的寒伧,所以请几位师友给写序题属,对于他们的殷勤的盛意,我一并在此致谢。 1948年3月编校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